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下方“职场精英进阶”→ 点击“关注公众号 ”
编辑:Elita 排版:Elita 字数:1830字
你好呀,我是Elita。
开篇引言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掏了钱,以为能买安心,结果反倒买了个闹心。前两天,我听到一个真实的职场故事,堪称“职场版《无间道》”。讲真,听完我人都傻了。
事情是这样的:
故事的主角是小刘,一个刚过30的普通职场人。
公司最近业绩不好,裁员风声鹤唳,大家每天都过得像走钢丝。小刘心里清楚,自己的部门有风险,绩效再好也架不住公司要砍成本。于是,小刘灵机一动,觉得得给自己找个“护身符”。
于是,他悄悄给主管塞了2000块红包,嘴上说得漂亮:“领导,辛苦您了,这点小意思,感谢您平时对我的照顾。”那主管呢,拿人手短,也没推辞,只是拍了拍小刘的肩膀,说了句:“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小刘听完这话,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大半。2000块虽然心疼,但他觉得值了,毕竟保住了饭碗。可谁能想到,这才过了不到两周,裁员名单出来了——主管的名字赫然在列,而小刘也紧随其后!更让人窒息的是,公司说他们不符合赔偿条件,连N+1都不给。
你品,你细品,小刘这操作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连那2000块也打了水漂。于是,小刘急了,气冲冲跑去找主管:“领导,我那红包能不能还我了?咱俩现在都一个下场,您也没帮上我啥忙。”结果主管回了他一句:“小刘啊,我都自身难保了,你还跟我要钱?”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点哭笑不得?
说实话,小刘这2000块,花得真是离谱,但又让我觉得有点心酸。毕竟,人在职场,谁不想多一条活路呢?
职场“潜规则”,真的是护身符吗?
小刘的故事,其实道出了很多职场人的真实心理。
面对不确定性,大家总想抓住点什么,哪怕是一些看似“旁门左道”的方法,比如和领导打好关系、送点小礼物、表现点忠诚。说白了,这是一种“求稳”的本能反应。
可问题是,这种“潜规则”真的能救你吗?
裁员这种事,说到底是公司成本优化的一部分,裁谁、留谁,不完全取决于你的直接领导。公司高层看的是整体利益,业务线的盈亏、人力成本的分布,甚至可能还有部门之间的政治斗争。你的主管,很多时候连自己的去留都决定不了,又怎么能“庇护”你呢?
更何况,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很多中层管理者本身就是“背锅侠”。高层为了安抚员工情绪,往往会先拿中层开刀。你看小刘的主管,不就是这种情况吗?他自己都成了“弃子”,又怎么可能帮得了别人?
所以,小刘的2000块,根本就是“买了张假船票”。
职场里,真正让你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这些看似“聪明”的小手段,而是你的硬实力和清晰的职业规划。
潜规则永远是浮云,规则才是真正的地基。
为什么裁员时,最“聪明”的人往往跑不掉?
职场上,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能“绕过规则”,通过一些小伎俩获得优势,但现实往往会狠狠地打脸。
为什么?因为裁员这件事,最“聪明”的人往往跑不掉。
01,裁员时公司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成本和效益,而不是情谊和人情。
那些平时靠“聪明”取巧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会露出“短板”。比如,小刘虽然给主管塞了红包,但他的实际岗位可能在公司眼里并不重要,或者他的薪资水平超过了他的产出价值。即便主管真有权力,也不会为了保他而冒险。
02,裁员名单的制定过程,往往比你想象中复杂得多。
高层看的是一盘大棋:哪些岗位可以外包?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人可以被替代?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能控制的变量,其实根本不在你的手里。
03,裁员是最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在这种博弈中,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而不是什么“八面玲珑”的人。说句扎心的话:你能不能留下,取决于你“有没有用”,而不是“会不会拍马屁”。
留在职场的底牌,永远是实力
小刘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你以为的退路,可能是别人早就掐断的死路。” 职场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能走得长远的地方。那些看似聪明的“捷径”,往往比你想象中更危险。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在职场里站稳脚跟,不妨记住这几点:
别寄希望于“潜规则”,规则才是底牌。 公司制定制度,是为了让资源分配更加透明、公平。任何试图绕过规则的行为,都有可能让你掉进更大的坑。
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无论是技能、经验,还是对行业的理解,只有当你比别人更有价值时,公司才会舍不得裁掉你。
学会看清局势,及时止损。 如果发现公司已经在走下坡路,别一厢情愿地“死守”。在大船沉没之前,找到下一条船,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永远保留一颗“危机意识”。 别等裁员通知来了才开始焦虑,平时就要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财务安全做好准备。留点存款,多学点技能,这些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小编有话说
“裁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别让那些虚假的“捷径”迷惑了你的眼睛,也别让一次挫折摧毁你的信心。
记住,失败只是过程,而不是结局。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