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金·凯森 & 古斯顿·宋鼎·孔,《月球引力》(2020),手工橡木灯箱,六幅摄影,每幅103 × 153 × 11 cm,作品由艺术家及Martin Asbæk 画廊(哥本哈根)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纪翔/苏畅设计研究室
撰文 李嘉文
编辑 胡炘融
广东时代美术馆位于居民住宅区顶楼的展厅是曾频繁到访于此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此次展览“岛亦有道”却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感受。策展人谭悦在展览入口处设置影像暗房,所有观众必先经历这段黑暗观看体验的洗礼,才能进入敞亮的展厅。
暗房中,展出的是艺术家简·金·凯森(Jane Jin Kaisen)的影像作品《献祭》。她与参与海洋与岛屿环境保护的自由潜水员合作,编排了一段水下舞蹈。影像中,一条绵延的白色长布“索昌”(Sochang)随水流缓缓飘动,这种用于韩国生死仪式的布料在这里象征生命的轮回。作品受济州岛萨满神话启发,将象征轮回的“索昌”沉入海底,用慢镜头记录它渐渐染红的过程,既是对自然循环的诗意展现,也呼应着人类历史的断裂。“索昌”染红之时,犹如一条鲜血浸透的红线,将四三事件的血腥镇压与岛屿的集体创伤具象化于水中。《献祭》以浪漫的视觉语言与残酷的历史隐喻交织,为展览奠定了融合诗意与现实主义的基调。暗房既是展览的入口也是出口,如同一个展览的轮回:只有先随作品沉入海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走出暗房的瞬间,观众犹如从深海浮出水面,又回到敞亮的美术馆空间。
简·金·凯森,《献祭》(2023),4k 单频影像,彩色,立体声 ,12' ,作品由艺术家及Martin Asbæk 画廊(哥本哈根)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暗房外的墙上展出了凯森与摄影师合作的摄影灯箱装置《月球引力》。她将萨满仪式所需的器具(如黄铜碗、水果、白棉绳)和海域拾得的贝壳置于济州岛火山岩上,融合自然地貌与本土信仰,构建出独特的图景。这些岩石的纹理犹如愈合的伤痕,诉说着岛屿在自然塑造与历史创伤中的成长与韧性。沿着摄影灯箱进入展厅东侧,空间开阔通透。本次展览未采用常规的章节划分,作品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这种展陈布局呼应了日本人类学家今福龙太(Ryuta Imafuku)的“群岛思想”——岛屿虽彼此分隔,却通过关系性构成互相影响的网络。展览“岛亦有道”以岛屿为视角,挑战陆地/海洋的二元文化认知,提出岛屿作为第三种可能性:它既灵活多变、适应性强,又因资源有限而充满节制。这种灵活与节制的张力,既展现了岛屿作为生态与文化单元的韧性,也揭示了它在权力结构中被塑造与利用的复杂角色。
简·金·凯森 & 古斯顿·宋鼎·孔,《月球引力》(2020),手工橡木灯箱,六幅摄影,每幅103 × 153 × 11 cm,作品由艺术家及Martin Asbæk 画廊(哥本哈根)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 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伊旺·安米特与蒂塔·萨利娜(Irwan Ahmett & Tita Salina)的影像作品《潘延贝利汉/屠杀》以“迦楼罗巨型海墙”项目为核心展开叙事。该项目旨在应对雅加达沉没危机,却因破坏生态、加剧海平面上升、威胁渔民社区及牵涉腐败而备受争议。作品通过将艺术家与渔民化身为神话生物“那伽龙”,象征性地宰杀“迦楼罗”,揭示岛屿政治与生态危机背后的复杂现实。呼应这一现实叙事,胡芮的影像装置《碎波上的星光行》虚构了一个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未来世界,描绘虚构城市“南港”通过开发建造水上社区与人工岛屿应对沉没危机的场景。作品将现代房地产开发叙事与华南海盗的故事交织,反思开发与生态危机中的权力博弈,书写了一种融合历史与未来的复合叙事,拓展了我们对岛屿与开发的多维思考。
伊旺·安米特 & 蒂塔·萨利娜,《潘延贝利汉/屠杀》(2021),影像静帧,单频影像,11分43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Yopie Nugraha拍摄
伊旺·安米特 & 蒂塔·萨利娜,《潘延贝利汉/屠杀》(2021),影像静帧,单频影像,11分43秒,“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胡芮,《碎波上的星光行》(2024),影像装置,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惠允,该作品受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岛亦有道”委任创作,“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比起未来叙事中的人工岛屿建造更贴近生活的,是现在各国为了快速扩张国土面积,填海造地的举动。沈绮颖的作品关注沙资源开采与土地改造问题。摄影系列《流沙志》记录了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各地采砂场及地形改造的视觉景象,揭示快速扩张国土背后的代价。她的虚拟现实作品《不归园》则将观众置于一个山体滑坡的侵蚀现场,通过VR体验与当地村民“对话”,并聆听越南诗人Khai Don的诗歌和在当地录制的民歌,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生态叙事。在《流沙志》的另一侧,廖雯的作品《我吞吐潮汐只为照亮……》通过两张木制长桌构建了一个迷你剧场。一张桌子呈现微缩海洋景观:沙滩上点缀着纸船、珊瑚化石和鲸鱼骨头,鱼缸中的水象征海洋的延续;另一张桌子展示了可互动的木制鲸鱼骨架木偶,观众拉动丝线即可操控其关节,暗示人与鲸之间的关系。作品结合博物学逻辑的陈列方式,揭示人类对鲸鱼的控制与捕杀背后隐藏的暴力与权力机制。
