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比尔,《猫乐团》,2024年,“浮声切响”展览现场,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4年,摄影/姜六六
“艺术机构如何支持和帮助艺术家的创作?又如何让这些复杂的观众能够去理解、接受这些创作?我们要从时代的复杂性、观众的复杂性来考虑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取决于你是在香港、欧洲、东京或是中国内地。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打开这种复杂性。”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在今年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如此说道。2024年看似是外部环境的“复杂问题”被解决的一年,然而,2024并非是2019的回归,艺术机构仍需面临那些涌动在表层之下的关于自身、以及结构性问题的追问。
中外合作展在2024年已不再是疫情后引发报复性消费的奇观现象,如今更应被严肃地视作一种已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的展览形式,从而跨越“现象”或“事件”的迷思,探究其与中国本土语境联结的可能,而本年度部分合作展中对华人艺术家的有机呈现也提示着其在未来“迭代”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深扎于各城市的艺术机构开始在今年整合国内外资源,推进书写艺术史的机构行动,在城市历史与文脉、人群与生活方式所塑造的不同的城市空间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夯实自我的内容体系。相较于2023年重新启动时的凌乱或休整,2024年国内的艺术机构度过了相对平稳的一年,而平台期之上,也需砥砺前进的动力与魄力。
由于2022年末起疫情管控措施的放宽,加之文化外交层面的驱动以及美术馆自身资金回笼的需求,此前国内艺术机构所“囤积”的海外引进展得以继续推进、释放,海内外展览合作也迈入了相对稳定的洽谈与落地流程,2023年,国内艺术机构的海外引进展达到了“井喷”的状态。去年夏季,《艺术新闻》曾撰文分析“‘国际博物馆市场’的上海新篇”,从海外艺术机构展览“出口”的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国际推动力。
尽管如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The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ities)主办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仍达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接待观众数甚至超越了去年两档“超级特展”(blockbuster exhibition)“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对话达芬奇”创造的记录,但从国内全境而言,相较于2023年的炙手可热,2024年国内引进展的密度与声量已较为缓和,高峰过后,开始走进相对冷静的调试与反思期。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上海,2022-2023年
2024年末,上海博物馆推出“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汇集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与国内28家文博机构的204件/套馆藏,回顾中意交流的历史。过去数年的“意大利引进展旋风”不仅来自文化外交层面的驱动(2020年-中意建交50周年,2022年-中意文化与旅游年, 2024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出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所说的“独立的战略”,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杭州、南京、苏州、扬州等新一线与二线城市,亦北上北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举行巡展。上海东一美术馆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的“五年十展”合作协议也在今年推出了第三、四个展览“提香·花神”和“最后的贵族”,而之后三、四年间与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机构的合作项目也已提上日程。
“目:中国境象”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4年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背景下,2023年末,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签署了2024-2029合作续约协议,并与今年九月举行了第二轮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揭幕仪式。在2019至2024年间,双方共举办了近30场展览,呈现超1200件来自蓬皮杜中心的馆藏。首轮展陈合作的赴法项目、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划的 “目:中国境象”已于10月9日开幕,聚焦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而作为首轮展陈合作的最后一个特展项目,展览“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体现出蓬皮杜中心一贯的国际主义色彩,将中国及华裔艺术家如金石声、荣荣、曾广志、马六明、aaajiao的创作纳入展览脉络,“这些瞄准具象抑或抽象的中国人与事物的作品仍然以其在场、与其余作品并置对照的方式形成着对话,为每一个章节增添层次”。今年的另一档特展“清醒梦境”也展示了部分以声音为媒介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相较于此前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在展陈中辅以青铜器和中国书画等文物,以“抽象”或“超现实”等流派引出中外艺术在理念与技法上的相似或借鉴,“另辟前卫”与“清醒梦境”则从媒介角度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汇聚至此,并在展览的各个章节中有机地互补。
