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维生素D并不陌生,但很多人以为维生素 D 只有婴幼儿才要补,那就大错特错啦!其实维 D 是一种人体可以合成,却仍要额外补充的维生素。
根据《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 2 版,2019 年》的数据,全球 30%~60% 的儿童和成人存在维 D 缺乏和不足;
普通人群的维 D 缺乏率:亚洲约 78%~98%、欧洲 57%~64%,加拿大 61%,美国 36%,澳大利亚 31%。
根据杏林康加亚健康检测数据库中资料,我们同样发现存在维生素D 异常的人不在少数。分析样本数据,男性维生素D异常占比19.59%,女性维生素D异常占比19.49%。
以下是男女各年龄段维生素D异常占比情况:
维生素D 在人体生命健康的参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
长期缺维 D 是婴幼儿佝偻病的重要病因,影响儿童骨骼生长;还可能增加成人骨软化病、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维生素D 不足,可能会导致中老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质疏松、肌肉无力。
体内维生素D 含量低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如多发性硬化症、1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另外,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 可能是我们冬季更容易患上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因素之一。给维生素D 不足的人群补充维生素D 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还有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维生素D 含量降低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代谢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早死的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同时还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维生素D缺乏和环境、遗传因素有关,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肤色、季节、地理纬度、海拔、着装习惯、日照时间、防晒措施、饮食习惯、空气污染、肥胖以及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药物等。
如果你怀疑自己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去医院抽血化验血清25(OH)D 。对于下面这些高风险人群,建议你及时筛查调整。
1、经常晒不到太阳的人
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室内的白领职员、“昼伏夜出”的夜班人员、“宅男”“宅女”们都是高危人群。
2、肥胖人群
既往研究发现,肥胖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可能与大量维生素D蓄积于脂肪中,影响其生物活性的发挥有关。
3、追求纯素食
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适量摄入脂肪可促进人体对它的吸收利用。但素食人群的增加,导致维生素D缺乏更常见。
4、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
维生素D对骨骼的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育中的青少年儿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
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处于这期间的女性普遍容易缺乏维生素D。因此要注意适量补充维生素D,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
6、老人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减弱,尤其高龄老人在家中或养老院里长期足不出户、接触不到阳光,更容易导致维D缺乏。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8版,WS/T 578.4—2018)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
l 65岁以下每日摄入 400IU维生素D
l 65岁以上每日摄入 600IU维生素D
1、晒太阳是基本手段
适当增加每日无防晒措施下的日照,充足的日照可促进其内源性合成。一般建议春夏秋季中午露出手臂,手和脸(或者相应面积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5-30分钟(具体取决于日照强度、云层、地理位置等多因素,如盛夏的正午大晴天仅需几分钟即可,若是冬日所需时间更长),一周保持3次。
2、膳食补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维生素 D 只有 10% 来自于食物(主要是脂丰富的食物),维生素 D 也是维生素大家族中唯一一种不主要来自于食物的维生素。因此不推荐食物作为维生素D 补充的主要来源。
作为膳食补充的食物,可以选择动物肝脏、海鱼、蛋黄、瘦肉、乳制品、全脂奶、菌菇类等,相对来说维生素D含量较高。
3、维生素D制剂
如果没办法靠晒太阳或食物来补充的人,可能就需要维生素D补充剂了。购买时要注意商品上应标明维生素D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