沈绮颖,《流沙志》(2017–),摄影装置,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和Zilberman画廊(伊斯坦布尔/柏林/迈阿密)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廖雯,《我吞吐潮汐只为照亮……》(2024),影像装置,物体剧场,4k单频影像,彩色,有声,11' 43",作品由艺术家惠允,该作品受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岛亦有道”委任创作,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廖雯,《我吞吐潮汐只为照亮……》(2024),影像装置,物体剧场,4k单频影像,彩色,有声,11' 43",作品由艺术家惠允,该作品受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岛亦有道”委任创作,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厅东侧尽头展出了叶慧的八声道音响装置《吟诵》。作品源于她在台湾兰屿驻留期间对原住民族裔达悟族传统歌唱的研究,这种歌唱方式是达悟族传承知识和记录历史的手段。叶慧与达悟族学者、反核废料活动家郭建平(夏曼·夫阿原)合作,以达悟族吟唱的方式呈现兰屿在国共内战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作为惩教机构“兰屿农场”时期的历史创伤与集体记忆。但是,置身于被音响环绕的环境中,坐在被切割成监狱地图样式的椅子上,试图抽离出陆地文化的我们,是否能跟岛民共情?亦或只是另外又一次能够短暂体验他者文化的机会?
叶慧,《吟诵》(2021),八声道音响装置:八声道音响系统,循环播放,作品由艺术家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厅东侧的末端还展出了于航的三屏影像作品《海岸线》,再现大连老虎滩作为日俄战争主战场时,战船在海滩上燃烧的历史场景,映射战争与海岸的交织。于航的另一件作品《19赫兹》通过在耳机中间夹杂沉积岩和废石料,呈现了岩石间潜藏的声音与信息。19赫兹是人类无法捕捉的低频,以此引导我们进入去人类中心化的视角,探索静默中的深层意义。
于航,《海岸线》(2024),影像装置,监视器,木架,3',作品由艺术家及藏家陈沐佳女士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于航,《19赫兹》(2024),耳机,沉积岩,20 × 15 × 22 cm,作品由艺术家及藏家陈沐佳女士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 广东时代美术馆
如果展厅东侧着重展现岛屿作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性,那么西侧则从微观层面切入,聚焦岛屿上的具体人、事、物,包括从生态环境到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张致中的互动装置《珊瑚洲》围绕东沙群岛展开,结合地图、科学文献和观众的身体互动,呈现岛屿的生态与历史叙事。观众牵引绳索时,渔网随之变形,既模仿河床的动态变化,也使渔网包裹的珊瑚礁恰好遮挡展厅中的文本资料,从而通过身体感知学习岛屿的多重意义。这件装置贯穿并联系展厅内的多件作品,创造一种交错的结构。这种“交错”在展厅内连接了不同的岛屿叙事,折射出岛屿文化在权力、自然与人类活动中的多维互动。与之相邻的是翁奋的摄影系列《人类世风景》(2023-),作品呈现他对海南岛地貌与历史发展的长期考据。这组摄影作品记录了台风摧毁后的海岛房屋、橡胶林经济植物的种植地景,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图景,构建了一幅海南岛从自然到人类活动的图像信息库。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纪翔/苏畅设计研究室
张致中,《珊瑚洲》(2020–2024),渔网,海废缆绳,珊瑚礁,金属结构,激光水平仪,现成物,数位印刷文件裱框,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惠允,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年,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翁奋,《人类世风景-台风之后(3)》(2024),彩色摄影,150×39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珊瑚洲》与朱湘的影像作品《偏见湾》在展陈中亦形成了穿插互文的关系,叙事重心从岛屿延伸到海湾。《偏见湾》通过追溯大亚湾在不同历史节点下的叙事,从“臭名昭著的海盗窝点”到外国冒险故事的象征,揭示了殖民者对东方海湾的解读与误读。朱湘的雕塑作品《谭金娇消失在大亚湾》进一步聚焦民国时期的女海盗谭金娇,以沙砾材料制作的女性身体局部,直观呈现了历史对谭金娇的切割与散落,揭露了在海洋扩张与岛屿殖民中被边缘化的女性个体。张可的作品《关于亚张的一些摄影和记录》与此形成互文。通过研究澳门水上人家(疍民),她发现自己与殖民时期疍家女性的生活轨迹存在重叠。受小说《疍家女亚张》的启发,张可身着疍家女服饰拍摄照片,尝试还原“亚张”的生活场景,同时以中英葡文混合歌词的刺绣,展现殖民语境下语言与文化的复杂性。两件作品共同在海洋扩张与岛屿殖民的语境中,揭示女性故事如何在时间、文化与个体经验的交织中不断被重新书写。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纪翔/苏畅设计研究室
