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笔 、以境为纸:与雪松一同“游自然”

文化   2024-11-10 20:35   上海  




艺术家雪松生于重庆,自幼在江边的山水之间成长,故乡的自然环境是这位画家心灵的沃土。他从小嗜画,十几二十多岁时,雪松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是一个弱者,写生与探险让他以另外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笃定。背着画架沿着长江一走就是一整天,天上的流云或岸边的群山都在画里,仿佛这个时候自己可以任意畅游;除此之外,就是和一两个相熟的朋友,常常仅凭彼此之间最原始的手与脚互相助力,在一切可以攀爬的山岭中徒手攀岩。2002年,雪松刚入四十岁,有数年没有拿过画笔,这个自称从来都可以靠手艺生存的四川人,从重庆浪游到深圳,此后又辗转到北京,就是靠着一身手艺与社会交接往来。这一年,他推掉所有社会事务的邀约,重新拿起颜料和画笔。这一年,他决定要郑重面对一个八十岁之后的自己,如果不能留下一些作品,让年老的自己看到,就是此时的自己既辜负了从前二十几岁的执着,也辜负了以后年老时的期待。











“游自然:雪松个展”展览现场,ZiWU Gallery,2024年

雪松的绘画总是关注自然,制造着超越自然与人的物象。他近期画的是山川树木,与之前相比,画中的空间更为广阔和丰富,也有更多可供想象的细节,观者可以更惬意地探访其间。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渴望对自然的感知和亲近,但最终无一例外地使这种探索回到对人自身的认识。这也是绘画传统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雪松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以随机自洽的心中风景摆脱摹写的窠白,以自然的肌理映照人的情感。在他的笔下,山和石在与水与风的伴随和消融中塑造着这个世界,树木和花草在光线与空气中代谢着生命。这些山石和树木的形态成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秩序的喻体,在凝聚和显现中被观看,进而被人的情感所发现和感应。雪松借助观察体悟的敏锐和准确,结合他经年的训练,阅历的积淀,巧妙并令人震撼地从庞杂而混沌的外部世界提炼出了物质的秘密和自然的精神,将其凝聚笔端,成这一秩序形态的人间文本。

雪松,《风景系列 30》,布面水墨,2020年

雪松的画作寄托了他对中国古代文人讲求的“气韵生动”与精神志趣的执着探索。山石、古木等景致不仅是雪松描摹的对象,更是探索精神与自然契合之境的途径。怀着对“物我浑然”、“天人合一”的理想,雪松在作品中追寻着一种内修外达的艺术之道,既是对自我修养的涵养,也是对宇宙万物的深入观照。在山石、风景等系列作品中,雪松承袭了古典绘画的传统方法,从大处着眼,层层入微,渐入佳境。这些作品不仅带有传统文人画的诗意,还融入了对空间和素描关系的细腻表现,展现出独特的造型语言与艺术风格。山石与古木呈现出神秘流动的姿态,如同在空间中飘渺浮动的生命体,有着云烟般的变化与层次。

雪松,《山石系列 9》,布面油画,2024年

“居有石则雅”——石头于雪松而言,是天地与自然的凝聚,是古代文人精神的象征。这些奇石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对天地间坚韧与深邃之美的礼赞。雪松画石,推崇精确有力之外的浑然天成。一方面强调“画石画树无二般”,以“大间小”来“小间大”,形成穿插有致、高低错落、聚散得宜的群石结体,体现出了应有的石质体积和空间层次;一方面即如“屋漏痕”的禅机,既反映在画面中的线条化流淌印痕的“视觉的具体的语言”,又反映在对“自然而然”的憧憬以及偶发中的因缘与契机。雪松如此谈论“石头”在他的世界观中的位置:“我觉得画石头,它是跟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关系。我理解的世界观,就是像一粒沙子一样,它一会儿凝聚成一块石头,一会儿飘成一个无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有时间的感觉。”

雪松,《山石系列 9》,布面水墨,2020年

台湾散文家舒国治曾如是评价:“很多人画石头。而雪松所画,却是众多石头中很有特别意思的那类石头。他会画成他的调味。这和他生长在四川这个既像是粗莽莽大山水却又是处处过得小日子那种风土背景有关。他画石头或许也是这样。他对石头的痴迷,或说热情,最终只能以最寂寞最遥不可及又最冰冷的形式将它们呈现出来,这便是雪松画石最绝妙之处。”


雪松并非简单地用油彩去演绎传统意象,而是以心为笔、以境为纸,在古典意境与现代语汇间,开辟出一条充满情感温度的融合之路。从绘画的媒介语言来看,雪松的画作有机地结合了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现代油画的技巧。这种有机性,正源于他纯粹的绘画动力:从情感与精神性出发,“自然”地表现自然。雪松试图带领观者进入既真实又虚幻的秘境,感受由内心映射出的广袤天地。每位观者都能从其作品的神韵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映照——或是山石的厚重坚韧,或是宇宙的混沌与神秘。


“游自然:雪松个展”展览现场,ZiWU Gallery,2024年

正如他所言:“经过对多种当代艺术形式的实验和运用,近十多年一直潜心专注探索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气韵生动’和精神志趣。尤其在山石、风景等系列作品中,既秉承古典绘画从大处着眼、层层展开、渐成佳境、自然而然的心灵体验,也更注重空间、素描关系等造型语言的细腻与精致,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媒材所形成的全新的艺术风格,试图构筑一种境由心生、心随境现的神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绘画语言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经历新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消费和电子时代的艺术之后,更深具中国文化内质和个性特征。”



雪松,《竹林》,6分29秒,2014年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

与ZiWU Gallery提供


正在展出



“游自然”

雪松个展


ZiWU Gallery


展至12月8日

联系我们

https://www.theartjournal.cn/

Email: 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5211室

邮编:20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创刊于2013年,属于超媒体集团艺术媒体群。每月随《周末画报》发行,数字版通过网站及APP“艺术新闻”更新。《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观察分析,是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的必读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