“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24年
改造后重新开放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启了与国际艺术机构合作的通道,从2023年至2024年的两档展览“宋韵今辉”与“大道无极”将艺术史与国美文脉的双重叙事上相互关联,同时深入挖掘了杭州这座千年古都的人文底蕴,也将脉络扩展至了现代主义时期西方艺术界的各个流派与浪潮中。在年初接受专访时,中国美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表示,美术馆通过“大道无极”展览打通国际合作,“一个优质的项目可以撬动与许多一流艺术机构的学术合作”。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与威尼斯双年展签署了为期三年的谅解备忘录,首个合作项目“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于11月9日开幕,汇集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活跃于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艺术家和创作集体,在呈现国美艺术教育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划出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与全球互动的线索。
“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上海,2024年
“百年狂想: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杰作”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上海,2024年
继与泰特美术馆(Tate)、巴塞罗那米罗美术馆(Fundació Joan Mir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开展合作之后,另一座“引进展”的重镇浦东美术馆在2024年将合作光谱拓展至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与苏格兰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并延续了与泰特美术馆的合作,推出“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百年狂想: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杰作”“对话透纳:崇高的回响”等国际交流展。“对话透纳”在展现透纳艺术生涯之外,将当代艺术作品与其画作并置于展厅之中,展现其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以及“崇高”这一理念的多维度诠释。与透纳展平行开幕的“艾尔·阿纳祖:红月之后”将艺术家为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涡轮大厅创作的大型装置带进美术馆大厅及中央展厅,浦东美术馆也是该项目国际巡展的第一站。
引进展作为出口方艺术机构的一种盈利模式,以及进口方艺术机构收获客流与票房的内容选项,自21世纪初开始在国内探索其发展路径,高昂的展览成本使其一度仅作为“文化交流项目”落地国有博物馆与美术馆。商业性引进展的开端则是2011年由上海天协文化推出的“毕加索中国大展”。天协文化在初期通过场地租赁的模式开办展览,直至2019年在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建立自己的场馆“东一美术馆”,其运营优势在于丰富的中外合作办展经验,而相对国有艺术机构背后所拥有的国企支持,民营美术馆主办引进展时承担了更多的资金压力,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表示,“每一家美术馆都要考虑租金、人工和外方等这些具体办展的支出,没有一个美术馆可以保证收支打平。民营企业如果无法收支平衡,我们就很难生存下去。”
(从左至右)潘玉良,《勒内·格鲁塞半身像》,1954年;马克·沃,《潘玉良雕塑勒内·格鲁塞半身像》,1954年;滑田友《勒内·格鲁塞画像》,1940年代。“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展览现场,东一美术馆,上海,2024-2025年 ©东一美术馆
2024年,与海外机构签订合作计划的艺术机构也逐步稳定地建立了自身的内容体系,如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以及在11月底共同发布“设计价值奖”的深圳设计互联与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然而,目前以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群展在国际舞台上的数量越来越少,尽管今年也有赴外展览如“目:中国境象”试图展现“新一代”艺术季的创作图谱,但仍需注意的是,艺术“交流”在输入与输出两个向量上的不对等。不过,相较于往年引进展以大师经典为核心叙事的策展方式,本年度的中外合作展中不乏对中国和华裔艺术家的创作展现,或许这正是沉淀与更新的信号。
“吕克·图伊曼斯:过去”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4年,摄影/孙诗
