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NBER上的论文《自我、同伴和教师在学校跟踪制度下的感知》。学校教育中的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术成就将他们分配到不同水平的班级,一直是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热点话题。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带来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但也可能对低成就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剥夺他们与高成就学生互动的正面同伴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分层教学如何影响学生的非认知技能,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同伴认知和教师对学生的认知。
研究者采用了罗马尼亚高中系统作为研究背景,这是一个高度分层的教学环境。他们运用了独特的数据集,包括学生的个人调查、教师调查以及教育部的行政数据。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使用了回归不连续设计(RDD)和固定效应模型(FE)。RDD通过比较刚好达到分数线进入高成就班级的学生和刚好低于分数线进入低成就班级的学生,来估计进入不同班级对学生认知的影响。而FE模型则用于比较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被分配到高成就班级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这与“大鱼小池塘效应”相符;学生倾向于更积极地评价自己班级的同学,显示出内群体偏见;而且这种偏见在低成就班级中更为明显。此外,学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这与虚幻优越感相符。这些发现表明,尽管分层教学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学生的自我感知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一定是负面的,甚至可能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减轻学生的自卑感。这项研究为理解学校分层教学的复杂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