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生存,工程企业的新征程

楼市   其他   2024-11-07 18:04   上海  
者按:本文为李福和先生2022年12月8日在“预见2023暨攀成德第六届建筑业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高兴“预见”年会跟大家在云端相见。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韧性生存,工程企业的新征程”。

下面跟各位领导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是建筑行业大势的变化。我用了一个词,“百年巨变,正道沧桑”。“百年巨变”是总书记在8年前提出的,“正道沧桑”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建筑行业或整个中国经济的大势。

第二是企业面临的挑战。2018年在某央企大连干部学院讲课时,我提了四个方面的困惑;在准备“预见2023”时,把这些材料翻出来看,发现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值得思考,所以就用了“曾经之问,还在路上”。

第三是未来的新征程。从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看,大家都在强调高质量发展,谈中国式现代化,谈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这必然是行业未来的趋势。但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行业,是金字塔结构,塔尖的是我们能看到的鲜花,在鲜花的旁边有绿叶,在绿叶下面还有泥土,大多数企业感受到的跟文件里谈到的情况,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人和社会都有两面,关键是看哪一面。作为一个咨询师,我比较喜欢做调研,通过调研来了解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鲁迅曾经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工程行业里,既有风光靓丽的一面,也有艰难生存的一面,所以我也想跟各位来谈谈,大多数企业如何在未来的2、3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韧性生存。

行业之势:百年巨变,正道沧桑  

▌1. 大势之变  

今天的大势,大家习惯用一个词叫“乌卡(VUCA)时代”来形容。“乌卡时代”什么意思呢?是指世界是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时代大势、经济大势和行业大势,是不是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

(1)时代大势

先看国际形势。几年前中美贸易战就开始了,最近中国很多新能源企业,把组件搬到马来西亚、越南,再卖到美国去。美国开启新的反贸易战,有八家企业可能被封堵;当然封堵还不是最后的结局,只是提出了这样的议案,其实我们的任何招术美国都在反复审查。俄乌冲突,昨天晚上和几位嘉宾在一起探讨,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不打战,大家一定会认为俄罗斯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扳机一扣,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乌克兰原来好像啥都没有,打起来也不是那么不堪一击,当然有人帮忙。国际形势的变化超出我们的预计,我们认为应该是A,其实是B,这种不确定性、易变性随处发生。

再来看国内情况。不确定性也无处不在,二十大报告里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这也正是“乌卡”时代的特点。过去我们说的各种红利,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健康红利等,有人说这些红利已经消失了,我觉得不是消失,是逐步减弱,但变化之快也超出我们的想象。有人对比,中国的人员工资比越南要高很多,说明人口红利在减弱。不仅是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健康红利也在逐步减弱。此外,还有杠杆红利也在减弱,原来企业杠杆和居民杠杆很低,现在已经放得很高了;土地的红利,大家知道地不太好买了;暴雷企业的商票这么多,谁还敢收商票?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都在大幅度下降。还有特许权(指企业资质等)的红利,随着市场的下行,也都在逐步减弱。

这是时代大势的不确定性。

(2)经济大势

经济大势也非常不确定。

建筑业跟经济形势相关的是投资,投资是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我一直认为大建筑行业(包括设计和施工)是被动行业,别人投资,我们把它物化。设计院在纸上把工程做一遍,施工企业拿着图纸把它物化,如果没有投资,工程企业就没有活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是很大的,部分细分行业甚至可以说比较激进,典型的房地产行业把杠杆放得很高,2020年国家出台三道红线,恒大三道红线全踩,而且超过很多,银行一收贷,马上就不行了。自恒大和其他一些房地产企业相继暴雷后,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开始下降,高杠杆模式不再持续。当社会、行业进入平台期,发展的机会只在新兴行业,传统行业很难赚大钱,建筑行业是传统行业,只能赚拧毛巾的钱。

