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字号明长城,从浮字一号台一路向南,至六号台转向西,十号台又转向南,十五号台再转向西,十七号台再转向南......爬山过岭、穿谷越溪,高大的墙体,链接着密集的楼台,形成一条巨龙,舞动着它壮美的曲线。
建在长城脚下,两侧的一些小村,就如巨龙散落的鳞片,每当夜晚龙身沉寂下来,那些鳞片便会亮起灯火,以示回应和守护。例如我家所在的隋家庄村,例如一梁之隔的长桥村,例如潘家铺村、南楼台村......
我是浮字号长城上长大的孩子,算是熟悉那一段长城,也熟悉那些小村子。
我曾在长桥村读过两年小学,三、四年级(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村小学由隋家庄村搬至长桥村)。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带上一两个菜饼子或棒子(玉米面)干粮,从门前的南沟爬上南梁,再下到对过的沟里,然后到达学校。那时的村小学是复试班,一个教室里一至四年的学生都有。一个老师,10几20几个孩子,语文数学音体美全教。到了五年级则要翻梁去更远的五道庙村。
长桥村由两个10来户的小庄组成。一个建在靠北的高台上,叫做长桥,也是当年小学的所在地;一个建在南面的深坑里,叫做大沙地。两个小庄的人家,各自居住相对都比较集中,房挨房院邻院,自然融洽。我们那一带人都习惯了把两个小庄统称为长桥,很少说大沙地。然而不知为什么,长桥村始终未在地图上标注,只有大沙地。
遗憾的是,如今当我再次踏上那片土地,长桥与大沙地两个庄的人,大多在10年前就已各自搬离,除村边几处房子外,只剩废墟。站在当年小学的院里,我只能拍下一张,荒草中断壁残垣的照片,用来回忆那一段儿时的时光。唯一庆幸的是,抬头向上,我还能看到东面和南面山脊上的长城,看到距长城不过几十米,依然有着些烟火气的南楼台村。
或许正是因为南楼台村的存在,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把长桥村至潘家铺村沟以南的长城称为“南楼台,”以北称为“北楼台。”南、北楼台也成为那段长城的代名词。
从小学的对过向东下到沟里,靠北侧坡跟,是一条七弯八拐的小路,至今未能通车,除了技术好一点的人,可以骑自行车或摩托外,全靠步行。紧邻路南是并不平整的土地,种些玉米谷子土豆类的杂粮。小路过了长城豁口,便是潘家铺村。
潘家铺最多时也只有十五、六户人家。在生产队的年代,为隋家庄大队第九生产小队,长桥为第八生产小队。有意思的是,同住南楼台村王庆堂、王庆学哥俩,因为分家时,土地分在不同的地块,竟是一个属于第九小队,一个属于第八小队。
那时候,这些小村之间,土地相接,山水相连,村与村距离最远的不过几公里的山路,相互之间都有来往,更有一些人家互为亲戚,一旦哪个村里遇到大事小情,另外几个村的人便会主动前去帮忙。特别是遇到谁家老人去世,待出殡那天,青壮年男人们,一早便会带上绳子扛起木杠,翻山过沟赶到出事人家,帮忙抬重(棺椁)下葬。
虽然我已离开那里多年,但遇到小村人婚丧嫁娶,只要知道了,依然会回到那里,向逝者烧上一张送行纸,向新人送上一份祝福礼。而我卧病在床的老爸,更是会时常念叨起那里的人们,那里的一草一木。
在我县城的家里,烧水做饭用的是煤气灶,基本上每半个月要换一次煤气罐。经常送煤气的人是一对父子,早些时是父亲,后来是儿子。每次那父子送完煤气离开后,我老爸总会独自补上一句“王振海的儿子,”或“王振海的孙子。”
王振海是谁?王振海是潘家铺村的“拐子!”原因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军打游击,被打断了一条腿,所以成了“拐子。”给我家送煤气的正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在潘家铺村,还有一位“缺胳膊,”名叫潘河。同样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入伍,一路追随主力部队南征北战,最终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胳膊。而长桥村的刘小七,更是将自己的整个躯体和生命,永远的留在了东北抗日战场......
我老爸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那几个小村按人口比例,潘家铺村是参军入伍人数最多的村,我们村是入党人数最多的村,仅1942到1943年,就有我奶奶、我二爷二奶奶、四爷四奶奶先后入党,并在六区区公所的带领下参加敌后抗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长城脚下小村的年轻人依旧踊跃参军、入党。潘家铺村的王振洋中学参军,曾考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退役后又在村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多年,带领10个生产小队的人们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我三叔在参军退役后,回村里担任拖拉机手,成了全村第一个会开拖拉机的人;我老爸则在1954年3月读高小时便加入党组织,等升入县城中学时,在那一届120名新生中,他是唯一的共产党员。
回想在小村的日子,细数那里的人们,很多人本应该是英雄。例如潘河,例如王振海,例如刘小七......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甚至是生命,保护了自己国家,自己的家园,也保护了那一段永不倒塌的长城。但他们从不曾躺在功劳簿上,把自己当做英雄,而是默默地在长城脚下,在那么小的小村里,像所有的小村人一样,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至将自己也埋葬在那片方寸之地,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我一直相信传承的力量。长城脚下的小村人,无论是留在小村留在原地,还是去往城市或者他乡,他们从不张扬也不屈服,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勤劳、淳朴与善良,就如王振海的儿子与孙子,用自己的双肩扛起生活,也将温暖与活力送给他人!
他们因长城而存在,长城因他们而完整。
隋家庄村
长桥村
潘家铺村
南楼台村
涞源境内明长城
涞源县境内的明长城,修建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从县城东北苦壮石入境,自西南狼牙口出境,依次为乌字号、浮子号、宁字号、白字号、插字号、茨字号,总长122.5公里。2001年和2013年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果子.遇见
因为遇见,所以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