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暂存——深山里的小戏班

文摘   2023-02-27 07:00   河北  

1.H  

      (寺院沟,2019年1月1日摄)

题  记


       周日。偶然翻出一些旧日参评新闻稿件,这篇《深山里的小戏班》是其中之一,曾获1997年全国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放此暂存(很遗憾没能找到获当年“河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那篇同题录音通讯稿)。 同时也将2008年首发在搜狐博客(后存放在新浪博客)的一篇散记《深山里的小戏班》再次存放于此。这篇散记,该也是10年后依据征文稿对当年采写经历的回忆,也有幸入选“2013年广东四校联考语文讲评文学类试题”、“全国重点名校试题精选精编现代文学阅读”、“高三散文阅读题”,并被百度文库、360文库、语文网、豆丁网、华语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目前依然可以在网上查到。




     



   (寺院沟,2019年1月1日摄)

 深山里的小戏班


     
三通锣鼓一出戏。每当农闲时节,大山深处,一个农民只因想要热闹热闹办起的剧团,便会在方圆百十里的村庄走街串巷,义务为群众演出晋剧节目,被乡亲们新切地称为“深山里的小戏班”。它就是河北沫源寺院沟山庄农民业余晋剧团。

      寺院沟地处海拔1700多米的深山区,是河北省涞源县特困乡之一的东团堡乡箭杆河村最大的附庄,全庄84户,300多口人,到199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十年前,这里不仅经济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是十分贫乏。因为没有电农闲时人们晚上除了睡觉没事干,白天则靠打麻将消磨时光,实在闷得慌了,只能步行几十里山路到涞水、蔚县等地看几出戏,于是“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的顺口溜便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

      大山大沉闷网了,沉闷得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响动,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


(寺院沟,2019年5月11日摄)


      1985年冬天,在外地剧团跑了两年龙套的段军章回到村里与10几名不甘寂寞、爱红火的青年凑到了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热闹热闹。这行动立即得到了村干都和全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纷纷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也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哪户有了客人,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没有著名演员,也无需高级音响,一来二去,小戏班依然演出了名堂,寺院沟也闯出了名气,三乡五里,来这里看戏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的人们,想想以前自己到外边看戏时的情景,演员们心里便会陡然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但这声音不应该只响在咱这一处,更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1987年冬天,他们听说20多里外的桃本疙瘩村张丙承老汉为了来看戏,失足滚下山坡摔断了腿时,非常感动,便专程赶到桃木疙瘩为张老汉演了一场。从那以后,他们便开始奔波于山野农家,义务的为群众送戏,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寺院沟,2019年5月11日摄)


      1992年春节,他们为给相邻的涞水县金水口村群众送戏,短短20公里山路,30多名演员硬是在半尺深的雪地里走了整整一天。到村后, 因为找不到戏台和住处,他们象在其他村一样又一次搭起了帐逢,点燃篝火,在打谷场上开始了演出。看完他们一丝不苟的表演,听完他们字正腔圆的唱段,两天后,全村群众含着热泪将他们送出很远很远,而正是那次演出中,戏班里唱小声唱得最好的刘树田因为带病上台,倒了嗓子,可回村后他却无怨无悔地又学起了拉大弦,成了文武场上的大弦手,他说:“和大伙红火贯了,舍不得离开,就是打打杂,跑跑龙套,只要能让乡亲们高兴,自己也是一种乐趣。”

      时间在推移,寺院沟的小戏班也在发展,如今他们的剧目不仅由原来的二、三个增加到了三十多个,既有《二进官》、《包公赔情》 等传统剧目,更有结合山区群众生活自编自演的《计划生育好》、《咱村的牧羊人》、 《科技富了咱全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曲,1995年他们正式挂起了“寺院沟农民业余晋剧团”的牌子。

      十几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电,农民也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山乡群众送戏的传统,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却依然如故。用老戏迷陈玉山的话说:“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1997年征文稿


(寺院沟,2019年6月29日摄)



(寺院沟,2018年12月28日摄)

深山里的小戏班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经常去看戏的人,但每次听到锣鼓的声响,我还是要停一下脚步。不为戏曲的内容,只为心中那一个一直无法抹去的小戏班,那一群生活在戏班里和戏班外的人们。


  那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去了一趟寺院沟——一个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深处的小村。小村很小,也很穷。84户,3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我去时小村刚刚通了电,离乡政府40里的路,还是一条羊肠小道,很多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对面来人是要先靠边躲一躲的。因此,小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辈子就没有去过县城,甚至是乡政府。经济落后,文化更是贫乏。“寺院沟缺粮油,既苦又闷鸟难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



(寺院沟,2019年1月1日摄)