影响建筑业的另一个因素是财政收支不平衡。政府收入在减少,土地出让金急剧收缩,税收减少,最新统计数据,今年税收比去年同期减少2万亿;而政府支出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多地方政府财政非常困难。

企业的情况怎么样呢?现金流也比较紧张,我所接触的设计院、大型建筑企业,没几个真正想违约的。工程行业是传统行业,供应链非常复杂,甲方、乙方、上游、下游都在一个生态里,一旦违约,后面做事会很困难。但是没有现金流能怎么办呢?企业现金流有多困难,大家比我更清楚。

▌2. 行业之变

工程行业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下面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成就报告》,我原文摘下来的,是官方数据。

图1  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及就业人数变化

从图1可以看到,近10年来,建筑业总产值每年复合增速8.8%10年翻了一倍;建筑业增加值从3.7万亿增长到8万亿,复合增速8.9%;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复合增速几乎一致,说明整个大建筑行业的并没有增厚。如果建筑业总产值复合增速8.8%,建筑业增加值复合增速12.8%的话,建筑行业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第三组数据,建筑行业的用工人数没有太大变化,大致8000万人。

图2  建筑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再来看另外几组数据(图2),近10年来,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速为8.5%,与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基本一致。而后两组数据值得去思考,建筑企业利润的复合增速为6.7%,比营业收入的增速低两个点,说明了什么?建筑企业的成本在增加。如果成本增加,要有劳动生产率来支撑,可是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复合增速是5.6%,如果减掉2.6%(假设)通货膨胀率,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复合增速只有3%。

从报告的权威数据可以看出,行业生存环境的挑战越来越大,和大家的感受差不多。

▌3. 当下之变

对当下建筑业的变化,每个人都在观察,我有三个方面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行业市场政策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建筑业市场应该源自于工程的市场需求,但当下政策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市场需求在减弱,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只能靠政策来拉动。

先看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两三个月前,房地产行业是非常悲观的,现在政策全部出来了,据说有的房地产股票已经翻了一倍,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政策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市场本身的需求在减弱,所以要用政策来对冲。

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已经连续4次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无论怎么超前,我们跟卡塔尔这样的富国比还差很远。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基础设施不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走多远,值得我们去思考。

政策性的市场有个特点,来的猛,去的也快;此外,政策与市场需求、项目资金需求等方面也存在不太匹配的地方。几年前,推出了PPP,现在又推出政策性的专项债,后面还会推出REITs,我以为无论是PPP、专项债,还是REITs,其实就是解决资金问题,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目的是为项目筹钱,应该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性的变化,可能是发展和转型的机会,但是对社会、对行业未必有好处,而真正能转型成功的也是少数企业。未来政策性市场应该越少越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才是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利好。

(2)资金在经营中权重越来越大

在项目层面,资金越来越紧张。地方政府想拥抱央企,既有财政收入的需要,也有吸引项目投资的需要;央企在拿项目上横扫各级城市,从一线城市到县城。某地建筑业协会的副秘书长告诉我,近1-2年来,1亿以上相对比较大的项目,民企中标比例大致5%,当地国企中标比例约8%,80%以上是央企拿走的,这里资金的力量应该是很大的。

在企业层面,资金也不充裕。从企业运营的规律看,无论是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还是大型央企,靠资金拿项目、企业经营现金流长期为负,应该不可持续。正是在工程项目层面的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困难,企业愿意吗?企业也不愿意。攀成德在工程行业已经服务20年了,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企业,企业盈利不能变成应收账款,要账上有钱才安全。

从可持续性来说,企业以资金优势抢占市场的趋势,到底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匹配,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偿还项目资金的周期越来越长,央企、国企能否承受?虽然很多企业具有资金优势,但是能够持续多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3)企业体制在信用中的权重越来越大

