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
首先说明,我是在说粉丝。这里可不限于张火丁的粉丝,也有不喜欢张火丁粉别人的粉丝,比如李世济的粉丝,于魁智的粉丝等等。所以,在这些粉丝眼里,我这篇文章对他们来说居然出现了多种感觉,这也算是粉丝才能出现的一种奇观吧,呵呵。
闲言少叙,正文开始。
好像有这么一种现象,从古到今只要成为某人的粉丝,那么这类人好像理性的那一部分就去了一大多半,有的甚至理性全无,智商倒数。
这里包括他崇拜的这个人或好或不好,或高明或不高明。这其中,他们的偶像能耐上的好与不好,人品上的优劣高下,似乎也不是那么特别重要,他们个人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这种现象也适用于文艺圈戏曲圈儿,人们老说,现在的一些娱乐圈有很多的愚粉,其实戏曲圈不也如此吗?现在如此,过去也如此。
1931年天津出了这么一张小报,叫作《天风报》,这个《天风报》主要是登载京剧评论,小说连载,因此有不少戏曲名写手撰稿,小说连载也多为当时的著名的写手专写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小说,这一点类似于今天的网络名小说。
那么这张报纸的创始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沙游天。说起这个沙游天,估计现在没几个人知道,那么说他的“字”很多喜欢戏曲的人都知道,他叫什么呢?叫沙大风。沙大风这个名字还不是因为他创立了这张《天风报》而得名,而是因为他是坤伶孟小冬的超级铁粉!
他喜欢孟小冬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到了“唯孟是尊”的程度,谁说孟不好,他跟谁打仗!这一点真像今天的一些程派粉丝。
最后,为了表示对孟小冬的崇敬,他给孟奉上了一个尊号,称之为“冬皇”!结果这个“冬皇”居然还真给传出去了,当时的其他的报纸也竞相效仿,孟小冬这个“冬皇”的名号居然传到了今天,连今天的那个女老生王珮瑜也要借助“小冬皇”的名号来宣扬自己。
孟小冬
孟小冬的师父,大家知道是余叔岩,那么余叔岩一生也就有十年的舞台生活,其他的时候也是由于身体原因,基本不登台。余叔岩的嗓子并不好,有“余三排”的这种称号,那么有人就说不知道为什么余叔岩的现场不如他的唱片好听,他的唱片录出来的声音听得特别悦耳圆润,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电音老生”的称号,这可能也是一种揶揄吧。
孟小冬学余派学的很地道,她似乎不愁吃喝,所以,这位孟女士,这一辈子也不怎么好好登台,也就是说她在长演营业戏的时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只要她演出,就特别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不怎么长演的原因吧。
因此有人就说,这就跟今天的张火丁一样,一年演上两三次,票价奇贵,但是因为被粉丝追捧,所以第一不愁卖不出票,第二粉丝们还趋之若鹜地去追看,这也是一种“饥饿营销”吧,那么孟小冬也算是张火丁的老前辈,这方面的先驱了。
实际上孟小冬不常登台的原因并不是她想弄什么“饥饿营销”,她没那么多心眼儿。
她不登台,主要还是因为身体不好,第二个原因就是她对艺术的那种“严苛”几乎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她的唱,每一字每一句都要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所以她演每出戏都特别的认真去对待,别人唱三五出戏的那种精力,她却是一场戏唱下来,累的都快走不动道儿了,这一点也真是令人感叹!
她演出越来越少,但她越是不演观众就越是想看,所以,她演出的戏码只要一贴出来,戏票马上被一抢而光,在当时能看到她的戏,竟然也成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孟小冬自从离开梅兰芳,嫁给杜月笙以后,基本上就谢绝舞台了,她后来去了台湾,已经六十多岁了,那体力就更不行了。
据文献记载,她在台湾基本上没有登过台,别说登台了,就是连清唱也是极小范围的授徒性质的,甚至有时候不随心愿的话,连清唱都不唱,更是不许别人录音,如果发现了以后会扭身就走,据说就有这么一段录音,只唱了开始,她就发现了放在屋顶灯上的录音机,于是拿起手包扭身就走,因此就留下了这么一段儿,只唱了一句导板的录音。
孟小冬和杜月笙
那么不常清唱登台也和她的个性有关,有人就说:“您为什么不多唱点儿?”她就说:“琴师呢?鼓师呢?”确实如此,她当时在大陆的时候,是杭子和王瑞芝这类的大师给她打鼓操琴的,那么去了台湾,哪有这么好的文武场伺候,所以她宁可不唱也不将就。
这就是孟小冬,极有个性。想来张火丁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自从她的琴师万瑞兴去世以后,就更见不着张火丁出来演出了,从这一点来看,她倒是和孟小冬还是很像的,呵呵。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传统是“待烧的装裹”?这不止是欺师灭祖,是新的“文化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