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阅读时长约 5 分钟 」
今年的冬天好像相比往年要暖和了很多,虽然如此,但天气确实异常的忽冷忽热,也要注意提醒家中长辈,或者家里人患有慢性病,一定要监督、督促他们做好冬季保健的8个要点,特别是身体2部位的保暖要做好,健康平安地度过寒冷天气。
我们之前的文章也是讲了很多天气冷对心血管的极大影响,冷空气除了会刺激交感神经让血压上升外,低温环境也会刺激末梢神经收缩,加快血液的凝结速度,身体为了抵抗寒冷血管收缩速度会更快,因此冬天容易血压高、形成血栓。人类作为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体温会维持在37℃左右,当身体面临寒冷或失温等情况时,会启动一系列生理机制优先保护重要器官,将温度优先供给心脑等,所以冬季往往是医院心脑科室最忙碌的季节,急诊就诊人次也相对变多。根据研究,若以温度24℃为基准,每下降1℃,因心肌梗死而住院的比率会上升2.6%,大家对于冬天真的得多加留意。
避免心脏受寒,做好御寒8大要点
2019年—2022年有研究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BMJ分别发表的研究数据,研究了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收集182.6万人的非意外死亡数据,结果显示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死亡风险最低的温度是22.8℃,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日均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中国居民非意外死亡率上升2%,其中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呼吸道死亡率增加2%,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
除了长者、慢病患者以及婴幼儿外,经常在冷气房的上班族,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差,造成血压突然升高,促发心脏病及中风急性发作。长期处于室内,应注意门窗不能长时间完全紧闭,须适度通风,起床阶段遵守“慢、热、起、穿、行”原则。
另外南方的朋友入冬之后环境比较湿冷,所以常常会使用随身保暖产品,比如暖宝宝之类的,这里要提醒大家,使用需注意2个重点,一是不能长时间使用,二则不建议直接接触皮肤使用,遵守产品包装上的使用提醒,如有异状应尽速摘除保暖产品,如果严重不适,还需要及时就医。小编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低温保健8要点,就能健康安全度过寒冷天气。
保暖身体
无论何时,只要有起床的动作,千万要记住“慢、热、起、穿、行”5字诀,晚上睡觉时,要先备妥保暖衣物在床边随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何时起床,都要记得先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或进行伸展暖身运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起身后先坐在床边,添加衣物保暖,再慢慢地下床,起床后的活动不要过于急促,并补充温开水以暖和身体。
身体部位中,又以头部和双脚最需做好保暖。年长者血管一下收缩一下放松,他们自己不觉得,但是因为年纪大,多多少少会有些血管的阻塞,一缩一放之间,会容易使血流变少或变慢,容易有中风的可能性,所以建议戴帽子、口罩、脚穿袜子,围巾也是要的,颈部保暖也是很重要。
环境安全
在室内的居家卧室、卫浴与客厅等环境,长者容易跌倒的地方,灯光需要明亮,地上不要堆放杂物,避免增加行走的障碍,若加上天冷末梢血液循环慢,更要注意头晕或心脏不适等现象,除了保暖之外,适度的通风也很重要。
注意饮食
天气冷选择食补或药补的汤品或锅类,若含有酒精的成分,更要注意身体体温及外在环境温度的差异,再者,南方饮食结构汤品比较多,所以在喝汤时,汤品的温度避免超过65度,温度过高可能造成食道的伤害。
另外要勤喝温开水,避免血液过度黏稠、多摄取蔬果等高纤食物,以预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紧张、兴奋以及突然的激烈运动等。
泡澡须知
避免饭后或喝酒后立即泡澡,建议至少间隔2小时,且水温勿超过摄氏40度,千万不宜单独泡澡。高危险群像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单独去爬山或从事离开人群的运动,亦不宜单独泡澡。泡澡温度勿超过40度,饭后2小时后再进行为宜。
运动保健
运动时要充分热身,有抽烟、酗酒、肥胖或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高风险族群,一则晚一点出门运动,或选择在室内的简单运动,若要出门运动,建议结伴而行的去运动,相互有照应。
运动最好避开酷寒与早晚的高风险时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运动,晚餐后不要立即运动,应至少隔1个小时待食物消化后。
按时服药与情绪稳定控制病情
定期量测及记录自己的血糖、血压等数据,并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及维持情绪的稳定。
携带健保卡及紧急用药
外出要随身带着健保卡,并注记平时就医院所、诊断、药物过敏史等讯息;如医师有开给紧急备用药品,应随身携带。
有异状立即就医
身体如果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冒冷汗、头晕或晕厥等不适的症状,或出现脑卒中的任一征兆,无法准确执行「微笑、举手、说你好」,不要自行开车,应立刻拨打119,并记下发作时间,3小时内迅速就医,把握黄金治疗期。
END
———— 广 · 告 · 时 · 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