小说林:微小说三篇

文摘   文化   2024-09-02 19:13   黑龙江  

特约栏目主持:袁炳发

本期红酒的《英雄》,作品命名为“英雄”,我起初则想冠之以“吃没”。作者一开始便着力刻画张三抱拳拱手说“吃没”这个小细节,一来如同做菜放点儿糖,提鲜、提“趣”,更深一层的用意则是营造一种“常”的氛围——说“吃没”,对于张三,对于邻里,都成为了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小插曲,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一般。以至于后来,张三成为英雄,本该“惊天动地”,却在邻里们的“吃没”和笑声中回复平凡。本文的亮点和深意也在于此——不是干出惊天伟业的才算英雄。我们身边那些善良、正直,肯为他人鸣不平,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小人物,都是英雄。至此,我理解了题目之妙——“吃没”是本文的起点,英雄是本文的落脚。
方再红的《母亲心》,是一篇杂文化小小说,作者借一系列故事,流露出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现象的思考。文中的王婶是一类很典型的母亲,吃苦耐劳、一心为了孩子,却并不十分了解家人需求。为让孩子吃到“绿色蔬菜”,耄耋之年仍坚持劳作,却没有想到孩子们因此而陡增的对于她身体的焦虑。为了让孩子吃到鲜嫩的黄瓜,对老伴加以苛责,忽略了对老伴的陪伴,让这个家少了一份温馨与和谐。可最后,那份费尽心力送到孩子手里的黄瓜,被死死遗忘在车的后备厢,变质,变酸……作者笔下母亲的那份爱子之心让人深深动容,也让人长长叹息。至此,微小说的魅力展露无遗——让人看到事物的两面,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赵献涛写微小说出道虽晚,但一出手,却带着个人思考的锋芒。《调转》小说的结尾,“建国倒是知道咋回事,心里升起一股感激之情”。其实,建国该感激的不是刚退下来的郝局长,而是自己那颗无论怎样,都善良柔软的心和哪怕坎坷,也要走正路的信念。作品构思巧妙,没有死死围绕给郝局长送礼,求郝局长办事这一件事去写。而是插入好友郑强孩子得白血病,找建国借钱的插曲,以及退下来的郝局长让建国帮着垫饭钱的余波。前者,是将妻子前程的铺路石换成了友人孩子的救命钱;后者,在常人眼里是卖人情给无用人的“无效投资”。然而在建国眼里,这些利害不必计较,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准则。结局,建国妻子顺利调转,友人孩子转危为安,郝局长颐养天年,一个人的善念,换来的是许多人的美满。

英雄

 

张三上了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张三不光上了报纸,还配发了照片。
照片上的张三咧着嘴,哭笑难分。

  有认识张三的人,很不严肃地一手拿着报纸,一手点着张三的照片说:“这货,咋突然成了英雄?”

  张三迷上武功有些时日了,不晓得练的是啥把式。张三把自己捯饬得特别像个练家子,黑绸灯笼裤,白色上衣,胸前一排蜈蚣扣,青布鞋,小圆口,光头,锃亮。见了街坊,一抱拳,朗声说:“吃没?”

  街坊们觉得可笑,纷纷打听张三的师父是谁。有人神神秘秘地说见过,是五台山的道士,两道白眉,三缕长髯,身轻如燕,武功了得。最拿手的绝活儿是隔山打牛,看谁不顺眼,这边一出手,隔两道沟那人就躺下不动了。还有人说,啥道士?才不是呢,是个胖大和尚,少林寺的,面皮红润,下巴光光,比娘们儿的皮肤还好。从小练的童子功,十八套招式烂熟于胸,“铁牛耕地”“龙盘玉柱”“鹞子入林”,这几招一旦使出,就算是腹背受敌又能怎样?早哭爹叫娘满地找牙去了。

  至于张三的师父姓字名谁,五台山,少林寺搁哪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张三见了人照样一抱拳,照样朗声说道:“吃没?”民以食为天,即便是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的出家人又能怎样?道士和尚还能不吃不喝呀!因此,街坊邻居也就见怪不怪了,一任习武之人张三经常性地抱拳施礼,张嘴就问“吃没”,根本不管是不是真的到了饭点。

