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概述
人大常委会后公布了化债方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今天(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从29.52万亿元增值到35.52万亿元。
此外,从2024年开始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形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如何理解此次化债方案?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调整前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6.8万亿,截至2024年9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4.74万亿,结存限额空间仅剩余2万亿左右(vs 2023年1.4万亿)。考虑到:a、今年实际发债进度偏慢,b、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提出安排4000亿结存限额化债。预计年末潜在结存限额可能不足1.5万亿元,因此地方债提高限额刻不容缓。
15-18年的化债经验,本次并未显著超预期
2015-2018年的化债方案,允许地方发行置换债(总计13.6万亿,其中15年3.4万亿,16年5.2万亿,17年3.2万亿,18年1.8万亿)置换融资成本较高的隐性债务。
本次人大常委会审计叠加专项债安排总计10万亿元,仍以地方为化债主体,并未中央调整预算加杠杆替代地方化债,未显著超预期。
预计2025年政府部门融资总额达12万亿,财政缺口压力有所缓解
我们估算2024年和2025年政府部门广义财政的收支缺口都约为10万亿元。2024年净融资规模约为9-10万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预算对应4万亿左右赤字,3.9万亿新增专项债额度,以及两会公布的每年1万亿超期期限特别国债),存在小幅缺口。
预计2025年两会将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额度,净融资额有望增至12万亿,总体财政缺口压力或较23-24年有所缓解:
预算财政赤字率若上调至4%可对应一般债5.27万亿元,假设2024年名义增长率4.5%;
新增专项债额度提升至4.5-5万亿元;
每年1万亿超长期限特别国债;
1万亿特别国债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以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对开发商流动性支持;
地方债限额空间至24年底可能不足1.5万亿
数据来源:万得、彭博、渣打银行;
本轮化债和15-18年的13.6万亿存在差异性
数据来源:万得、彭博、渣打银行;
预计2025年广义财政净融资12万亿,地方财政缺口压力有所缓解
数据来源:万得、彭博、渣打银行;
对投资者的影响
重视中国资产的重估逻辑,但不能简单当成牛市逻辑
需要重视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无论全球股市周期的本身规律和经济周期的错位修复,还是中国经济的“价”比“量”重要,都意味着中国资产在中期内的重估。
同时我们认为重估会分成几个阶段,不能简单理解成类似于14-15年牛市,当前正处在过度定价后重新寻找一个合理锚点的阶段,中期内仍有进一步的空间。
全A股权风险溢价仍处于中等偏高
数据来源:万得、彭博、渣打银行;
恒生指数股权风险溢价处于历史平均
数据来源:万得、彭博、渣打银行;
短期事件型影响:特朗普交易和化债举措
美国大选短期内对中国市场影响暂未显现,需进一步观察明年一季度至二季度潜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可能性,不排除中国的增量政策在25年二季度至三季度应对外部环境加码。
我们认为“924”一揽子政策落地代表政策从思维上开始转向,并非类似过往的直接宽松。此次人大常委会化债方案,仍以地方为化债主体、规模也并未显著超过预期,市场仍会去尝试锚定短期内合理的价格中枢,建议在中期内以重估的思维而非简单牛市的思维配置中国资产。
未来需要观察的是?
需等待进一步政策落地后的重新定价,A股参照2019年股权风险溢价变化,存在二阶段的空间。本轮市场在中期内(24-25年)进一步空间的前提为“924”一揽子政策走出第一步后,更多有效增量政策以及平减指数的触底回升,前者可能包括收储去库存的增量/存量落地、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通胀预期指引、房地产供给侧政策兜底等。
在岸债券收益率或已见底
过去两年类衰退交易的模式发生变化,尽管我们看好中国债市长牛,但短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趋势将趋缓。
考虑到央行此前一直尝试管理净值化时期的市场预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趋缓对债市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或小于去年。
资本市场潜在投资机会:
红利低波:“高股息+高质量”自9月下旬起做适度减持,因为整体风险偏好不再完全防御;同时也要适当保留一定仓位,避免预期的短期波动,或者有效增量政策不如预期。
中大市值 > 小票:继续看好大市值优于小市值,大小市值切换存在周期规律,本轮大票领先只有一年;且后续机构尤其外资增持会以大市值股票为主。
成长: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产业投资主线,未来1-2年可以逐步提高仓位,尤其中美利差开始收窄,对中国资产的风格有牵引作用。
消费股:名义增长和名义可支配收入回升,预计25年相对表现可能会好于22-24年。
Minsu Lu,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