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下,中国正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新的投资生态正在重构。此次结构性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筑业也亟需抓住转型关键期,向内求,向前走,向管理要红利,构建适应变化的组织结构,以动态适应环境,协同发力,向“新”提“质”。
进入正文前,先请读者思考一个问题:组织变革向左还是向右?是精简组织,加强管控,还是延链补链,授权放权?请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来看看两个组织变革的案例。
未雨绸缪——二级到三级的预备式转变
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中,往往会在组织内部形成“路径依赖”,过去,部分建筑企业对于组织的“路径依赖”始终保有较高的容忍度,甚至对于维持组织现状具有极强的倾向。但伴随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不管是被动接受或主动选择,愈来愈多的企业正逐渐意识到“组织只有保持变化才是永远的不变”。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许 2024年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应该开始重新审视既往以维稳为主的组织观,并开始逐步拾起组织变革的勇气。
某建筑企业成立于50年代,是某省属工程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自有员工约800人,年施工能力达100亿元,是一家人均效率较高的企业。在今年组织改革前,公司设置了12个机关部门,有三家子公司,一家区域分公司,一家安装分公司,其中,子公司并未做实,与总部一套人马,区域分公司承担经营窗口的职能。总体而言,公司采用两级管理,公司直管项目部,没有其他中间管理环节,项目部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可快速向公司总部反馈,人员精简、业务职责清晰,管理效率高。
改革的契机是,上级集团按照“两去三化一大、总量控制”原则,分板块、分企业类型、分步骤对各二级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该公司也在思考: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两级组织是否足够支撑?当前总部为强监管职能,未来总部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其实本次组织优化的关键,不在于从二级组织到三级组织的组织设置,因为该公司已具有分公司、子公司的三级组织架构,只是未配备相应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流程。本次组织优化的关键,一是改革的定位,向三级迈,步子要迈多大?二是权责界面的梳理,哪些职责要放到分子公司去?
关于改革的定位,目前行业常见界限是营业收入100亿时,会考虑二级管理到三级管理的转变,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二级管理的可复制程度是不足的,机关本部的资源配置也会不足。考虑到目前建筑业处于低速增长区间,该公司还是优先考虑保持既有二级管理灵活、敏捷的优势,同时逐步充实三级公司,探索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做好未来铺垫。当前步子迈小,如果未来业务规模继续保持100-500亿元,可以视需要调整,继续采用二级管理的模式。
从两级到三级管理,根据成熟度与授权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该公司而言,授放权与强总部并不冲突,此次组织机构改革后,分子公司的定位偏向于项管中心,逐步向生产管理过渡,总部依然是强管理职能。
图1 建筑企业三级管理发展阶段
关于权责界面的梳理,分子公司较之前的市场窗口而言,加强业务协同管理,适度增加对项目的管理深度与要求,如:加强安全检查、质量检查。配备人马,覆盖党群、综合、人事、生产监督等职能,未来根据发展需求,再适时推进分子公司生产经营一体化,从做实向做优转变。
图2 权责界面梳理
总体而言,此次组织变革,并未新增三级组织,而是充实三级组织,对三级组织适度授放权。下阶段该企业将继续关注核心机制的建设,如激励机制、流程体系、企业文化、标准化、信息化等,在强业务管理之外,也实现战略型职能管理。
轻装上阵——三级到二级的组织变革
降本增效是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削减成本对于企业发展自然有诸多好处,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需要可灵活调配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弹性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下的环境,如果建筑企业准备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那么当变革与发展的窗口突然出现时,企业能否灵活调配资源,用最精简的组织结构发挥最大的效能,将变得尤为重要。从今年开始,已经有诸多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进行了组织架构变革,围绕着组织轻量化调整,简化管理,让组织更加敏捷。
某石油化工建设领域的工程公司第一次组织变革时,改革初衷一是突出项目作为公司利润中心的核心地位,二是把公司的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到项目中去。组织变革中,该工程公司通过设立区域公司来开拓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业务,将公司内部的工程队伍、施工设备和生产单位等优势资源变成面向所有项目的公共资源,按照内部模拟市场结算向各区域项目公司转移,使项目成为公司新的利润中心。公司将年度预算指标分解分配至各区域项目公司,区域项目公司再通过开发市场、承接项目、设立项目团队,将所承担指标分配至各具体项目,最终形成以“公司-区域公司-项目团队”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三级预算”目标管理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变革和管理措施的实施,该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各种盈利指标都得到了较快地提升。组织变革实施的第二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增长率高达90%。
但是,在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后,该工程公司所有国内区域公司和工程公司中,只有2家区域分公司有较好的持续盈利能力,其他分公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扩张速度过快,很多区域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拔并未严格执行筛选制度,这使得区域公司的管理水平受到威胁,一些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的项目团队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该工程公司所承接的项目开始变得鱼龙混杂,一些项目缺乏严格的项目合同审核,对于业主的信誉、资质等信息也放松了要求,最后造成大量的“烂尾”项目。项目款项不能及时回收,影响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流动资金周转。
面对机遇与挑战,该公司认识到“整合”是可持续成长的唯一出路,不应该继续分散力量,而应该重新优化整合公司资源,握紧拳头出重拳。公司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做精国内施工总承包,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第二步,做大海外工程业务,形成跨地域发展;第三步,向上向下双向整合,做强EPC工程总承包,向行业高端发展。
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需要调整公司组织结构体系。三级管理体系纵然能加大公司的市场开发力度,但是不能有效保证所承接项目都能有效完成,部分项目已经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影响公司利润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众多区域公司并存的情况下,公司对于各项目团队的管控力度不够,各区域公司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目前项目管理过程不规范,损害公司利益的操作屡屡发生。因此,公司将以往的“三级管理、三级预算”改成“二级管理、二级预算”,砍掉原来的区域公司层次,将公司的各项预算指标直接分配至各具体项目,原区域公司的管理人员一部分向上分流到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一部分向下分流到项目团队,同时充实公司总部职能部门管理力量和项目团队管理力量,加强对项目的计划和控制力度,逐步实现资源高效集成管理和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
回到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很遗憾,组织变革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确定的是,勇于变革,聚焦能力,才能推进适应性组织建设。
本文作者张文琳,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您还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