国企信用上升。政府及平台公司投资的项目,普遍倾向于发包给央企国企,且趋势越来越明显,短期内不会改变,原因很多,大家可以去深入分析。

民企信用下降。大型民企(主要在房屋建筑领域)因房地产行业下行、部分地产企业暴雷,普遍陷入合同下降、现金流困难、债务升高、利润下降、信心缺失的境地,且一旦受到重击,90%以上的企业难逃厄运。2022年南通铁军很多陷入困境,其实南通铁军并不孤独,他们只是其中的代表,其他区域也如此,只不过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南通铁军身上。

信用困局可能持续。已经有少数民营企业陷入债务重组、破产重组的困境,如果趋势持续,则“少数”会变为“一定数量”。

这三个变化大家都有感觉,什么原因、会持续多久,对行业发展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

▌4. 未来之势

看未来,我谨慎乐观。

未来5年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看,“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大企业应该承担引领“三化”的责任,中小企业要跟上。

未来10年呢?看10年或者更长远的目标,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测算一下,初步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2万美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在3万美金左右,那么20、30年后中国的GDP会达到30-40万亿美金,是国家实力的巨大提升,由此可以看到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会差。

当下大家都不容易,谈乐观似乎不合时宜,但为什么我们还保持乐观态度?信心源自哪里?我从四个维度来跟大家探讨。

  • 从政策维度来看,未来国家的政策、行业的政策,对建筑企业会越来越友好,比如“法治中国”的建设对建筑行业就是利好。

  • 从时间维度来看,万年的建筑业,只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建筑业的行情永远不会结束。欧美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筑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很高,比如美国建筑业占GDP比重在4%-5%;市场永远会给机会,建筑业市场足够大,长宽高三个维度都足够。

  • 从价值维度来看,建筑行业是没有泡沫的行业,在资本端、经营端、技术端、模式端都没有,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慢也不是坏事,研发投入低,技术风险小。

  • 从企业维度来看,工程企业长期被上游、下游及周边环境“蹂躏”,长期做“乙方”,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没有模式的幻想、资本的幻想、转型的幻想、国际化的幻想,所有的幻想都要有务实的能力做支撑。

此外,中国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具有高性价比的建造能力,我对比过中美几个工程,一是川普墙,二是旧金山湾区的一座桥,无论是建造速度还是造价,我们都有优势,这跟中国建筑业生态和企业能力有极大关系。

以上是跟各位领导探讨的第一个问题,行业之势,百年巨变,正道沧桑。

当下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呢?

企业挑战:曾经之问,还在路上

4年前在某央企大连干部学院讲课时,我曾经提出四个方面的困惑,今天回头看这些困惑,我感觉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1. 发展困惑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常用的说法,在建筑行业,发展能解决问题吗?

就我的观察,大多数人说的“发展”,主要是“规模增长”的意思,我认为大概60%-70%的企业可能在发展中能“解决”问题,还有30%-40%的企业是借用了这个词,用发展来“掩盖”问题。而且靠“规模增长”来解决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所以我觉得“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琢磨,不在文字本身,而是我们怎么做的,至少不能把“规模增长”当成发展的全部。

我也常问自己,工程企业需要核心能力吗?工程企业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可能大家觉得“要”是常识,不是问题。我以为,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核心能力,只有优秀的、卓越的企业才需要谈核心能力,它是个奢侈品。如果企业要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所谓的核心能力,简单的定义是不能被模仿,也不能被替代的能力。我们工程企业哪一点不能被模仿?哪些方面不能被替代?

最优秀的三类企业会因何而失败?这个问题有点尖刻,常识里,任何行业最先失败的不是优秀企业,似乎还不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但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太大,他们如果失败,其影响不只是企业本身,对行业的伤害也非常大。4年前提的这个问题,看起来也不只是尖刻,而且幼稚,事实上,幼稚的问题似乎得到证实,苏中和金螳螂都在“恒大事件”中受伤,还会有哪只黑天鹅、哪头灰犀牛会让优秀的企业受伤呢?

