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教学手记——爽文来了

文摘   2024-11-17 07:00   湖北  

在评说期中考试优秀作文之前,先来读一段文言文: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取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此,数月之间,美声上闻。(2013全国卷二,69)

李揆做了一件大胆的考试改革——开卷考试。把“经籍”尽放于前,任考生翻阅,目的是“但务得才”。也就是说,真正有才华的人不是通过“峻其堤防,索其书策”的考查记诵获得的,而是考查一个人运用知识的能力。公开资料,看其提取融通运用材料的能力,这才是选拔大才的方式。

为此,在期中考试命题中给了同学们八首写友谊的唐诗,让同学们以“伟大的友谊”为题写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见推文《20241112教学手记——期中考试这样考,是不是很爽》),应各位网友的要求,现选取三篇优秀作文以飨读者。

伟大的友谊

何为友谊?

友谊,即为社会上的两个人或因志趣相投或因私人需求而结为朋友后产生的一种情谊。

那么,何为伟大的友谊?我认为,伟大的友谊当超功利化、超生活化、超情感化。

首先是超功利化

功利化,是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会产生的趋向,它并无对错,也经常成为普通朋友间交往的初衷,如商业合作伙伴等形式。

但真正伟大的友谊,应超脱这一层功利,显得更纯粹、更真实。自己所看重的,只是对方的人格,而非对方能给我带来什么。在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白居易被贬滴到九江,地位、权势都已十分低下,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元稹对他念念不忘,“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足以见证他对白居易的挂念。李白在饭颗头偶遇杜甫,此时的杜甫“顶载笠子”“瘦生”无论怎样都混得不算太好,但李白不忘旧情还探问他是不是“从前作诗苦”导致的,充满着安慰与亲切。伟大的朋友间,心灵都是超脱功利的。

其次便是超生活化。这里的生活特指“世俗生活”。

所谓的“超生活化”,亦即不去关注对方在平常生活中行为如何,而将重点放在对方的品格或才能上。李白与杜甫便是一对以诗相识、以品相知的朋友。初时,两人欣赏对方的才气,杜甫称赞李白“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其后,双方都被对方的风度与品性所折服,杜甫评价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离别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自始至终,李杜两人可能都没有去真正了解对方在世俗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为。任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街头乞丐,只要你的身上有我欣赏的或我所向往的点那就够了,我们就能成为朋友,朋友心中的自己,便是最真实、最单纯的自己。

最后是超情感化。人遇到任何事都会生发情感。

情感更像是人的本能,能控制情感已非常人之所为。但伟大的友谊,就能超脱私人情感的狭隘,完成无视时间与空间的共情。《留别王维》中孟浩然意欲归隐,他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表达情感,而是以故人的角度抒发了对自己的惋惜与惆怅。这一特性在王昌龄的《递柴侍御》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送君不觉有离伤”,明明是离别这种伤感的事件,王昌龄却说“明月何曾是两乡”,你的他乡,即是我的眼前。只要我心中的情感联结不断,任何地方,即是重逢之地伟大的友谊,在此刻,超越了普通的情感,正因是知音,才会有共情的能力。共情,即为理解他人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情感切身体会。伟大的友谊,应具备这种特性。

超出功利的私欲、超脱生活的喧嚣、超越情感的狭隘,这才是我所认为的伟大的友谊所应有的内涵。

点评:所给八首诗歌并未成为写作的羁绊,而确实是把八首诗歌作为建构自我认知的支撑材料来使用,生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关于友谊的认知;尤其是三个分论点的凝炼及阐释,颇见思维的层次性及展开能力,体现了论说的语体特征。因此,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伟大的友谊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许多佳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的是汪伦送李白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的是李白忧王昌龄意切。文人之间这样的故事可谓穷举无尽,为何他们能造就如此伟大的友谊呢?