“如果内容没有吸引力,运营就会更难进行,因此2024年最大的关键词就是整合,如何把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放在一个维度上去考虑、去平衡。”在年初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UCCA馆长及CEO田霏宇提出其2024年的关键词是“整合”。在2023年举办的两场现代艺术大师展览之后,UCCA在2024年回归当代的本质,举办包括杉本博司、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等艺术家个展,UCCA沙丘则继续关注具有探索开创性的艺术家创作,推出鸟头、麦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Schneider)和张奕满个展。目前UCCA在全国已经发展成有着多个空间的馆群,包括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位于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术馆,位于上海的UCCA Edge目前处在暂时关停的状态,有望在今年年底再度开馆。今年十月,UCCA在江苏宜兴成立了第四座场馆——UCCA陶美术馆,开幕首展“器之道: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精选展”回应宜兴这座“陶都”7000年的制陶历史,以及UCCA陶美术馆所在街区“陶二厂”。此外,UCCA还以UCCA Lab项目合作式的方式,与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进行运营合作,12月推出了开馆展“共栖之舟”,以当代艺术回应“海洋文明”议题。
“器之道: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藏‘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精选展”展览现场,UCCA陶美术馆,宜兴,2024年,摄影/孙诗
在上海,书写当代艺术史的案例聚焦于对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呈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在本年度陆续呈现数个重要中外女性艺术家个展,法国艺术家安奈特·梅莎吉(Annette Messager)的中国首次大型个展“杂念”重访了艺术家横跨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关键时刻,以及根据PSA空间特别制作的,曾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呈现的《孤注一掷》,以及《依赖/独立》等大型装置作品。中国重要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大型个展“刺天”则在上海艺术季期间开放,呈现艺术家尹秀珍的标志性作品与最新思考,也带领观者展开了一场向外纵横天地,向内细腻入微的探索之旅。艺术家曹斐的大型中期回顾展 “潮汐宙合”在浦东美术馆开幕,以“珠三角渊源”“红霞历史”“元宇宙”三个维度为线索,完整梳理与展示了曹斐近30年间的艺术实践。“潮汐宙合”也是浦东美术馆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与首个影像与媒体艺术大展,浦东美术馆所设立的“以国际艺术展示交流为主、兼顾国内艺术展示”的内容规划策略,亦开启了新的方向。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梁誉聪,图片由 M+提供
尤塞夫·阿格博-奥拉,《MIKA,八根庙》,2023年;塔比塔·雷赛尔,《巨蛇之舌》,2023年;“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展览现场,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2024年,摄影/关尚智
即将迈入第四年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在今年十月宣布领导团队两位重要成员的职衔更新,委任郑道炼为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卡丝瑶为M+总监(藏品及展览),早前,M+亦宣布委任施罗素(Russel Storer)为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M+于今年二月开幕的专题展“山鸣水应”以M+藏品为基础,从中国哲学和诗学中的文化元素与议题“山水”出发,探讨在后工业时代愈发走向虚拟的世界中,山水与人类的复杂关系。香港另一重要艺术机构大馆当代美术馆在2023年底推出、延续至今年四月的群展“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以“生态女性主义”为方法,从确切的青蛇传说的主体性叙事,延展到了更广泛的“去人类中心化”的生态视角以及对于建立在剥削与殖民之上的世界史的反思。今年全新开辟的个展系列“突破”则展示出大馆当代美术馆扶持亚洲地区处于艺术生涯中期的艺术家的志愿, 该系列首个展览“陶辉:荒丘”正在展出。“‘突破’系列同时也代表了我们作为亚洲艺术机构对当下艺术和社会的判断,”皮力写道,“我们试图通过代表区域经验的策展和叙事方式,纠正和取替因商业和展览工业而形成,对区域艺术家的刻板印象。”
“骑楼船班”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2024年
