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良心与人性——评李治邦的中篇小说《刘大厨和他的儿子》| 周纪鸿

文摘   文化   2024-10-15 14:41   黑龙江  

手艺人的良心与人性

——李治邦的中篇小说《刘大厨和他的儿子》

周纪鸿

  李治邦是著名的“津味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一向以写底层人物、平民、手艺人的生活著称。这部中篇小说《刘大厨和他的儿子》,在坚持底层写作、专注平民生活、挖掘美好人性方面,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在刻画人物命运以及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冷静叙述、举重若轻、蕴涵丰厚,逐渐显示出一个成熟小说家的大家气象。

  首先,在一个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里,作家分十一小节展示在不同年代各种场景下演绎城市手艺人的曲折故事。故事从饥饿年代讲起。刘全口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丰泽园饭庄的大厨,他父亲就是那里的名厨,一个月挣四十五块大洋。他跟父亲学的一手高超的菜肴制作手艺,成为高级饭庄的特级厨师。但是,他妻子却因胃癌早逝。俗话说,“穷家养娇子”,刘大厨妻子临死前嘱咐大厨,要养活好他们嘴馋的儿子巴豆。巴豆在他爸的娇惯下,从小好吃懒做,成为一个吃货。后来,刘大厨被下放到外地,离开了厨师岗位,巴豆的生活愈发穷困,可谓饥肠辘辘,艰难度日。刘大厨关键时刻把儿子托付给好朋友黄画家,黄画家不负重托,视巴豆为己出,把巴豆当亲儿子一样对待,给他吃的喝的,教他学画画,更教他如何做个好人。后来,巴豆的父亲因肝癌去世。巴豆在他的义父、画家黄学义的精心培养下,考入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二十多年后,巴豆终于成为著名画家。巴豆跟前妻严雯结婚四年,妻子一心想当母亲,可是巴豆患弱精症,两人因此而离婚。另一位厨师的女儿小葱跟巴豆两小无猜,婚姻破裂后,带个女儿,跟巴豆结合。两个青梅竹马的普通厨师家的孩子,都经历过婚姻的波折和岁月的磨难,门当户对的二婚,终成眷属。

  有意思的是,巴豆应邀到大连作画,在海边的茶园茶楼里发现一幅花鸟名画,他一看就认出这是师傅、也就是他的干爹黄学义的作品。原来六十岁的茶楼老板竟是黄学义的外甥,这幅画巴豆亲眼看着师傅画的,前两张画师傅不满意给撕得粉碎。黄老师说,“要给就给我妹妹最好的。”一句话,显示出画家黄师傅的高尚节操和人性之美。此时“海面似银,月光如洗”。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李治邦以温和冷静的口吻,讲述了那个时代底层手艺人的淳朴性格和与人为善的做人准则。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了好几个有模有样、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物。刘大厨厨艺高超,有头脑,有个性;黄画家受人之托,讲义气、肯担当;小葱心里爱着巴豆,有些自卑,怕成为画家的巴豆嫌弃自己身份低下;最立体的形象是巴豆,这个厨子的儿子,从小被父母亲惯坏了的馋鬼,如果一直在父亲身边肯定会吃成个大胖子,成为废物,而在黄画家近乎严苛的培养教育下,终成一名画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是普通人最朴素的理想,也是底层人、小人物最真实的心理状态。靠手艺吃饭,凭本事立身。无论是当厨师,还是做画家,都要遵守其中的规矩和准则。做菜讲究色香味的菜品,做人要讲究义气忠诚的人品。