▌2. 组织困惑

对于工程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存在很多困惑,我甚至觉得行业需要一次深刻的“组织探讨”或者“组织检讨”。

从组织规模来看,“做大”“做优”“做强”该怎么排序?多“大”才是大?如果继续朝前奔跑,哪片雪花才是雪崩的原因?昨天下午我们探讨了“创世界一流”这个话题,最大的建筑央企已经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九位了,全世界只有八家企业比中建规模大,如果每年前进一位,10年后中建就是全球营业收入最高的企业,作为研究者,我当然充满期待,但又充满困惑。

从增长动力来看,企业发展靠什么推动?资源、管理和创新这三种动力的比例各是多少?几年前跟某个领导探讨的时候,他说现状是6:3:1;我问理想的多少?他说4:3:3,我问他要用多少年?他回答在他有生之年可能做不到。

从组织架构来看,大型建筑企业总部部门到底要多少个?某央企工程局总部部门多达27个,同样规模的民营企业,总部部门一般不超过10个,当时我调侃他们比国务院的部门还多2个,他问我要多少个,我说最多不能超过20个;最近,跟一位行业的老帅沟通,我问他对此的看法,他说十个起步即可,大意是10个或者多一点都行。

从风险管理来看,如果新签合同、营业收入、银行贷款总额三个指标每年下降10%-15%,有多少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能生存几年?4年前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领导觉得怪异,“从没想过”,而今天,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考虑,而且成为一些企业的现实,这就是我们准备跟大家探讨的“韧性生存”问题,如果一点也不能扛,企业大概率是坐在死亡列车上。

▌3. 惯性困惑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少数时候是肯定,多数时候带有一点讽刺。个人的惯性尚且如此,企业组织的惯性则更大,企业有哪些惯性?怎么形成的?是好是坏?

我大致总结了企业的四种惯性:思维惯性、战略(业务)惯性、组织惯性和资源惯性。

没有一个社会永远是“进化”的,有时候是“进化”,有时候是“退化”,总体状态是“演化”。国经济已经习惯于高速增长,大家见不得GDP下降;建筑业长期平稳发展,大家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这是思维的惯性。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思想影响语言,语言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正是思维的惯性,形成了战略、组织和资源的惯性。也因此我们常常被惯性束缚,成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企业。

惯性到底好不好?是天使还是魔鬼?

好的惯性是天使,顺势而为,不需要调整;坏的惯性是魔鬼,我们就要走出来。以我的观察,大多数企业很难走出魔鬼的惯性,要走出来,只有两种场景,一种是“涅槃”遭过大难后走出来,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种是“进化”长期的学习,改变认知,改变习惯,以量的积累为基础,逐步提升自己。

总的来看,“惯性”的结果,往往就是所谓的“宿命”。

▌4. 韧性困惑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新签合同、营业收入、银行贷款总额三个指标每年下降10%-15%,有多少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能生存几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问我们的生存下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生存下去,企业到底是温室里的花朵还是冬天的劲松。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生存韧性问题。

到底怎么理解韧性、理解企业的韧性、甚至行业和市场的韧性?

我们常说的韧性、脆性、弹性,都是物理学的名词,韧性是什么?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韧性是什么?在危机中重构组织资源、流程和关系,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快速复原,并推动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

每到行业困难的时候,就见到、听到很多企业管理者感叹生存的艰难。3年疫情,尤其是今年,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我们见到一批批企业倒下,更多的企业在艰难求生,众生皆苦,味道各不相同。

为了深入研究工程企业的生存韧性,在今年4、5、6月上海封控期间,我调研了50多位工程行业的资深人士,发现虽然“众生皆苦”,行业和企业的韧性也各不相同:

  • 细分行业韧性:基础设施行业强于房屋建筑行业;长周期项目行业强于短周期项目行业。

  • 体制韧性:央企强于地方国企,国企强于民企;民企中,有特点的中型企业强于大型和小型企业。

  • 区域韧性:珠三角强于长三角,长三角强于北京,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韧性强的还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 模式韧性:复杂价值链、长价值链模式强于单一价值链模式,因此,朝EPC、BT、BOT等模式转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韧性,只是这些模式要做好不容易。

  • 能力韧性:技术领先、数字化转型领先、管理能力领先的企业韧性更强。

近两年,企业除了经受行业形势的考验,还需要经受特殊时间的考验。“恒大事件”对工程企业,尤其是施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我相信每个经受双重考验的企业,都能体会什么叫“生存韧性”。

朋友们,探讨发展困惑、组织困惑、惯性困惑、韧性困惑,是希望工程行业、工程企业能一起把难题思考得更加深入,寻找更长远的解决方案。我们都知道解决这些困惑很难,也许再过几年,这些困惑依然存在,但只要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就一定会在解决困惑的路上有进展、有成绩。

新征程:韧性生存,向前一步

跟大家一起探讨了行业的挑战,也分析了企业的困惑,但我们的选择不是“放弃”,而是“前行”。“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工程企业如何向前一步,韧性生存。

▌1. 如何理解企业韧性

最近几年,主流媒体和舆论在谈“高质量发展”,我们来探讨“韧性生存”是不是有煞风景?“韧性生存”与“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关系?

我的看法是“高质量发展”是要追求卓越、活的精彩;“韧性生存”是要基业长青、活的长久。如果非要说清楚的话,有四类企业:1-既精彩又长久的企业;2-不精彩却长久的企业;3-精彩但不长久的企业;4-不精彩也不长久的企业。大家可以在行业里去找找你心仪的企业来对号入座。

对“高质量发展”,行业和央企都在思考,我举两个例子。

行业角度,以深圳为例。他们提出加快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很多措施,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深圳建造”的品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持续优化建筑业营商环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协同发展。

企业角度,以某央企为例。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近期夯实基础,防范风险,从业务、财务和投资三维度构建一体化管理机制,制定以战略为导向的管控体系,提升业务自主权和能动性,制定业务协同机制,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精细化、专业化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指数;短期延伸产业、逐步提升,持续优化市值管理,优化业务组合,建立集团统一的伞形品牌架构体系,实现业务立体式走出去;中期数字化转型,放眼全球,开展战略导向的海外兼并与收购,优化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生态,制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都在探讨“高质量发展”(注:“世界一流”是“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水平),央企首先谈到夯实基础和防范风险,要在困难的时候,依然能活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底线,是韧性生存;没有韧性生存这个底线,高质量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那么,对工程企业,有哪些韧性?我粗略总结了五个方面:

  • 文化的韧性。碰到困难时,理念不乱,团队不散。像苏中这次面临恒大危机,骨干人员一个也没流失,企业的凝聚力和价值观在困难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业务的韧性。碰到困难时,客户不跑,供应链不断,品质不降。

  • 模式的韧性。具有抗周期波动能力,也能兼容不同客户的需要,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下依然能够被接受。比如建筑企业国际化业务,在不同的政治环境里,要能够被客户接受。

  • 管理的韧性。在危机来临时,管理体系保证业务不乱、流程不乱,在做好业务的同时,还能有能力应对突发事件。

  • 团队的韧性。在企业和个人收入大幅下降时,能够保持队形、战斗力、活力,具有忍耐力,团队的形不散神也不散。

我们常说“树倒猢狲散”,这是当然。没有谁能保证企业之“树”总是正的,很多时候,树刚开始斜一点,猢狲也散了。所以,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的韧性。