202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内,历时四年有余改造后重新开放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于十月重新开放,至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改造完毕,岭南画派纪念馆开馆推出系列展览“从头越”, 延续岭南画派“国画改革”“艺术革命”的精神血脉,探索探索“小馆精用、老馆新用”的方向。除岭南画派纪念馆外,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另两个分馆,昌岗校区美术馆和大学城美术馆也基于各自的研究和学术定位,推出系列展览。侧重于青年艺术,强调当代性、实验性、国际化的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今年的“多元视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带来艺术家段正渠个展,也邀请海外艺术家保罗·希格斯(Paul Segers)与加里·希尔(Gary Hill)举办个展;侧重于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在今年也探索了当代艺术和实验性艺术的方向,展览“骑楼船班”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首次广州与澳门对话的展览。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也与其美术馆三馆一中心(“一中心”指“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的架构相互支持,美术馆今年所举办的“群岛讲堂”是其围绕区域与国际艺术及跨学科研究交流所策划的系列讲座,以回应“全球艺术”与教育问题。
2024年,国内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寒冬之后逐步走出了疫情的阴霾,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带来了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内容策划逐渐趋于规律、步入正轨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在各自的城市扎根,为城市注入艺术的活力并汇聚人群,在进行差异化实践的同时,也有部分机构在“联盟”与“联动”的策略下,寻求更广泛的智识和情感连结。
张培力同名个展现场,红砖美术馆,北京,2024年
马塞尔·杜尚,《旋转浮雕》,1935年,“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杭州,摄影/姜六六
今年夏季,《艺术新闻》与天目里美术馆合作,在其驻留中心开启了以“万物纪”为主题的2024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年度项目,14组来自全国不同院校的“向山学园”学员汇聚在此,呈现他们获得“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专项资助后完善、完成的作品,同期举办系列工作坊与对谈,在这一因生态、艺术而汇聚的共同体中,传达超越单一学科、文化、地域的新世代艺术之音。
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目现场,BY ART MATTERS RESIDENCY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4年
在南京,同样坐落在商业片区的德基艺术博物馆则显示出了其不同的气质。依托德基集团三十余年的企业收藏,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体现了如“金陵”城般的时间底蕴。今年回归的“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览“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以“动”与“静”的对话,重新评估花卉静物体裁,回溯进三百年的艺术流变。“数字艺术”亦是德基艺术博物馆重要的展览维度之一,“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乾隆钟爱的《金陵图》以数字的形式重新呈现。于11月开幕的数字艺术家Beeple的全球首场大型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现了Beeple创作中关于技术主导的时代下的后人类生态景象,艺术家在展览现场进行《每一天》这一持续了17年的创作,他的绘画过程与本人的面部特写也在现场实时播放,这一设计既是对Beeple“艺术家”身份的问询,也是对当下时刻的映射。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南京
”瑞贝卡·霍恩:蝶影”展览现场,南京萃舍云集当代艺术收藏中心,2024年
于2023年11月在南京开放实体文献中心与展示空间的“萃舍云集”,旨在以展览作为促进收藏的平台,构建展览与收藏的互动关系。开馆一年以来,“对话”始终是其自身收藏以及展览或研究项目的主要线索。萃舍云集于今年11月推出的德国艺术家瑞贝卡·霍恩(Rebecca Horn)个展“蝶影”聚焦霍恩从1970至1981年间的早期影像作品。“萃舍的项目会基于自身的收藏以及关注的艺术家而展开。”萃舍学术顾问朱朱表示,他与萃舍云集的创始人之一曹吉祥一致认为,在时代浪潮中“明确自身定位且持续践行自身准则”尤为重要——即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这一“践行”充满了挑战。“我们无法有过高的期待,但会量力而为,要清楚为什么而做,并做到让自己满意。”曹吉祥说道。
吴文化博物馆“吴风”厅
在另一座古城苏州,2020年建成开馆的吴文化博物馆在“吴文化—九州—天下”这一视阈中建立自身的展览体系,探索“吴文化”在历史中的连贯性、呈现中国地域文化,以及举办聚焦亚欧大陆文明的展览。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实践和对吴中地区的研究,在今年年中开幕的“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得以体现。除了在空间上横向展开工作,在传统与当代的纵向关系上,吴文化博物馆采取了结合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脉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继2023年的“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后,博物馆“再问”当代艺术系列展览推出了第二期“邂逅:刘建华个展”,艺术家的13件/套陶瓷作品在博物馆的公共领域、常设展展厅中展出,与其他历史文物同处,如同置身于历史时间的“考古”现场,历史的沉重性与距离感仿佛在展厅中消弭。