  小说研究专家认为,什么是好的小说,通俗地说故事要有意义,其次要有意味。以这个标准来看,李治邦的中篇小说《刘大厨和他的儿子》,做到了既有意义又有意味。这部中篇小说,在写人性、写命运的同时,保持一种舒缓有致的叙述腔调和不徐不疾的节奏。拿捏得很稳、很有叙述力度和情感温度。李治邦并不是单纯的作家,他的身份甚至有点复杂,他参过军,上过作家班,多年担任天津市文化馆馆长,熟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且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对饮食、书画、曲艺、剪纸、中医药、民俗等很多非遗文化项目耳熟能详,而且多有研究心得。在此篇作品中,涉及到的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等更是信手拈来,对中国名画的点评、对传统名菜佳肴的介绍等统统门儿清,驾轻就熟。读起来令人既熟悉又可亲。读这样的小说具有亲和力,没有疏离感。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小说艺术的创新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李治邦的这部作品,与他以前的“津味小说”相比有了很多变化。首先,作品突破了天津地域的局限,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性,把无数普通人的最后的梦想和最深切的努力雕刻出来。这一点有点学习借鉴“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风格,中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其实就是自己心底的那点小心思——传宗接代。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必大富大贵,但起码能自食其力,在父母离开之后孩子能自立,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如果能够比父母更有出息一些,那就更是光宗耀祖、求之不得了。这一点似乎有点俗气,但是却切中了无数中国人的要害。在阶层日益固化、“知识”很难改变命运的当下,《刘大厨和他的儿子》更加富有启示意义,甚至可以说榜样意义。而忠厚义气的人品,与人为善的做人,低调处事的行为,凸显出存在于民间底层生活中的烟火气息和平民意识。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说过:“阅读者必须讨论具体的细节,而不是一般的观念。”李治邦在表达他的社会感悟与生命认知上,并没有让这种认知和感悟沦为抽象的概念。他没有评价他的人物,只是遵从他们的性格和出身,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身形走向他们的命运。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符号,而是具体的生命个体。一顿饭菜可以是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的折射,一桌酒也可以是身份地位的确认。巴豆的几次下跪的细节,既有现场感,又有感染力。

正因如此,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卡佛所说的,用语言赋予细节以生气,使故事生辉。语言精准了,细节才会具体传神。李治邦的小说语言精准传神,像“黄昏,夕阳落得很慢,只剩下一个娇嫩的鸡蛋黄留在云层”,“刘全口挥挥手,吃吧吃吧,今天我谁的钱也不收了。天黑下来了,院子里有一盏灯在亮着,似乎给每一个人留下了什么……”这些语言平实精准,比喻新奇独特。这些通俗的词,运用得当,同样起到一字千金的效果。  

作者简介:周纪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廊坊师范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研究员,曾出版《文苑絮语》《周纪鸿文学评论》等专著。在《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上百篇,多篇作品被《文摘报》《中国剪报》等转载。曾获河北省文学评论奖项等。

《小说林》杂志2024年第5期

目   录



     【中篇小说】


004 | 杨 逍  锦衣

023 | 杨 逍  我们如何回到故乡(创作谈)

025 | 莫 渡  精神城堡的重建(评论)


     【推     荐】


028 | 李治邦  刘大厨和他的儿子

047 | 李治邦  小说应该比现实生活更精彩(创作谈)

049 | 周纪鸿  手艺人的良心与人性(评论)


     【短篇小说】


051 | 孙全鹏  总有人想起你

059 | 段久颖  街角

067 | 丁   昕  出林记

074 | 海饼干  脑袋里的蝉鸣

081 | 佟   琦  大舅的幸福生活


     【微 小 说】


093 | 刘建超  得失

096 | 庞   滟  寻赏

098 | 娟   子  爷爷和牛


     【散   文】


100 | 方春早  小镇上的恰巴塔面包(外一篇)


     【史   话】


105 | 梁  帅  山阴道上骑驴者


相关链接


《小说林》投稿邮箱

XiaoShuoLin0451@163.com

推荐阅读

创作谈丨阿成:关于《农民进城》

邓刚丨短篇小说:海夜叉(附创作谈)

于德北:浮槎梦丨附创作谈

短篇小说:寻找李红丨蔡泽宇

短篇小说:一场失约的旅行丨陈武

短篇小说:葵花巷丨侯德云

微小说:弯 腰 草丨闵凡利

短篇小说:炊 烟丨杨虎

中篇小说:秋 水丨刘 亮

>>>>2023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目录<<<<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 第5期第6期
识别二维码 
订阅《小说林》杂志




小说林杂志
《小说林》杂志,坚守哈尔滨唯一的纯文学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