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界大王谭鑫培
和“雅部”昆曲比较,“花部乱弹”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分流派。
京剧200多年的历史里,可以讲流派纷呈,大师林立,这也是为什么京剧能够成为国剧的重要原因,这其中,就是京剧的好艺人顶级艺术巨匠很多。
当然,这一点,各个地方戏不认同,叫嚣得最厉害的就是豫剧,其他地方戏粉也嚷嚷,但没像豫剧粉这样,已经到了信口开河,罔顾历史的地步!
豫剧下乡演出
比如那天,我看一个视频,有一位说什么自己是著名的学者的,他竟然张口就讲:京剧算什么国粹,它不过就是北京人喜欢,出了北京谁喜欢谁知道?我们大豫剧才是国粹!
看这人也不是小孩子,也有些岁数了,也不知道他的见识都吃到谁的肚子里去了,这样张口就来的话,不是他故意就是无知到了已经不能让人容忍的地步了!
京剧只有北京人喜欢吗?走出北京就没人听没人喜欢吗?这叫啥逻辑?那北京还有好多不喜欢京剧的呢,那是不是说京剧的存在都是一种幻象呢?
你说他这话怎么好意思说出口,但可悲的是,在科技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人这样闭着眼睛掩耳盗铃信口开河!所以,我说他不是无知无识,就是故意心歪一点不冤枉他,但可悲的是,我大豫剧这样张嘴就来的瞎粉却如过江之鲫,人数不少且还前赴后继。
豫剧大师马金凤有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就说过这样的话,大致意思是:我们豫剧很多的技艺传承都是学人家京剧的,因为京剧很多地方是很讲究的,而豫剧就土气得多。比如点翠头面,我唱了大半辈子戏都不知道,直到见到我的老师梅兰芳先生,我才知道这种很讲究的戏曲头面并且用到了我的戏里。
当然,国粹之争自有公论,也不是今天这篇文章谈论的重点,我们今天谈一谈京剧老生的几位承前启后的大家。
在京剧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 “老三鼎甲” 和“ 新三鼎甲” 之说。
老三鼎甲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新三鼎甲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除此之外,还出现过 “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但没有出现过 “四小须生”。
马连良先生
和京剧的 “四大名旦” 不同,京剧的“四大须生”分前后。他们加起来不是八个人,是七个人。
他们分别是:前“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后“四大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在京剧的行当中,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清朝末年誉满京城的“同光十三绝”之一的程长庚起,人才辈出。
大老板程长庚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号称 “伶界大王” 的谭鑫培异军突起,一改洪钟大吕的行腔,而创出了一种细腻婉转唱法,使京剧唱念的艺术层次,提高很大,后辈也纷纷效仿。
那么谭鑫培以后最有影响的京剧老生,不是八个人,是七个人,原因是这里马连良横跨了前后两代四大须生。
这四大须生也成为了京剧老生中,最为重要的七大流派。
对于这老七位,有一位我非常敬仰的资深戏曲网友海思琴,有过这样的留言:过去生行都只讲单数,旦行讲双数,因为 “四大名旦” 叫的太火了,有人效仿搞出一个什么“四大须生”。
但是马连良先生于前三位余叔岩先生、高庆奎先生、言菊朋先生,那都算是晚辈后学,年龄上大约小了十岁。但他于后三位,谭富英先生、杨宝森先生、奚啸伯先生算前辈长者,杨宝森奚啸伯小马连良八到九岁,七个人其实是三代演员。
而于名望来讲,余叔岩在世,其他人的名望,都没法和他比,而杨宝森,奚啸伯在世时,名望是小于马连良先生很多的。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