  张三的“连襟”是个大学生,在一家公司做秘书,文绉绉的,嘴也甜,深得老丈人的欢心。年初二,按风俗张三和连襟两家人一早就回老丈人家拜年。

  张三的老丈人退休前在酒店做大厨,烧几个菜跟玩似的,时候不多一桌子菜就算是齐活了,全家大人孩子对着老爷子做的菜肴赞不绝口。一家人不拘礼,张三挥舞筷子,频率颇快,只嚷着好吃好吃。

  连襟双手捧杯起身说:“爸你辛苦了,我和二妞祝你老人家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老头儿满脸是笑,痛痛快快一饮而尽。

  张三慌忙拉着大妞也把满满一杯酒举到老丈人面前,大大咧咧地说:“老丈人这手做菜的绝活无人能比。”

  论说这话没错,张三也是发自内心之语。可老头不接酒,拉着脸,一脑门子官司。张三张张嘴,有点不知所措。

  老头儿有老头儿的道理,老二女婿一声“爸”透着尊重。你张三呢,张口老丈人长老丈人短的,背地里你说“老丈人”也就罢了,当着面再这么叫,就透着“打瓜皮”了,难道我这老泰山在你张三眼里就这么不算根葱?

  张三讪讪坐着,浑身不自在。看老丈人跟老二女婿推杯换盏亲得不像翁婿像父子,心里就窝火,就找了个由头把连襟叫出去了。

  不想刚一出门,一头碰到廊檐下的明柱上,额头上立马鼓起个大疙瘩。张三顿时眼冒金星。连襟赶紧上前察看,却被张三一巴掌推出去老远。然后,张三猛地转身,双手抱拳施礼(这回没说“吃没”,合着也是刚吃完),紧接着腰一拧,双手一使劲从地上抠出块青砖,说时迟那时快,啪的一声,连襟吓得不敢睁眼。

  不过,张三没把青砖拍向连襟,他手起砖断,动作迅疾。

  连襟整日在大公司做事,所有的能耐就集中在笔头上,以笔做刀枪写些讨伐檄文是强项,张三耍的这一套他压根见都没见过,于是不敢恋战,撒腿就跑,转眼不见踪影。

  望着跑得比兔子都快的连襟,张三得意极了,又回到房内继续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没事人一样,根本不顾脸气得铁青的老泰山。

  都老女婿了,张三会顾及丈人的情绪?才不呢。不过,看到这里,你们千万别把张三当不孝子来看,他也就是说话糙些,礼数欠些,平时张三对老丈人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有年张三的老丈人煤气中毒,要不是张三发现及时,老头儿怕是早没命了。常言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张三当之无愧,能顶半个儿使。

  后来,电视上有个专访,街坊四邻早早就张罗着把电视搬到巷子里那棵高高的古槐下,等着观看张三上了电视究竟是个啥样。

  成为英雄的事迹没一点儿新意。原来,那天张三下夜班时路过个啤酒摊儿,张三每天下班都会路过那个啤酒摊儿,每天都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这就是张三没有及早成为英雄的理由。可是,你保不准张三在别处也有成为英雄的可能吧——大家伙边看电视边七嘴八舌地发表议论。

  别争了,还说这天晚上吧。俩痞子孩儿正在拼酒,一人一瓶对吹,那酒跟不要钱似的。一个长发女孩路过,俩痞子孩儿就由斗酒改为调笑了。其中一个抓住女孩不放,举着酒瓶使劲朝人家嘴里灌。卖啤酒的是个中年男人,看不下去了,就好言相劝,俩痞子孩儿不听,把啤酒摊砸了个稀巴烂。张三正好走到,上前阻拦,那俩痞子骂骂咧咧不肯罢手,其中一个还掏出把水果刀冲张三舞舞扎扎地比画。张三一闪身,腰一拧,双手一使劲,从地上抠起块砖来,啪的一声,青砖齐整整地断成了两截儿。拿刀那小子吓得目瞪口呆,另外那个撒腿想跑,却被围观的人死死扭住,动弹不得。

  电视中的张三摆着手说自己不是英雄,压根他也没想着当英雄,谁遇见这事也会出手的,说着说着,站起身,一抱拳,说——吃没?

