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患者女,30岁,以腹痛、腹泻1+天为主诉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大便溏稀不成形,夹杂少许粘液,约3-5次/天,伴腹痛,偶有腹胀,无发热、畏寒等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胃肠炎,并开具了血常规和粪便常规医嘱。我科于当日20:00左右收到临床标本,进行核收、录入LIS系统,上机检测。
案例分析
血常规结果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右侧直方图显示白细胞五分类图、红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均正常,没有任何提示报警信息,当日血常规质控也在控。乍一看,血液中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可能为细菌感染,与临床诊断胃肠炎相符,于是就审核了该报告。
十分钟后,我去仪器上查看该患者的粪便常规结果,一下子就被屏幕上五颜六色的提示所吸引,结果显示该粪便为黄色稀便,白细胞满视野、脓细胞+++/HP、红细胞2-3个/HP,便潜血(FOB)阳性。
下图是仪器镜检拍下来的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仪器是否判读正确,这也是我们形态学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因为仪器有时候会出现错判、误判、漏检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检验人员细心甄别,保证每一份报告都准确可靠。图片提示的红白细胞辨认无误,最引起我关注的是图片中出现了两头尖尖的长菱形的“指南针”样的结晶,仪器提示为夏科-雷登结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之前一直都只在图谱和教科书中见到类似“指南针”的夏科-雷登结晶,难道今天我见到真容了?
夏科-雷登结晶是病理性结晶,在粪便中出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带着疑问,我迅速查阅资料,翻阅形态学图谱,《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中描述夏科-雷登结晶的形态学特点为:大小不等、色透明、有较强折光性、两端尖长、中间膨大、边缘光滑的梭形结晶[1]。这不是与我镜下的“指南针”一模一样吗,这更加明确了我心里的猜想。
研究认为,夏科-雷登结晶是嗜酸性粒细胞的嗜酸性颗粒裂解的产物(由半乳糖凝集素-10组成,一般在痰液或者粪便中同时存在,但也可以单独存在),常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等肠道寄生虫感染及过敏性肠炎等有关。
考虑到该患者粪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虽然红细胞较少,但潜血阳性,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致使红细胞被破坏了的原因,且查到夏科-雷登结晶,我第一时间想到难道该患者体内有寄生虫(尤其是阿米巴原虫或钩虫)?因为阿米巴原虫和白细胞很像,极容易漏诊。
于是立即展开排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仔细细搜遍了几张粪便涂片,并没有见到阿米巴原虫或钩虫。我又联想到饱和盐水浮聚法镜检可能更易找到虫卵,于是立刻着手实验,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难道是大便采集时间过长,寄生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不到活动,导致认不出来或误认为白细胞?由于该患者是夜间急诊患者,从时间上追溯,排除了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导致的漏诊,此处若是住院患者的标本,还是建议多与临床沟通,嘱患者重新留取新鲜标本重新送检确认。
一般来讲,寄生虫感染患者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于是又查看了一遍该患者的血常规结果,确认了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均是正常,亦无贫血现象,看到这里,基本就排除了肠道寄生虫感染。
回头查看患者信息:30岁,女性患者,因腹痛、腹泻就诊于急诊科,无发热症状,在家用药情况不明。就诊时首诊医生考虑可能为胃肠炎,由于患者就诊前用药情况不明确,不排除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调,于是对粪便涂片进行了革兰染色。
结果显示,该患者粪便菌群比基本正常,球杆比约3:7,也未见真菌孢子。排除了寄生虫和真菌感染,加上患者的腹痛症状,还是倾向于考虑消化道疾病,建议患者完善胃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增加常见于肠道炎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样痢疾、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粪便中红细胞增加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结直肠癌/息肉、痔疮出血、菌痢和阿米巴痢疾等;夏科-雷登结晶在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中较常出现[2]。报告时应想到这些异常成分的可能来源,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探索发现。
由于我们出具的粪便常规检查报告中未设置夏科-雷登结晶这一项,于是在备注栏进行备注“查到夏科-雷登结晶”后审核报告。并与值班医生电话沟通,阐明了整个检验过程以及没有发现寄生虫和真菌的结果(医嘱里没有查寄生虫和真菌),辅助其诊断和治疗可更具有倾向性和目的性。
事后回顾整个检验思路,发现有一个小小的遗憾,若是寄生虫感染,粪便中除了夏科-雷登结晶同时还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当时我忘了给粪便涂片做瑞氏-吉姆萨染色,通过查看粪便中是否有嗜酸性粒细胞,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楚夏科-雷登结晶的来源。这也提醒了我,下次一定要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掌握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不漏掉任何一条发现真相的线索。
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包括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有形成份分析等。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检验科自动化仪器也越来越多,但是作为一名检验人,我们需时刻谨记仪器只是辅助我们提高检验效率的,不能过于依赖仪器,最重要的还是人工镜检复核。同时提高自身对粪便有形成分的辨认能力,及掌握相关的临床意义,这样才能避免漏检。
虽然这次由小小“指南针”引发的探虫之旅并未取得成功,但是给我们提供了在面对仪器检出粪便异常成分时的检验思路。在今后的检验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异常成分,慧眼识珠,发现问题后积极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将检验与临床充分结合,发挥我们检验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第一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52-854.
[2]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四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77.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
福利来了!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有奖调研,我们将随机抽取幸运读者送出精美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