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壮 | 后视镜里

文化   2024-10-15 16:30   北京  








壮,青年评论家、青年诗人。1989年12月出生于山东青岛,现居北京,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有文学评论及诗歌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曾获《诗刊》“陈子昂诗歌奖”年度青年理论家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雪峰文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丁玲文学奖等。著有诗集《熔岩》《李壮坐在桥塔上》《午夜站台》、评论集《凝视集》《亡魂的深情》。


后视镜里


李壮


《十月》2024年第5期




后视镜里的车灯


后视镜里出现一对车灯的时候
我刚刚开上高架桥
那晚我独自开着车回家
北三环路的灯火后退
仿佛北京城正在我脚下移动
而我不回头地回望身后
曾经我一厢情愿地以为
每一对深夜出现在后视镜里的车灯
都对你有话要讲。那里都有一个
爱着的人,或恨着的人
或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
在黑暗中握着方向盘咬紧了你
而每一个被尾随者都身怀绝密
就像电影里突显的场景
都很可能会是伏笔
但在下一个路口那车灯消失了
很多年了,从来就没有一对车灯
咬着我到山穷水尽。从来没有一封信
用匕首扎在门板上等我去拿
也许我也有过些秘密
但后来,我把它忘掉了。
也许我曾在电影里,但某天
我从幕布后走出来轻轻关掉了放映机
到如今所有相逢都是相忘
每辆车子里坐着的全是陌生人
后视镜里消失了一对车灯的时候
我刚刚驶下一段高架桥

仿情歌:给一个春天


浮现一个名字的时候
梦境开始了
喊出一个名字的时候
梦境结束了

真实与虚构如季节般摇摆。
但当我拿起笔的时候
这些都不再重要了。
我将喝令生活隐退
在这空荡荡的古堡里
你的横竖撇捺在飞翔
你的A与Z、L与J在飞翔
你的名字飘洒如同大雪——

不是你的你埋葬我
像落花埋掉一只蜂蛹

中秋


月球还耽搁在轨道上。很亮
也很远。这是一种召唤,

还是拒绝?相似地,很多不能成形的
句子也耽搁在空气里。它们游动

这是一种召唤,还是拒绝?
很多次,当我在地库里把车熄掉

有骤然的安静包围我。我觉得
那时车子才真正启动,它载我

驶入一片深海。那是我的拒绝
但永不会被人类看见

今夜,风透过纱窗将天凉
知会于我,我能感觉一颗心在缩小、

褶皱、起皮,可我没法剖它出来
向你验明那些“假”的本色

和“真”的正身。此刻,在等待
球赛直播开始的一小时真空里

我独自躺在客厅的沙发上
辨识出很多个秋天渐次沉降的声响

那种郑重的安静好像一个人的秘密
沉降在月亮上面,它将永世看着我们

但不会被我们看到。是的,我明白,
人和星球永远不可能说服对方

因为合情的未必合理,孤独的
未必孤单,明亮的自己

未必有光,阴晴也好
圆缺也罢,总不足为外人道

有时一个人的心在夜空中
白白地满了又空了

却总归也不过是一只
被沉默反复拆装的信封而已


兰考黄河湾


在离人群很远的地方
黄河拐了个弯儿

拐最后的一次弯。往后
就是一路东北。往后

就是大海了。黄河到这里也变了
宽阔、平静、不言语,半个天下的泥沙

都只在心里流。在时间里
黄河几千年了都年轻,但空间里

黄河到这儿就备好了中年。有时
人群会跑了很远来看它

它也不看人群。从那迎面吹来的
舒适的风来推断,它对此还是

感到开心的。至于沉积扇上的堆土
像是它转向时甩出来的诗

那些不再带走的沙,一生中那些
遗落的部分、被抛下的部分

就留在河滩上自顾自长着芦荻
有点像《诗经》里长出的那些

只不过矮了一点。潦草了一点

请求


鸟儿们啊,请你们把痕迹
留在天上。但不要留在
我停在树下的车上。如果

非要留到车上,请把它
留到挡风玻璃上
不要留到车门把手上。车子啊

我起步开动时请你留心
多扶着自己一点。如果我踩了油门
却忘了挂挡,你不要吼着和我说

你可以笑着和我说。笑声啊
我把你们扔出来的时候
你们自己要想着轻拿轻放
你这笑声的芯儿有点凉,这笑着的人

好像也这样。下手重了
怕会裂纹。裂纹啊,我也知道你们
其实一直都在扩大。这不要紧

但请一定慢慢地、沿着美的轮廓
去扩大:以汝瓷在窑中开片的谦卑
我迎接你们铺上我的颈椎与额头

只是请不要让我白白地破碎
请把我的地图永远文在我的胸口
即便我低头,请让我仍能看清我的一生

请让我仍能看清我的全世界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悦-读


童蔚 | 善忘的龟壳山体

薛松爽 | 九峰雪霁图

杨角 | 流星与古榕

楼河 | 出门看雪

薄暮 | 更轻的尘土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十月》新刊

十月杂志
《十月》致力于设计文学更广阔的形态,让多样的故事、多样的写法和多样的读法同时出现,创建热气腾腾的文学公共生活。文学向未来,我们始终在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