  等等,这“吃没”可不是电视里的张三说的,是那些老街坊们替人家说的。

  电视里的张三起身抱拳说的是啥?全让街坊们的哄笑声盖住了。要想知道,问英雄张三去呀。

作者简介:红酒,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洛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小说散文随笔创作。《头牌张天辈》《花戏楼》分别获得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和优秀作品奖。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权威选本。出版有小小说集《花戏楼》《大钟馗》《青衣风月》和散文集《把自己站成一棵挺拔的树》,获第五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母亲心

方再红

当王大娘拎着一只竹篮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天已快黑了。
经过太阳一天的烘烤,大地还在喘着粗气,村口的凉亭里,已经聚拢了一些纳凉的人。早已吃过晚饭的李婶,坐在还有余热的石凳上,手里摇着扇,眼睛四处看着。
看到急急走过来的王大娘,李婶立马来了精神,大声地说:“王嫂你又下地呢。”

王大娘抬起头,见是李婶,只在喉咙底下“嗯”了一声,低下头又继续走她的路。
李婶并没在意王大娘的脸色,话语依旧像滚落的线球,骨碌碌扯得老远:我说你这个人啊,真是有福不会享,都快做太奶奶的人了,还整天在地里起早摸黑地折腾,现在有钱什么买不到,谁还稀罕你地里那点菜哦。
哈哈哈。末了,李婶还把她那几声招牌式的笑抛入热烘烘的空气里。
在王村,李婶是大家羡慕的有福之人。三个儿子,个个家境殷实,又都孝顺。李婶六十不到,就没再下地干活了。每天,不是坐在自家门前看猫狗打架,就是去东家收集一些唾沫星子,再把这些唾沫星子倒腾给西家。
李婶的这种好福气,王大娘显然不稀罕。她白了李婶一眼,我双手又没残废,我在自家地里忙活,咋啦,碍着你啦?
热脸贴了冷屁股,众目睽睽之下,李婶自是有些无趣,大张着嘴巴,收回的目光不知往哪里放。

王大娘拉着脸往自家的菜地走。平时她是瞧不起李婶这类人的,还没七老八十呢,就不干活了,四肢不勤嘴巴倒利索,整天叨叨别人。

当然,如果换以往心情好,王大娘也不一定会计较,说不定还会和她说几句玩笑话,比如,我种的菜,有钱还真买不到之类。但今天,她心情不好,心情不好,谁有闲情开玩笑呢。

心情怎么就不好了?跟老头子吵架了呗!

王大娘性格犟,其实她下地干活,家里也是没人支持的。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呀,扛着把锄头下地,这像什么话嘛。孩子被人说不孝还是小事,万一有个磕碰弄出个好歹来,事就大了。王大娘的儿子在县城上班,家境虽没李婶家的儿子好,但日子过得也挺踏实。儿子曾几次劝她,说:“妈你别下地忙活了,我们自己买菜方便,也不差这几个钱,你再种,我不来拿了,看你怎么办。”

王大娘说,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你们城里菜场卖的菜农药多,趁我现在手脚还能动,让你们再吃几年放心菜。你不来拿,我不会坐公交车啊,我有老年证还免费的呢。这样,儿子也就只好由着她了。

这不,听说儿子今天下乡办事,王大娘叫儿子绕到家里来一趟,黄瓜熟了,带几根回去。儿子嫌麻烦,说绕过来还不够油费,支吾了半天才答应。

一大早,王大娘就去地里把最好的几根黄瓜摘了,黄瓜拿回家,她又返回地里忙活。没想到中午回家,发现早上摘的黄瓜被老头子吃掉了几根。她心疼得直跺脚。

面对老太婆的数落,老头子开始没接话。老太婆种了这么多鲜嫩水灵的蔬菜,每次都是把最好的挑给儿子。他们自个吃的,永远都是老的不饱满的,看相不好的,这些,老头早已习惯了。

今天他钓鱼回来,看见家里放着这么多黄瓜,忘了问,就先切丝做了一盘凉拌糖醋黄瓜,然后又炒了一大盘黄瓜炒鸡蛋。没想到,老太婆一回来,说这是专给儿子备着的,就数落个没完了。

当听到老太婆说他只稀罕自己,不顾别人时,老头子火了,说你还有完没完,不就几根黄瓜吗?对,我就稀罕自己了,怎么了?