倘若说艺术机构是一座城市文脉的切片,那么居于上海的民营美术馆则彰显出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气象万千与包容特质。西岸滨江区域在年中画廊拆迁过后,其“美术馆大道”步入了新的阶段,龙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池社等民营美术馆,聚焦沉浸式数字体验的艺术中心UFO Terminal,与具有国企背景的西岸美术馆,仍然在滨江沿线串联起了当代艺术的一幕幕前沿景象。在童文敏于油罐艺术中心露台的行为表演《山水-河流》现场,那逐渐隆起的“山脉”与从艺术家马尾间汩汩流出的水流,与不远处的黄浦江、江对岸的楼宇“群山”对话着,步行下楼,馆内的展览“80后的图景”“伊西·伍德:今天我吃什么”和“帕特里夏·艾尔斯:未得回应的遗迹”将观众拉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现场,呈现其复杂而立体的面貌。
童文敏现场行为演出“山水—河流”,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4年
上海的水文景观提示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变迁,今年的网络热词“city walk”背后,是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繁育出的混杂底色。另一座步行可达黄浦江的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今年带来以“复杂地理”为主题的一系列研究与艺术项目,第一章“复杂地理:中国杂志”回溯美术馆所在的历史建筑皇家亚洲文会,“胡昀:远山”以亚洲文会为切入点,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过去十余年间围绕知识、历史、叙事和个体体验展开的创作。秋季,“复杂地理”第二章“复杂地理之通往太平洋”带来展览“林顿·约翰逊:最佳合成答案”,艺术家数字肉身在七个月的展期内只身“横渡”太平洋,串联起多元身份和历史叙事的议题。在展览呈现之外,以新加坡艺术家黄汉名的《上海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为“舞美背景”的空间“讲——堂”,讲座、表演、表演讲座(lecture performance)、影像等公共项目以月为单位陆续发生,激活历史建筑的过去,以现场的事件连结更广泛的群体。外滩美术馆所在的洛克·外滩源,经过多年的翻新与改造,成为汇集市民与游客的时髦街区,人们散步在“客堂间”、广场,抑或是“精致餐饮”店铺、咖啡馆和书店内,艺术在此融为生活方式。
“非凡现实主义”展览现场,2024年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艺术的汇聚也在苏州河畔发生。于去年年底成立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从上午营业至深夜,大楼内宽阔而平缓的步梯带起Fotografiska全球链路上的展览项目,这里的观展规则更加自如,观众可以端着酒杯,漫步在街拍摄影(“艾略特·厄威特:镜头下的奇遇”)、城市摄影(“上海:瞬间与永恒 1990-1993”)、数字影像与装置(“异花序列”)、时尚摄影(“薇薇安·萨森 磷光体: 艺术&时尚 1990-2023”),以及更多难以被归类的当代影像项目之中,其中,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如陈维、刘诗园、李维伊的影像实践亦被纳入其中,他们的创作不断拓展着影像艺术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这座来自瑞典的影像中心带来了中国的视角和维度。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一楼的文创区域,以及与之相连的餐厅也参与构建了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所在建筑的“生活链条”,在常见的展览衍生品、相关书籍与画册之外,文创区域还陈列了饰品与家居产品等“杂货”,隔壁便是新开业的餐厅“MONA”。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执行董事克里斯蒂安·德维尔(Christian Devillers)说,“我们把观众体验放在首位,试着去做那个容易去到的,多元的,可以供大家聊天的地方,你可以带你的朋友和宠物来,这里会有点嘈杂但非常有生气。”
步行至长宁区,在上海艺术季,Cc基金会在iag艺术院线推出年度展览项目,包括Cc基金会摄影收藏展“以光作画”、刘韡个展“解放的路径”、印度尼西亚艺术家朱利安·亚伯拉罕·“托加尔”个展“一个可以休息的空间”,以及墨西哥艺术家米内尔瓦·奎瓦斯个展“河流”。
“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展览现场,上海天文馆,2024年,图片致谢上海天文馆与艺术家
“时间的幼虫”展览现场,上纽ICA,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在浦东新区,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瑞士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 in China)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览“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于5月16日在上海天文馆开幕。展览通过六个篇章“世界边缘”“深空地貌”“轨道丛林”“观天之眼”“宇宙往事”“心底苍穹”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依次展开,人类之眼与天文望远镜的“观天巨眼”共同开启了这段“由目及光”的宇宙考古。