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薪火相传做产业,特色食品卖全球丨河南食品向新记

财富   财经   2024-12-03 11:52   河南  


编者按:


如果你对河南食品的印象,还停留在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那么,这个认知可能要刷新了。


布局休闲零食、宠物食品新赛道;用自主创新打破益生菌的国际垄断;为中国航天提供70%的专用食品……这是河南食品产业的“现在时”和“未来时”。


河南“7+28+N”的产业链体系正在加快建设,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便是其中之一。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四大重点产业链,建立“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

在河南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由于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呈现出沿京广线为主轴,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顶端财经联合河南省现代食品产业联盟、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调研采访河南京广线食品产业带8地市,推出《河南食品向新记》系列策划,展现河南食品从“国人厨房”走向“世界餐桌”的发展态势和新质生产力。
顶端新闻记者 李守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根烤肠热卖百亿根,托起食客们“舌尖上的幸福”;一颗食用菌打破技术垄断,成为世人餐桌上的一道“许味山珍”;一根粉条“串”起大产业,激活地方经济“一池春水”……可以说,在食品领域,许昌处处有“宝”。

近年来,许昌食品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当地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500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在食品行业竞争白热化,新兴消费趋势不断涌现,技术壁垒持续高筑的背景下,许昌食品业凭借何种策略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该地区还有哪些蕴含深厚地域特色的食品产业值得进一步探索?

顶端新闻记者走进许昌一线采访,试图探寻许昌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的“流量密码”,揭开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01

龙头带动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许昌古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

它地处中原腹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它历史文化悠久,是三国文化之乡;此外,这里民营经济发达,被誉为“河南的温州”,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许昌经营主体总数逾46万户,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在食品领域,许昌提出,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强。目前,这里已经涌现出了国内肉类全产业链龙头众品食业、全国食用菌领军企业世纪香食用菌等一批企业。而在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龙头企业可谓发挥了表率作用。

自动化灌肠设备、巨型机械手臂、恒温式生产车间……走进众品食业长葛工厂,一座现代化智慧厂房映入眼帘。工作人员介绍,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提升,为肉制品行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该工作人员举例,生猪屠宰线原设计产能是每小时250头,经过智能化改造后,已经提升到了每小时300到500头。

△白灵菇

来到位于许昌建安区的世纪香食用菌培育基地,顶端新闻记者被这里姿态各异、形色不同的食用菌产品所吸引。

世纪香食用菌创始人李彦增表示,一颗小小的食用菌蕴含着大学问。食用菌菌种被誉为行业的“芯片”,多年以来,大宗食用菌菌种被欧美、日韩地区所垄断,国内生产商为此要支付巨额菌种采购费用。世纪香食用菌对原产于新疆的野生白灵菇进行“驯化”,最终培育出适合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许白2号白灵菇,以及适合农户大棚基地生产的许白5号白灵菇等拳头食用菌菌种,在食用菌领域打响了名气。

据了解,依托世纪香食用菌,许昌正在规划建设食用菌现代产业园,该产业园将打造河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计划投资20亿元,预计年加工食用菌产品10万吨以上,年产值不低于100亿元。

除此之外,许昌还引导中小型企业做特做精、小微企业规范发展。借助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这里正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02

薪火相传蓄势赋能,特色食品卖全球

或基于历史积淀,或借助资源禀赋,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形成有其深层次原因。这些产业哺育了一方水土上的人们,也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闯出新路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长葛位于许昌北部,总人口不过70万人,然而这座中部小城却将“甜蜜事业”做到了全球市场。

△长葛盛产蜂产品

全国有95%的蜂蜡、80%的花粉和80%蜂王浆都是长葛造。这里走出了2万名蜂产业经纪人,他们游走在深山老林,随着花季向全国百万养蜂人采购蜂蜜相关产品,掌控着国内大多数原料的购销业务。2023年,这里有200多个种类的蜂机具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出口量的90%以上,蜂产业销售收入高达45亿元。

据当地人介绍,长葛“要矿没矿”,历史上多战乱,经营蜂机具成为当地人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才拉开了当地蜂产业发展的帷幕。如今,这里走出了卓宇蜂业、长兴蜂业等龙头企业,孕育了以岗李村、双庙李村、尚庄村、和尚杨村等为代表的蜂产品专业村。

在食品领域,与长葛相邻的禹州,则因“三粉”(粉条、粉皮、淀粉)产业而名声在外。

禹州红薯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加工则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正劲,当时禹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粉条,本地商人、村民借助这一优势,将这里生产的粉条运至外地贩卖。

△酸辣粉、鲜粉

斗转星移之间,禹州“三粉”产业从星星之火的一个个体,嬗变为一个具有三十亿潜力的产业集群。目前,禹州“三粉”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以盛田农业、奔健农业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了引领行业前行的中坚力量,将禹州“三粉”产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03

打造爆品拓宽渠道,持续延链、补链、强链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食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

因此,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当下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充满商机的时代。如果能抓住机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精准营销,并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或将脱颖而出。

说到众品,很多人会想到众品烤肠。它承载了一代人的味觉记忆与情感寄托,目前其销售量累计超过140亿根。除了保留原优势产品,众品食业还致力于调整生产结构,打造“爆品”矩阵,通过打造“东方伊厨”预制菜品牌等方式,持续提高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产品附加值。

盛田农业打造了“大宋官粉”“粉一根”等品牌,赋予产品时尚化、年轻化的多元形象,其推出的蔬菜鲜粉、药食两用鲜粉,以及胡辣汤、酸辣粉等预制菜产品均成为商超、餐饮店的热销品。

奔健农业运用的是“订单式生产”模式,鲜粉生产出来后,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冷链运输状态,快速锁鲜,第二天就能出现在食客们的餐桌上。

借助电商平台,卓宇蜂业拓宽了优质蜂产品销售渠道。2018年,卓宇蜂业开始组建直播团队,当年直播电商带来的销售额仅为几十万元,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接近1000万元,去年已经跃升到6000万元,约占总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

2023年,许昌市食品产业增速为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3%。2024年,许昌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9家。1-6月份,许昌市食品产业增速4.5%。

面对风起云涌的行业变局,面对层出不穷新消费、新场景、新渠道变革,许昌食品企业靠打造自主品牌,靠搭乘互联网“快车”,靠产品创新迭代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发展新兴食品中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许昌提出,以发展肉制品、面制品、蜂产品、豆制品、红薯制品、白酒饮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壮大龙头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到2025年,要形成500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本文为河南商报原创,著作权归河南商报所有
未经河南商报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南商报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九大街
访谈头部企业和企业家,做最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财经报道。立足河南、辐射全国,河南商报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