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阅读时长约 5 分钟 」
我们都知道,血液的正常流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前提,作为人体内的重要运输系统,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血液黏稠①会影响血液循环,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多种疾病有关,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一定要预防血液黏稠。
①血液黏稠在医学上指的是高黏稠血症,血黏度就是用于描述血液基本特征的一个词汇。是指血液中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在血液中过度聚集,导致血液黏度增加,流动性减缓。
血液黏稠度正常范围:
男性 3.84 - 5.30 mPa·s
女性 3.39 - 4.410 mPa·s
1.经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在充分休息后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血黏度增高会导致循环不畅,出现血液供应不足,无法为身体各部位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2.晨起头晕不清醒,反而在吃过晚饭后精神状态变好,也不会感觉到乏力,甚至到了半夜都还没有困意;
3.视力模糊,特别是在快速站起和突然移动时,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一般称为阵发性视力模糊;
4.心慌胸闷,下蹲困难,肥胖症居多,常在下蹲时感到呼吸不畅,这是由于下蹲时,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血液黏稠的人血液循环极度会变得更加不畅通,导致无法让机体进行气体交换,就会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5.四肢循环受阻,出现手脚发麻、四肢冰凉、腿抽筋等症状;
6.容易困倦、嗜睡,尤其是在吃过午饭后立马犯困、睁不开眼,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能好转,否则整个下午都会混混沌沌、没状态。
血液黏稠 ≠ 血脂高
很多人都觉得血液黏稠就等同于血脂高,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范畴,意思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多了,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液流速变慢。
而高血脂是因为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所引起的,它只是造成血液黏稠的一个原因而已。
除了高血脂外,血液里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的增加以及某些蛋白成分的增多,都有可能导致血液黏稠。
不过,如果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有高黏血症,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要重视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疏通血管,血液黏稠度越高,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对成年人而言,血液黏稠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诱因,并且还与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因此,保持正常的血黏度具有重要意义。
多饮水,使血液中的水分增加,进而起到稀释血液,促进代谢的作用,建议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饮水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饮水是指白开水,不包括任何饮料。
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等脂质,减少其吸收进入血液,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成分,间接降低血液黏稠度。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像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每周食用 2 - 3 次,每次 100 - 150 克左右的深海鱼,对降低血液黏稠度有益。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中脂质等物质的代谢。例如,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香烟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戒烟后,血管内皮细胞会逐渐修复,血液黏稠情况也会得到改善。
过量饮酒会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对于男性来说,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 14 克纯酒精),女性应更少。例如,一瓶啤酒(约 500 毫升)的酒精含量约为 15 - 20 克,男性每天饮用啤酒最好不超过一瓶,女性减半。
女性血黏度正常值普遍低于男性,以绝经前女性尤为明显,这可能是女性月经期失血(减少红细胞数量),从而降低血黏度,推测绝经前女性血栓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当失血(如献血)对降低血黏度应该具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年人献血前需要明确自身的健康状况,且2次献血之间至少应间隔6个月的时间。
当血液黏稠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 广 · 告 · 时 · 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