此外,在浦东,除“地标性”美术馆浦东美术馆外,步入第七年的昊美术馆专注于数字艺术、科技艺术等领域,群展“未来生命档案”的策划团队包括昊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依托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区域优势,这里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关注数字艺术提供了地理优势和资源”,昊美术馆创始人与收藏家郑好表示。而依托“学院”的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的艺术研究项目在今年从第二篇章过渡至第三篇章,第二项研究项目“另类知识的可能性”在今年春季以艺术家于吉、董龙跃、汪晓芙群展“我们是复形叠影中的一个,我是整体中部分的集合。”和“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夜校”收束,接续的第三项研究项目“无光之火”则将“发酵”视为一种比喻与方法,探索集体记忆、自发存档和历史书写。此外,上纽ICA与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合作呈现的展览“时间的幼虫”作为博古睿研究中心“创意未来”项目计划的阶段性呈现,汇集了四位艺术创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联合创作的11件委任作品,以此邀请观众在生物个体与群体的演化时间,乃至地质时间中思索“复数时间”中复数生命的演化形态。
在11月的上海,另一场艺术观众大多甚少步入的博览会“进博会”也正在举行,其主场馆位于青浦区的国家会展中心,而距离会展中心仅两公里的余德耀美术馆在从西岸迁移至此后,在蟠龙古镇建立起了新的观众生态。“我们当时来这里的时候观察了周边的居民和学校,五公里以内就有20所学校,当时就知道我们要面向的人群不再是白领或青年了,反而是亲子。”余德耀馆长余至柔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美术馆门口的玉米每年收获三茬,而在玉米地前的空地上,周围的居民会聚集在美术馆的玻璃幕墙前跳舞,而放置在河流边的徐冰作品也大多只是被视作歇脚石。“我们觉得这种氛围很好,其实是变相地把很多的人气聚集到了美术馆周边。”刚在蟠龙古镇“生长”的余德耀美术馆在重新开馆一年多内,着重呈现的是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包括去年的开馆展“洄游”和今年的“于无声处”,“我们第一还是要培养这块土地上的大家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我们做了哪些收藏,明年就会有一些转换,呈现一些国外艺术家的个展。”11月,余德耀美术馆与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六座美术馆共同发起了“中国民营美术馆会员联盟”(AMC),该联盟会员仍在不断扩展中。AMC的成员除余德耀美术馆外,还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和松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和昆明当代美术馆。该地图将中国沿海自内陆不同城市的重要民营美术馆相互联结。
(左起)肖恩·斯库利,《陆线 星》(2017)、《无题(陆线)》(2021)、《陆线立方》(2015-2020)、《缺失》(1988)。“肖恩·斯库利:离开海水的地方”展览现场,和美术馆,顺德,2024年
顺德和美术馆延续其建馆以来的展览脉络,在2024年继续推出年度展览项目“南方故事”、日本艺术家菅木志雄个展、爱尔兰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个展“离开海水的地方”与墨西哥艺术家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个展,典藏研究项目如英国艺术家比利·查尔迪斯(BIlly Childish)个展、美国艺术家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个展,以及汪建伟、蒲英玮、杰森·马丁(Jason Martin)等个案研究展览。在支持青年艺术家层面,和美术馆推出了梁浩、路易丝 · 乔瓦内利(Louise Giovanelli)、陆平原和张云垚个展。和美术馆背后的“和的慈善基金会”及其旗下的“和艺术基金”在2024年策划与资助了“和地在创·艺术家驻地计划”,该计划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与社实SPL联合举办,四位艺术家谢宗秀、盖琦正、王滢露、袁琛玥分别前往顺德的四个村子/社区(龙江左滩、大良升平、北滘黄龙和容桂东风)开展为期四至八周的驻地创作,并被要求在驻地期间发起至少两次具有公众参与或者社区互动的事件。
潘律&王博 ,《基建礼赞》(2016年至今),“跟着感觉走”展览现场,广东时代美术馆,2024年
郑安东,《如何(未)命名一棵树系列》(2024),“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展览现场,广东时代美术馆,2024年,摄影/冯方宇
艺术机构之间的联盟还存在于广东时代美术馆、美凯龙艺术中心和上海外滩美术馆之间,三馆在今年共同推出了E.A.T.PRIZE,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广东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说到,“我们的意愿是通过机构联盟的平台和资源来支持艺术家的呈现、交流和发展。”于今年“归来”的广东时代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群展,包括“跟着感觉走”“相地堪舆”和“岛亦有道”,延续美术馆多年来的内容定位与学术方向。美凯龙艺术中心在今年呈现了收藏展“险境集”,以及由王欢策展的“民间自有序”,该展览呈现了13位艺术家和素人创作者的45件媒介各异的作品,以“民间”一词自带的丰沃属性和在不同语境下激发出的多个面向,探寻民间社会的创造冲动与自发秩序的内在逻辑;于11月开幕的群展“神女亦无恙”是展览系列“谁拥有自然?”的终章,聚焦人类改造自然的激进尝试。而值得关注的是,美凯龙艺术中心发起的长期项目“漩涡”在2024年持续在上海的不同空间内“游击”发生,在此“漩涡”之内,曹佳敏、王溪曼、张成、朱昶全、于建刚、奚雷、徐立霜等艺术家言说、行动,搅动身体所在空间的物理环境与寻常的观演关系,该系列的策划也是美凯龙艺术中心意图跳脱限制,寻求“非常规”“非标准”下艺术生命力的持续尝试。
