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湖海岭,后有湖海村,两村祭一庙,守庙外来人,家庙没守住,留下半个村。”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北方后,他发现整个北方的湖泊水库数北海泉的面积大,水位高,就象在半天空里悬着一样。因为北海泉周边东南那一带地势比较高,大禹就登上那一段山脉,站在岭上向西北一看,惊讶地说:“我的天,这不是湖泊,这是湖海呀!赶紧放水吧。”于是立即扎下营寨,组织人马开始疏导北海泉的积水。到开通拒马河道把北海泉的水放走以后,一些不愿再离开的大禹的士兵和民工们,就留居下来形成了村落,并用大禹那句话作纪念:岭,叫湖海岭;村,叫湖海村。
湖海村本来在岭南,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一部分就迁到岭北又形成了个村子,也叫湖海。两个村子只隔着湖海岭主梁,离得挺近,为在称呼上以示区别,就把地处岭南先建的村子叫前湖海,把地处岭北后来形成的村子叫后湖海。后来两个村的人们祭祖,就在两村之间的地方盖了一座家庙,雇了个外来的人家看庙。没想到这家人人丁兴旺,几辈人下来,在家庙一带又形成了个村子,由于是家庙兴建而带来的,所以村名就叫了带家庙(代家庙)。
传说里的三个村子我都去过,还曾和人一起,徒步翻越湖海岭,从前湖海村穿越到后湖海村。
如今,前湖海村归银坊镇管辖,为营尔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全村不足20户,60多口人。后湖海村归南屯镇管辖,村名去掉了“后”字,改成湖海村,为行政村,现有60多户,不到200口人。代家庙则被列为湖海行政村的自然村。
我最早去胡海村是2016年冬天,和人一起爬湖海岭长城,在村里几乎没做任何停留。湖海岭长城属于明长城白字号的一段,离涞源县城约13公里左右,位于胡海村南。湖海岭长城从东岭分成两路,一路沿湖海岭西达香沟,城墙用毛石砌筑,山顶上设站台和烽火台不设敌台。而另一路则为主城墙,沿小山脊西北转西南方向围成一个大半圆形,直达香沟“白字27号台。”两路城墙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城堡,在胡海村南500米的沟中当年应设有城门,只是如今已全部坍塌,不见踪迹。因此去湖海岭长城,更多的是去看巨石阵、看小断崖、看杜鹃花丁香花、看波涛翻涌的云海,当然也去看明长城虽已残缺又不失原始粗犷的美。
关于湖海村,其实最早听说该是在一九九几年,据说那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溶洞,甚至嚷嚷着要开发景点或景区,只是到今天也没能实现。春夏秋冬,我多次去湖海,看长城看小村,也唯独没有到过那个传说中的溶洞。
正月初四下午,在单位值完班刚好没事,顺路就又独自去了一趟湖海,特意想去看看那溶洞,哪怕只是到洞口看一眼也行。这么多年,始终阴差阳错,难免遗憾。
进村后将车停在村委会的旁边,看着赶牛回家的老人,街上玩耍的孩子,烧火做饭的炊烟,以及整个宁静祥和的小村,一路的颠簸与心中杂事,瞬间消失,甚至连县城火热的新年也忘得一干二净。穿街过巷,爬坡过溪,旧房、老院、石墙、土路,不断停下脚步,再次拍下一张张熟悉的场景。
在村东最后的几户院落外,一位老人正独自坐在自家门前,看我跨过依旧流淌着的小溪向他走近,远远地笑着向我打招呼,并在得知我的来意后,立即阻止了我前行的脚步。
老人说:溶洞的入口离村还很长的一段山路,还要爬过一道山梁,而且即便我能走到那里,一个人也进不去,再返回来肯定天就黑了,太过危险。老人告诉我,在整个湖海村,他是进入那溶洞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对溶洞最了解的人。他说溶洞里上下共分六层,从洞口下到第一层,要靠木梯或是绳索(现在木梯已被撤离),下去后空间面积也最大,当年里面有一个人的完整骨架和一段柏木。从第一层到第五层有的需要很长的绳索,有的则需要倒退着爬进去,他也只下到过第五层,至于第六层下是否还有更深的空间,没有人知道,因为再没有人能下去过。
老人说,最初那些年,溶洞里都是各样好看的石头,洞壁上住满了蝙蝠,后来因为去的人多,石头大都被人砸坏丢弃在洞里,而蝙蝠因为能够卖钱,也被人捕捉地没有多少了。
特意问了句那具人体骨架,老人说最早就被村里人抬出来,重新选地埋葬了。谢过老人,我没有继续前行,只在村东的山里红树下,再次拍下一张照片,夏秋季节我都曾在同一位置留下过照片,这次也算是又补了一张白雪中的景色吧。
原路返回时,溪边担水的大姐,街上弯腰赶牛的大妈,湖海村的新年依然只有劳作的人们。
路过代家庙、路过张家庄、路过杜村......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留言要我也写写杜村,很抱歉一直一次次的路过,却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去记录,但愿杜村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村外停下车,在涞源湖的南岸,最后拍下一张夕阳如水的画面。
突然想,湖海真的该是有海的,只是那海在山与村的下面,在时光的更深处。
注:湖海村的传说摘编自《涞源民间故事集》
果子.遇见
因为遇见,所以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