  大山太沉闷了,沉闷太久了便需要一点声音,一点大山自己的声音。于是,在更早的十年前,寺院沟有了自己的小戏班,有了自己的锣鼓声和欢笑声。


  小戏班的成立是因了一个在外地剧团跑了几年龙套的年轻人。他,叫段军章。在回村的日子里,受不得小村的寂寞,于是和十几名同样不甘寂寞的青年凑到一起,商量着要办戏班。而这也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这些尚未解决温饱的人们捐款捐物,上山砍柴换钱为他们购买了行头、请来了师傅……

 

    小戏班办起来了,寂静的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遇上丰收节日,碰上红白喜事,就连谁家来了亲戚,山民们都要打起锣鼓,穿好行头,唱上一出,乐呵乐呵。


(寺院沟,2019年1月1日)


  十年前,我原是要去一顷地的,一个与寺院沟一山之隔的小山村。我去寻访一位赤脚医生——小白。小白是那座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省城,而是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


   那天,我并没有见到小白。早上8点从县城出发,因了老乡的一句口误,一直到晚上9点,我都很迷茫地穿行在无边的大山里。路上,在一个只有10几户名叫墩台沟的小村里,我见到了一位代课老师。老师教着1—5年级6名学生,因为小村建在两道几乎直立的山崖间的谷底,整个小村一天最多时只能见到一个小时的阳光,而老师已在小村教了18年的学。也正是老师告诉我去一顷地的路,告诉我小白刚刚来过这里,给人送药。我也才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听到了寺院沟村因庆祝通电而唱响的古韵新声。



(寺院沟,2019年5月11日摄)

 

     戏班没有著名演员,也没有高级音响,他们只用自己的方式演着自己的戏。据说,最初他们只是在本村演出。后来,每当散戏后,看着山路上三乡五里、十里几十里来看戏的乡亲,深一脚浅一脚走向夜色,演员们心里便会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们说:大山需要声音,这声音应该响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农闲时他们便开始奔波于方圆百里的山野农家,义务为熟悉或不熟悉的乡亲送戏。他们,成了大山里传播声音与欢乐的使者!   


  我在寺院沟住了5天。房东名叫刘琢,58岁,是名党员。老刘每天都要去山里,走得很早,回来很晚。他是乡里特聘的护林员和当时的农林特产税的税征员,每年他能收到1000多元的税,每年,他的工资是60元。那几天的夜晚,老刘向我讲述了许多小村和小戏班的故事,只是从不说他自己。他说那老师是个好老师,把所有的阳光给了孩子们;他说小白是个好孩子,为了临县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大年三十夜里冒雪走40里的山路;他说小戏班的演员们大冬天点篝火、住帐篷、吃冰水;他说张瑞唱倒了嗓子就跑龙套拉大弦;他说戏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戏演下去,让寂寞的乡亲有个笑脸,让穷困的人们有个希望;他说他对不起我,因为一直只能让我吃土豆小米饭就咸菜,只能睡土炕还要和他盖一个被子……




(寺院沟,2019年5月11日摄)

 

     十年过去了,大山在变化,大山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尽管村里通了路,有了电,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然而乡音系魂,故土芬芳。听说农闲时小戏班义务为百里乡亲送戏的传统依然没变,乡亲们对小戏班的迷恋依然如故。忽然想起十年前离开寺院沟时,老戏迷陈玉山说的那句话:“在这宏厚的大山里,不能没有咱自己的响动,有了这响动才有大山的灵气。”  


                                                                                            2008年回忆散记



(寺院沟,我住过的房子。2019年6月29日摄)


(寺院沟,我吃过的井水。2019年6月29日摄)

 




(寺院沟,北京升旗希望小学。2018年12月28日摄


补记:
      2018年,主村箭杆河连同寺院沟、三台岭、一倾地、墩台沟、桃木疙瘩等10几个自然村实现整体搬迁。回想1997年、2008年、2018年,再到今天的2023年。据村里人讲,寺院沟最早叫刺儿沟、寺儿沟,后来为了好听改名为寺院沟,地图上则依旧为寺儿沟。都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我不知道再过5年10年或更长的时间,大山里的寺院沟会是什么样子,地图上的寺儿沟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箭杆河,2018年12月28日摄) 



 (三台岭,2018年12月28日摄) 

(一倾地,2018年12月28日摄)


(横岭子,2018年5月22日摄)


(墩台沟,2019年6月1日摄)


(槽碾,2019年6月1日摄)



(东台,2019年6月1日摄



(水泉洼,2019年6月1日摄



(流水沟,2019年6月1日摄



(南石塘2020年6月27日摄)



(桃木疙瘩2020年6月27日摄)




果子.遇见


因为遇见,所以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果子遇见
文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