▌2. 如何打造企业韧性

首先,要认识到韧性的重要性。2021年3月,某国际机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90%的全球商业领袖认为组织韧性将是未来商业中首要思考的内容,80%的企业家认为有韧性的组织才能基业长青、蓬勃发展”。我们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大多数企业、企业家“攻”的能力不错,“守”的能力相对欠缺;即使现在大形势不是太好,还是有很多企业在猛打猛冲,而我们正在进入需要“攻守兼备”的新时代,在“攻”的时候想着“守”,在“守”的时候不放弃“攻”,所以思考“韧性”成为重要的事情。

其次,要评估和测试韧性。基于企业当前规模、运营水平、资源配置,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找到可能最先漏水的“船板”;再进行压力测试,找到“临界点”。

第三,是提升韧性。我觉得提升韧性的策略就是建设组织能力,下面的观点是在很多企业付出惨痛代价后,管理学者们的总结。

  • 战略管理,保持一致性和长期性,战略考虑的越长远越好;在目标和能力之间保持平衡,敬畏增长,不激进,注重内生增长。

  • 财务管理,控制负债率,保持流动性;控制投资。

  • 内外关系,稳定人心,稳定顾客,稳定各种关系。

  • 业务运营,善于自我批评,与时俱进,有平衡思维,激发员工的个人潜力。

  • 文化塑造,崇尚行动,永不服输;碰到困难,要乐观和坚持长期主义。

此外,塑造韧性,讲的最好的是《基业长青》这本书,他的英文版有个副标题,大意是“能长期生存的公司有哪些习惯”,它总结了八个:要造钟而不是报时;超越利润的追求;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胆大包天的目标;教派般的文化;择强汰弱的进化;自家长成的经理人;永远不够好。

大家可以看到,学者们说的大致意思就是在晴天的时候修理屋顶,或者如中国人说的“未雨绸缪”。

对于当下的工程企业,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要控制发展的欲望。从风险的角度,要控制规模和杠杆;从业务角度,不是业务类型越多越好,不是专业类型越多越好,不是区域越多越好;从技术角度,要能产生实际价值的技术。大企业可以有情怀,小企业情怀不要太多,应该脚踏实地。

第二,提升组织能力。提升文化的力量,管理体系的力量,核心能力的力量,这些问题比较复杂,攀成德明年会组织一些培训来阐述。

第三,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李嘉诚说,“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是我作为一个商人,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实在一点,别弄假大空的东西,忽悠别人,也忽悠自己。

今年大家都非常困难,用我们去年预见年会的主题—“大变局,煎熬与前行”来描述比较贴切,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企业可以牺牲利润率,优先保持利润总额;可以牺牲利润,不能牺牲现金流;可以减小规模,不能牺牲生态关系;可以减少人员,不能牺牲团队。

对民营企业,我还想提点特别的建议。

要努力与国企共生,可以回到做国企的分包。尤其一些特级资质企业感觉再去做分包,会丢特级资质的面子,如果我们去读二十大报告,中间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用词是不一样的。

国企既要收入增长,也要利润增长;民营企业不一定要收入增长,但是要利润,要现金流。民企可以建设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跟着大企业生存,毕竟我们在整体的资源能力、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存量和技术能力上,跟大型央企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今天讲了这么多,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心情还是复杂的。这样一个时刻,我总想起2006年3月14号,温总理答记者问的开头语,这段话我在很多场合用过,今天还是用温总理的话来结束我的汇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群众讲几句话:

两会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他们通过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据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不完全的统计,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给总理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新的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

清醒,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更长,更艰苦。形势稍好,尤须兢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坚定,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努力,就是要准备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困难和风险有些是可以预料到的,有些是难以预见的。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就在于她的刚健自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我们必须做长期努力奋斗的准备。谢谢大家!

温总理这段话讲的真好,对于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对于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对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都适用,今天跟各位探讨的韧性生存,工程企业的新征程,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面对缩表时代的危机和挑战,工程企业又该如何韧性生存?攀成德“预见2025”为您解答!

本文演讲者李福和,攀成德董事长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演讲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您还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们!

点击关注我们,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建筑前沿
攀成德致力于推动行业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