老头子一吼,吼得王大娘一愣一愣的。王大娘知道老头子心里有气。老头子是退休工人,退休后整天背着鱼具坐在塘边。本来那块自留地弄几下也不花多少精力,但毕竟人老了,手脚明显没以前利索,于是,拔草、锄地、下籽、搭棚、浇水,王大娘整天把自己泡在地里。在地里待得时间长,在家待得时间自然就短了。每次过了饭点回去,老头子都会拉着一张脸。

老头子说她整天在地里,不知道好好烧顿饭,也没时间给他洗件衣服,老伴老伴,只成了一个摆设。

这是人说的话吗?我一不偷,二不抢,去地里干活咋弄得像偷鸡摸狗似的不让人待见了?王大娘气呼呼地从家里出来,还没到地里,却又碰到了嘴碎的李婶。

王大娘噌噌噌没多久就走到了地头。天热,傍晚摘的黄瓜自然没早上的水灵,但也没办法,这死老头子。王大娘一边嘀咕一边摘。拎着黄瓜往家走时,天已经黑了。

儿子回来,王大娘把黄瓜用塑料袋装好,放进车后备厢,并一再叮嘱儿子到家别忘了把黄瓜放冰箱。儿子答应着,说还有事,一踩油门就走了。

一连几天,王大娘没和老头子说话。而李婶遇到王大娘,更是把脸别过去了。

再说王大娘的儿子,拿了黄瓜后又去加了一会儿班,回到家早把黄瓜之事给忘了。直到几天后闻到车里有股异味,打开后备厢,才想起那天拿了一袋黄瓜,但都已经烂成了水,只好扔了。

  这事王大娘一直不知道。

作者简介:方再红,浙江浦江人。作品散见于《小说林》《北方文学》《天池》《海燕》《当代小说》《文学港》《金山》等文学杂志,并多次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今日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多篇作品入选《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中国最好的小小说》《中国实力派美文金典》等选本。



调 转

赵献涛

建国找单位的郝局长,想把在乡下教学的妻子晓琴调回城里来。郝局长一口答应,说你爱人在乡下工作已满十五年,符合条件,这事应该不成问题。想到郝局长这么爽快,建国买了几箱土特产,没想到人家郝局长说啥也没要。

  建国跟晓琴说,礼没送出去,这可咋整?

  晓琴说,那两箱破玩意儿,人家要才怪!我听说办调转,没个五七八万的,想都不要想。

  建国说,那你的意思……

  晓琴说,接着送,但得想个办法。

  晓琴拿出五万块钱,用黑塑料袋包好,装进一个纸箱,箱子的上面放了几样青菜。大年三十,建国胆突突地给郝局长打电话,郝局长下楼看建国抱着一箱菜,菜很新鲜,绿绿的,就没好意思再拒绝。

  回到家,建国说,老婆,还是你厉害,这回,把心放到肚子里吧!你的事,不说板上钉钉,那也是秃头钉子——没帽儿了。

  初一早晨,郝局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他告诉建国上班后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放下电话建国想,都说钱好使,这话可真不假。

  一晃,七天年假到了。上班那天到了单位,建国直奔郝局长的办公室,可是门关着,听秘书说,局长去市里开会了。

  建国心神不定,他一会儿去一趟郝局长的办公室,看看局长回来没有,去了四五趟,局长的门还是关得死死的。好不容易挨到中午,秘书过来喊,建国,局长让你过去。

  建国腿有些抖,他软着步子来到了局长办公室,往沙发上一坐,眼睛盯着郝局长不自然地笑。郝局长一脸严肃地从抽屉里拿出了那五万块,建国的心咯噔一下。

  郝局长说,建国,你送菜我收了,可你不该动歪心思。该办的事,我会办。这五万块钱你拿回去。建国的脸腾地红了。他寻思,这事不能让晓琴知道了,该上火了,钱先收着。

  下班回到家,晓琴看建国没精打采的,问他,咋了?

