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图式与走势
郭志明
1.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有的不明确
名师工作室属于新生事物,在实际运行中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不少名师工作室聚集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思想、有实践,需要在研究中获得引领,但是由于缺乏明确具体和论证充分的工作着力点,有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持续动力,整体工作缺乏一以贯之的方法统领。受到学科基地活动、各种评优课活动、主题征文活动等其他活动的影响,工作室的主要着力点难免有些摇摆。许多名师工作室缺乏一以贯之的工作计划和按步骤推进的工作措施。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职称、荣誉、工资晋升的项目受到重视,其他项目被边缘化。少数工作室的出发点还是个人的成名成家,成员变成为领衔人打工。跟风倾向比较明显。有的侧重于设计热闹的课堂,有的侧重于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教材,有的侧重于指导成员写作教育论文。至于不同的工作载体有哪些作用,能为本工作室研究的拓展、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什么作用,对成员的个人发展有哪些支撑,以及工作载体如何发挥作用等这方面的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些工作室具体的工作载体不明确,看到别人搞什么也跟风搞什么,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性,仅满足于有活动、有报道,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名师工作室是高端组织,对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师发展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事实上,名师工作室做得还不够。如成员在利用网络技术,利用远程学习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的素养,也缺乏投入的精力。不少名师工作室在计划和方案中有建设网站、开通远程学习、远程研修的项目,但是真正落实到运作实践中的相当少。不少老师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只能开通简单的博客、微博,有的甚至只是开通了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来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没有能力涉及多媒体的互动学习项目开发、大数据的分析利用、远程协作、团队攻关等领域。
2.名师工作室的构建显出不平衡状态
首先是地区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有的地方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政府推动不够有力,从统计数字看,还没有名师工作室的省市区也不在少数。其次是学科不平衡。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派生的名师工作室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而艺术体育类、劳动技术类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即使有,活动面也相对狭窄,影响范围不大,行政推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最后是活动持续性不平衡。许多地方在组建名师工作室的时候十分积极,名师工作室成立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一开始的活动也是有声有色,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工作室活动的开展开始降温,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考核,缺乏必要的跟进管理措施,导致后续活动并不多,有的甚至逐步销声匿迹、名存实亡。上级行政部门需要对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考核,有的工作室为了在考核中拿到高分,存在装点门面、形式主义活动的倾向,现实中甚至发现有些工作室不惜制造假台账应付检查。
3.名师工作室的根基还不十分稳固
有的缺乏长期规划。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工作的思路、安排的计划大多围绕短期目标确立。有一些工作室的教研成果、培养成绩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如何在更深领域、更专角度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不少地方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内驱力还没有完全确立。有的缺乏保障措施。
当前,名师工作室分为多个档次,有的领衔人是著名特级教师,是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他们的工作场所、工作经费等外部条件相对比较好。但更多的名师工作室是市县区一级命名。有的工作室只有在行政部门发的文件中有名字,学校里面没有正式挂牌,没有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往往也没有专门的支付渠道,只能从本就不多的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这给工作室活动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有的缺乏发展动力。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担任主课教师,有的担任学校领导职务,课务、事务都很繁重,外出交流培训的任务也比较多。同时,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好家庭,家庭生活负担也比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工作室的研究,有些老师出现了懈怠情绪,少数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工作的要求。有些团队成员名义上是工作室一员,实际上很少参与活动,很少得益于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4.名师工作室的机制还不够成熟
一是团队协同机制不成熟。领衔名师管理水平不高,其专长在于教育科研,对团队管理缺经验、缺办法,也缺精力,对如何引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没有明确的思路。有些领衔名师自身成果较多,成果档次较高,但团队成员跟不上步伐。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支持个性化发展,许多工作室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二是交流互动机制不成熟。工作室内部,跨校区工作室活动开展难度大。成员在同一所学校的工作室,运行相对顺畅,而成员分布在不同学校的工作室,活动开展的难度较大。各校领导对名师工作室活动认识不一,支持力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工作室的时间安排上难以做到同步,工作进度上难以做到协调,工作经费上也难以规范支付渠道。工作室之间,交流活动大多局限于一定的地区之内。有些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交流互动,活动开展的比较活跃。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推动不力,各种交流活动处于瘫痪状态。特别是跨地区、跨省的交流更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有些交流活动因为缺乏行政的支持和引导,逐步被商业、半商业性质的活动渗透,大大降低了活动含金量。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会影响到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的活动的开展。如何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领域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是评价考核机制不成熟,无据可依。目前,对于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各地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大多数地方只是抓住上了多少公开课,做了几场讲座,开展了多少沙龙、研讨活动,或者下乡送教多少次,成员发表了多少文章等形式上的指标进行考核,对参与名师工作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足,导致有些名师工作室成员热衷于到处开课作秀,宣传包装,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的秀场,个人追逐名利的阶梯,偏离了培养优秀教师的初衷。
8.名师常读,工作室必备——《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南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