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医生开的药单,听完医嘱,我开始怀疑,这些药到底是治病的还是致病的呢?

美食   2024-12-18 20:02   山东  

前不久,一个亲属因高血压晕倒住院,出院时,医生给开了9种西药,包括降压药、冠心病用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补钾药、脑血管用药、护胃药,其中,降压药就有三种。

有几种药,医生说,对脾胃和肝肾会有损伤,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黏膜、鼻腔、尿便等有无出血,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停药或者调药。

这就是典型的西医的治疗思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血压高了就降压,钾低了就补钾,药有副作用伤胃就再来个护胃药。

血压可能暂时降下来一些,钾可能暂时补上去一点儿,但是,长期来看,却伤了脾胃和肝肾。

曾看到一位博主分享,她婆婆去体检,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折腾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是她一直吃的两种降压药冲突导致的。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肾和脾胃长期受损,身体一定会出毛病,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

所以,听完那位医生的医嘱后,我开始怀疑,这些药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到底是治病的还是致病的呢?

前两天看到中医朱为康的一个视频,他是上海市中医院肿瘤五科的行政主任,也是朱式内科非遗传人。

他讲到西医里的激素,会透支人体的阳气,还有抗生素,会损害脾胃功能,这些都消耗了人体最原始的生命力。

我并没有黑西医的意思啊。西医有它的价值,这位亲属之前突发脑梗就是在西医院急救的,这次也是担心脑梗复发。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早一点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调理,也不会发展到去西医院急救了。

亲属出院几天后,主治医生又发来信息,询问出院后状态怎么样?血压控制得如何?近几天有时间回去复查吗?

我问了问亲属,她说,状态挺好的,不需要去复查了。

我回复给医生,医生又发来一大段语音,大意是说:病人出院的时候,那个钾还没到正常值。正常是35,她当时是33,所以给她开了补钾药。那个钾低了不好,高了也不好,这个需要复查,看看钾是否正常了。如果钾正常了,心电图还是房颤的话,还需要把抗凝的药吃上。

这位医生说服我们去复查,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了,我都快被她感动了。因为以前去看病,都是我们求着医生,这是第一次感受到主治医生贴心的售后,还不太习惯。

不过,我们最终还是没去复查。可以预料的是,去了又是一堆检查。即使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做完体检,也有指标不正常的,更何况一个70多岁的老人。

就说那个钾吧,谁能时刻保持在35的水平?35和33对人体的影响差别有多大?只要低于35就必须口服补钾药吗?是不是要经常去复查,钾补多了还是补少了?

这样的话,人不就是围绕着指标和药物在活吗?

但西医就是这样的机制,它把人体看成一部机器,是根据仪器检测和指标来治病的。

当然啊,咱们不黑不吹,不只是西药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也包括中药。因为中医是辩证施药,如果辩证得当,药到病除,如果辩证不对,用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是风寒感冒却用了清热解毒的药,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加重病情。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发现90岁以上的老人有29项共同特征,其中一个是很少去医院,还有一个是用药总量远低于平均水平。

我还看过一位114岁的老寿星分享她的长寿秘诀,第一个就是从不吃药。

目睹亲属看病的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学中医的决心。

因为中医是把人体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的,每个人天生的体质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疾病的症状不同,疾病产生的原因也不同,所以需要辩证处理。

而且,中医最重要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当小病发生时,就是身体向我们发出警示和求救信号,如果我们能及时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中找出出错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就可以避免小病日积月累变成大病。

中医的博大精深还在于,药物治疗只是中医的一种手段,古代中医有六艺,包括砭、针、灸、按跷、导引、中药,每一项都蕴含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所以,多学学中医,离药远一点儿,离健康近一点儿。

牛呵呵
前不知名记者,现二孩全职妈妈,聊聊育儿和中医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