  建国故作淡定说,没咋。

  晓琴问,我调转的事,郝局长咋说的?

  建国说,郝局长告诉我,别着急,这事得走程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事。

  晓琴说,不着急,那因为不是他的事。

  又过一个星期,建国刚到办公室,从小玩到大的郑强来找他,进了门就说,我家孩子得了白血病,钱不够了,能不能借我点钱。

  建国问,啥时候的事?

  郑强说,都好几个月了,孩子一直躺在医院里呢。

  建国问,还差多少钱?

  郑强说,还得五万。

  建国打开立柜的锁,把那五万块钱拿给了郑强。

  到了年底,又有两个教师从乡下调回城里。建国和晓琴心急火燎,羡慕得眼珠子都红了。这个时候,办完退休手续的郝局长来跟建国道别,对建国说,你媳妇的事,我看再等等,应该没问题。

  听说郝局长退了,晓琴就问建国,事没办成,那他也该把咱的钱退回来吧?

  建国说,退个啥,送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

  晓琴不再言语。

  刚出正月,中午郑强来还钱,晓琴也在家。郑强把五万块钱递给建国说,合作医疗把医药费基本都核销了,还你们,真的太感谢了。郑强没走呢,晓琴就跟建国急眼了,问,你哪来的钱?

  建国说,这钱是郝局长退的。

  晓琴哭了,说这么大的事你还瞒我!

  这时,建国的电话响了,电话是郝局长打来的。郝局长说,建国啊,我在你家楼下饭店吃饭呢,一帮练太极拳的队友,酒喝多了,我手机刚才不小心掉下水道了。麻烦你,给我送点钱来。

  晓琴停住哭说,事都没给办,还觍脸让我们送钱!

  建国说,咱做事也不能太那啥了,人家这才刚退下来。说着,建国噔噔地跑下楼,到了饭店直接奔吧台,把郝局长的单给买了。

  第二天,建国的手机“嘀嘀嘀”地响,他打开一看,是郝局长的微信转账。建国犯难了,本不想收,郝局长说,如果不收,我们从此不再认识。建国就收下了这笔转账。

  几天后,晓琴接到了调转的通知。晓琴一脸的蒙,她不知道这事是谁给她办成的。

  建国倒是知道咋回事,心里升起一股感激之情。

作者简介:赵献涛,省作协会员。小说散见《北方文学》《岁月》《北极光》《黑龙江日报》等刊物,著有《新站98抗洪轶事》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说林》杂志2024年第4期

目   录



     【中篇小说】


004孙正连 青山

024孙正连 落在湖里的夕阳(创作谈)

026荆山客  家风的传承与嬗变(评论)


     【推     荐】


028刘鹏艳 致小镇做题家

036刘鹏艳 找出一个线头,织成一部小说(创作谈)

038吴长青 传统文化的三重维度(评论)


     【短篇小说】


040    21
050李永生 青春
059    记梦人
066王安林 人生有疾
075王清海 小小
085陈家萍 月光少年

     【微 小 说】


095  英雄
097方再红 母亲心
099赵献涛 调转


     【散   文】


101张尘舞 心中山水


     【史   话】


105| 梁  帅  种橘、买田及交友


相关链接


《小说林》投稿邮箱

XiaoShuoLin0451@163.com

推荐阅读

创作谈丨阿成:关于《农民进城》

邓刚丨短篇小说:海夜叉(附创作谈)

于德北:浮槎梦丨附创作谈

短篇小说:寻找李红丨蔡泽宇

短篇小说:一场失约的旅行丨陈武

短篇小说:葵花巷丨侯德云

微小说:弯 腰 草丨闵凡利

短篇小说:炊 烟丨杨虎

中篇小说:秋 水丨刘 亮

>>>>2023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 第5期第6期
识别二维码 
订阅《小说林》杂志


小说林杂志
《小说林》杂志,坚守哈尔滨唯一的纯文学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