我认为始终离不开二字——“情”与“理”。

情者,性格、抱负、心绪,无不影响着友谊的走向。以李杜为例,《与李十二白同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一句说明李杜之间有归隐之约,此即共同的理想、抱负。以至于在后来《赠李白》中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再次提到这一约定时,已是满脏惋惜。“情”兴许是一段伟大友谊形成的主要契机。

理者,理论、才华、价值观,是决定友谊深度的。李杜之所以友谊深厚,或许也在于他们都对方的才华有所欣赏。如《戏赠杜甫》中“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又如《春日忆李白》中:“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两者虽作诗风格迥异,但能见彼此之优为贵。情若缺理,则空有志而无法长处;理若失情,则仅能议而无法认同。可见,情与理共同作用,才能孕育一段良好的友谊

良好距离伟大,恐怕差异甚远。事实上,若说“同情”是友谊形成的契机,那么“共情”则是友谊成熟的标志。听闻好友遭贬江州,无稹会“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谓共悲情;与李白共饮,“岑夫子、丹丘生,强进酒,杯莫停”,会为李白“倾耳听”。此谓共欢情。当两人间产生共鸣,则无论自身境遇如何,无论对方性情如何,一定会产生互通的情感,此之谓“共情”。

理从“同理”蜕变为“公理”之时,才铸就了伟大。若两人因才华、因思想相投,那么友谊便会帮助他们实现新的才华、新的思想。“劝君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经典的诗句,体现的是别离之愁;而王昌龄送柴进一诗《送柴侍御》中,却提出“送君不觉有离伤,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观点,认为别离不觉愁。这样的观点在“海内存知己,天难若比邻”中亦有体现,说明已是一条“公理”。同理易得,公理难求。当友谊将同理发掘出公理,就如窥见世间万物般,邂透而彻悟。因此,友谊向伟大转变的过程皆需情理,是不断吸外界后内化并不断外化以完善对人生认知的过程。

亦有情,亦有理,则友谊之伟大,固然情理之中。情理交融,则造就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真诚,导向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沉醉,出现了“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的不舍,托起了“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的深沉。

以情理为底,真诚、沉醉、不舍、深沉等作锦上添花般,世界上才出现了最伟大的友谊。

点评:本文体现了拨开繁杂素材、理出一条剖析核心概念的思路、进而构成纵深延展逻辑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从核心论点展开到分论点再到分论点里的小概念,都逐层阐释,确实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深入性。在这个过程中,八首诗歌被重新审视解读,较好的表达了命题的目的。

伟大的友谊

友谊,是人类最美好也最高尚的关系之一,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友谊令我们感叹不已: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李白与杜甫“唐朝最险的峰与最深的渊的对拜”,马克斯与恩格斯携手奋进青史留名的合作,鲁迅与萧红跨越性别与岁月的相互赏识敬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友谊足以被唤作“伟大”?我认为,伟大的友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你中有我”,是你身上寄托我的牵挂。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在我心中占据的分量之重,让我无法放下对你的牵挂。正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你不在我的身边,“曾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孟浩然庄《留别王维》中也写道:“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即使清幽的山色、闲适的生活是那么的令人神往,你我之间的友谊仍然让我割舍不下,我依旧挂念着你。正是因为我的一部分心寄托在你身上,“你中有我”,我像关心自己一样记挂你,不计代价,不求回报,所以这份友谊才伟大。

“我中有你”,是我笔下沾染你的才气。即使我有举世之名、旷世之才,我也仍然欣赏仰慕你作品中的文思。作为知名的“李吹”,杜甫在《赠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身为大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杜甫对李白给予了极高的褒奖,也深刻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欣赏。而在写及李白的《饮中八仙歌》中,杜甫也一改其往常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自称臣是酒中仙”倒添了几分潇洒飘逸的“诗仙”味道。假如杜甫没有欣赏仰慕李白的才华学习李白的文思,那么李社之间的友谊也无法达到伟大的境界。

尽头回眺,惊觉这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你懂我,于是会心一笑,灵魂同频,共振共鸣。是孟浩然“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李白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却道破“飞扬拔扈为谁雄”,是社甫自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却挪揄“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是元白之交“垂死病中惊坐起”与“江州司马青衫湿”,是灵魂交织共振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你看啊,伟大的友谊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是“你即是我”,而是“你中有我”,友谊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其关联性与互异性。他们如同彼此纠缠的一对量子,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成就。

或许并非人人都能拥有伟大的友谊,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它们中学习,在友谊中彼此牵挂,相互欣赏,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相互融汇贯通,携手共进,或许有一天,你们也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灵魂共振的伟大的友谊。

点评:此文把八首唐诗的内涵作了较好的归纳概括,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头并进,最终合而二为一,强调友谊的“关联性”“互异性”特征;对“你中有我”的阐释经过两个层次的翻转,使其内涵越来越深刻。


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指数项目组。关注:名师工作室建设规划、成果提炼、职业规划、大数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