朱湘,《谭金娇消失在大亚湾》,2023–2024,砂石雕塑系列:石英砂,树脂,骨胶,金银箔,白水泥等,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惠允,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张可,《关于亚张的一些摄影和记录》,2024,作品由艺术家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厅西侧,梁超洪(Alvin Luong)的作品《配给市场》模拟未来海平面上升后,越南人民为逃离灾难而设的应急摊位,展售虚构食品如干制空心菜速食粥、“6G”电话卡等,隐喻迁徙过程中的生存需求。《救生衣》则从广东鱼丸汤汲取灵感,将仿真鱼丸和肉丸制成救生衣,映射食物随人类迁徙传播至东南亚的文化记忆。另一组画作《溺水者能说话》则追忆1979年越南战争中,越南难民在逃往马来西亚过程中遭残忍射杀的悲剧,呈现海上离散人群的历史伤痛。与此形成对比,阮俊(Tuan Andrew Nguyeng)的影像作品《船民》则以更浪漫诗意的方式探讨船民在漂泊与定居中信仰的重建,暗示船才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庇护所与灵魂容器。延续对海上信仰与故事的探讨,覃小诗的《蕉门夜,夕阳雨》(二)通过影像、装置和声音,构建出一个象征珠江出海口的空间,将珠三角的神话、海盗故事与她收集的物件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充满柔软细腻且具有个人叙事的空间,等待观众自行探索。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梁超洪,《救生衣》,2020,真空密封袋,仿制鱼丸,仿制肉丸,塑料绳,50.8 × 50.8 × 127 cm,作品由艺术家惠允, “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阮俊,《船民》,2020,影像静帧,4k单频影像,超16毫米转数字,彩色,5.1环绕立体声,19分钟46秒,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James Cohan Gallery提供
岛屿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无论主动或被动,总是被卷入权力的角逐。在这种张力下,岛屿常常失去主体性,成为附属于某地的配角。而展览“岛亦有道”通过探讨历史创伤、未来危机、生态破坏与文化记忆,试图重申岛屿作为独立叙事主体的潜力。这一主题延续了广东时代美术馆对地理与生态议题的持续关注,如2022年的“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和2024年的“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等展览,它们同样涉及全球南方、生态、地缘政治的讨论,与美术馆曾发起的“岛屿再造时”“口岸联盟”等项目也一脉相承。然而,长期聚焦地理与生态叙事,展览表达难免陷入同质化的困境。策展人在结合机构调性,延续机构一贯的学术脉络的同时,是否能够策划出更具有辨识度的展览,避免地理与生态议题的重复化处理?带着这个问题,我与本次“岛亦有道”的策展人谭悦进行了一次交流。
覃小诗,《蕉门夜,夕阳雨》(二),2024,装置,混合媒介,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广东时代美术馆
覃小诗,《蕉门夜,夕阳雨》(二),2024,装置,混合媒介,尺寸可变,作品由艺术家惠允,“岛亦有道”,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拍摄:纪翔/苏畅设计研究室
谭悦提到,“岛屿再造时”和“口岸联盟”项目均发起于美术馆展厅关闭、疫情限制行动的特殊时期。这种限制促使美术馆从城市转向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与艺术家在新的地理语境中合作,关注城市之外的地理生态和图景。本次展览中与部分参展艺术家的合作正源于这些项目,通过长期交流与研究,最终在展览中得以呈现他们的作品。她表示,这些展览虽聚焦生态地理与地缘政治的交叉叙事,但各有侧重。“河流脉搏”关注流动,“相地堪舆”以田野为核心,而“岛亦有道”则探索岛屿的多重可能性。此外,她还提到,策展人方法论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展览的呈现。以“相地堪舆”的策展人何伊宁为例,她以田野为核心,借助摄影与影像媒介记录和呈现成果;而谭悦从合作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中汲取灵感,更注重作品间的联系与对话,强调展览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与多重层次。这种差异既体现了策展人的方法论取向,也揭示了她们在主题表达上的不同路径。
也许,策展人和机构都需要反思既有研究框架中的隐性偏见,在持续深化自身议题探索的同时,挖掘更具跨学科深度和批判性的视角,才能不落入策展思维的惯性。将“岛亦有道”中的群岛思维置于不论是研究或是展览策划本身同样有效——我们如何突破研究惯性,在不断重塑叙事的过程中去获得新的理解,以更开放的视野激发新的感知可能?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
正在展出
“岛亦有道”
广东时代美术馆
展至2025年1月26日
联系我们
https://www.theartjournal.cn/
Email: 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5211室
邮编: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