“民间自有序”展览现场,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4年
在从沿海到内陆,在地扎根的民营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也焕发出基于本地生态与业态的生命力。河北秦皇岛的阿那亚艺术中心盘旋上升的建筑体内发生的展览显示出阿那亚这座新兴社区的先锋气质,而艺术中心并不止步于呈现海内外艺术家最新个展,也试图将本地历史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此种努力在11月初开幕的群展“出门写生!”中可见一斑。在今年九月,阿那亚艺术中心的首个分馆,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正式开幕,带来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马海伦、郑皓中的个展。沿着长江一路西行至四川盆地,直到青藏高原,武汉剩余空间、成都A4美术馆和知美术馆、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都在挖掘艺术机构与本土风貌和历史相联结的可能性。将视野切换到南北纵向,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则在北境和南境探索从生态、工业到边境叙事等不同的内容脉络,依托但不限制于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多重叙事,不断“实验”。地理和行政规划上的“边缘”或许并无法抑制当代艺术的激进姿态,非中心的艺术机构在本地的话语和言说也能超越物理的区隔,抵达更广延的共鸣地带。
“出门写生!”展览现场,阿那亚艺术中心,秦皇岛,2024年
近年,大中华区最重要的两座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港M+均与香奈儿(CHANEL)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品牌对艺术的投入并不意味着机构对学术性的让渡,而是在双方力量的联合下对更充沛资源的寻求和搭建,以支持展览、馆藏、公共项目,以及培植年轻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奖项。
今年五月,PSA与香奈儿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香奈儿的资助下,PSA三楼数千平方米艺术空间将得到全面空间与内容的提升,并将以“嘉柏丽尔·香奈儿空间”命名。在修缮与扩建后,该空间将拥有国内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图书馆,一座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库,集展厅、交流平台与当代设计移动学院为一体的“设计中心”(psD),一座艺术剧场,以及一个全新翻修的临江平台。PSA的烟囱将迎来可持续修护与特别内容策划,并与其裙楼共同组成一处独立的艺术空间;此外,香奈儿还将加速推进PSA永久馆藏的数字化建设和保养修复,并为未来藏品收购提供资金支持。早前,香奈儿就已赞助PSA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在2022至2023年分别推出两季项目“手艺再兴”和“活性建筑”。7月,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开幕。
“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年
此前, M+宣布与香奈儿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关系,合作内容便是基于香港所独有的丰富电影历史和M+在流动影像和电影上的研究展开。此次的三年伙伴合作包括冠名支持“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职位,在未来三年支持M+戏院(M+ Cinema)的精选节目,包括“钩沉与遗珠”(Rediscoveries)和“残像·留影”(Afterimage),前者关注着影坛上的沧海遗珠和修复经典作品,后者则包罗奠基者及新秀的作品,聚焦创作者如何以具象及抽象形式,探究另类的历史与推想的未来。同时也建立两个新系列,分别关注电影修复和历代亚洲前卫电影。“我们没有拥有自己的博物馆的野心,我们注重合作,注重伙伴关系,在不同的文化机构合作时,我们所做的是给合作伙伴时间和空间,由此他们可以深入观察在他们各自所处的社区内,什么样的支持是被需要的。”香奈儿全球文化艺术负责人Yana Peel说,“我们也注重合作伙伴关系的可持续性和持久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真正的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创造条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场活动或一场展览而来,而是共同编织了一个长期联盟。”
在线下业态愈加丰富甚至趋于饱和的中国城市内,展览与公共项目所带来的在场感与文化思辨,依然不可替代。2024年落成开馆的艺术机构如上海博物馆东馆、敦煌当代美术馆、嘉源海美术馆和罗丹艺术中心,北京元美术馆、宜兴UCCA陶美术馆,以及成都浪美术馆,也应证了艺术与城市更新之间的互补关系。逃离“疫年”,2023年的振奋与同时伴随的危机在2024年化为对机构自身的思索,尽管行业的结构体系难以在朝夕间变换,不同地区的艺术生态自有其土壤与生命力,而无论是向内的梳理或变革,还是向外寻求联合的可能,都将成为机构继续前进的经验与驱动。
联系我们
https://www.theartjournal.cn/
Email: 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5211室
邮编: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