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参与设计”:与儿童共创学校设计
文摘
社会
2024-11-26 09:00
浙江
© 东西童译|ccfu2089.org|童联萌旗下儿童友好志愿翻译小组,致力于向世界讲好儿童友好中国故事。
© P. Izadpanahi, L. Xu, H. Elkadi and S. Ang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
摘要: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应该参与到学校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这一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实践尝试。本文介绍了一个名为“儿童参与设计”(Kids in Design)的项目。在该项目中,小学生与大学建筑系学生合作,共同设计了一座学校操场。项目旨在充分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并通过这一过程产出创新的学校设计方案。从2011年10月至12月,该项目在澳大利亚吉朗的Roslyn Road小学实施。在为期八周的工作坊中,5年级和6年级的学生与迪肯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共同完成了操场设计。通过对设计成果的评估,可以确认这一项目达成了创意设计的目标。迪肯大学与另一所小学合作,于2012年再次开展“儿童参与设计”项目。关键词: “儿童参与设计”项目、创意学校设计、儿童协同设计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Mason, 2003)。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文献指出,儿童天生具备创意潜能,而创意的发展对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Smolucha, 1992)。例如,Freud(1908/1970)曾将玩耍的儿童与创造性的作家进行比较,并发现两者在行为模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关于儿童是否天生具有创造力存在争议,但多数研究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自由、更富有创意,并且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往往更清晰(Glăveanu, 2011)。儿童的思维较少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能够以更加清晰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构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而随着人类的成长,为适应环境需求,心智结构会不断调整和重塑(Piaget, 1970a, 1970b)。因此,成年人的思维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较大,这一差异不可忽视。儿童独特的创意潜能是环境创意设计的一种宝贵资源。他们能够帮助成年人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环境,并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方案。许多参与儿童与青少年合作项目的设计师和研究者常常对他们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感到惊讶(Driskell, 2002)。学校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儿童每天有约6小时、每年超过1000小时的时间在学校度过(Ghaziani, 2008)。学校环境对儿童的健康、学习、娱乐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Ghaziani, 2008)。研究表明,富有刺激性、安全性和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Lackney, 1998)。此外,学校还为儿童提供了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与时间(Freeman & Tranter, 2011)。基于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在学校设计中引入儿童参与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例如,美国的“自然学习倡议”(Natural Learning Initiative, NC State University, 2012);英国的“我想要的学校”(The School I’d Like)竞赛(Burke & Grosenor, 2003)与“联合设计学校”项目(Joint up Design for School, Sorrell, 2005);新西兰的生态教室共同设计项目(Wake, 2011);以及日本下山小学的规划与设计(Yanagisawa, 2007)。这些实践得到了教师、儿童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同时产出了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然而,有学者指出,这些项目的根本不足在于未能完全激发儿童的创意潜能。在上述项目中,儿童参与的过程通常由成年人主导。尽管儿童有机会表达想法,但最终的设计决策和创意筛选权掌握在成年人手中。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因受限而无法充分表达真实想法,同时成年人在解读儿童意图时也可能引入主观偏见,从而限制了设计的创新性。为解决以往儿童共同设计项目中的不足,我们开发了“儿童参与设计”(Kids in Design)项目。该项目充分尊重并挖掘儿童的创意潜能。在项目中,每个设计团队由大约六名儿童和一名建筑系学生组成,儿童主导设计并提出建筑设计方案,而建筑系学生则在设计活动中担任促进者的角色。参与的建筑系学生具备扎实的建筑设计技能,例如熟练使用设计工具、按比例绘制图纸以及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建筑模型。尽管其他成年人未直接参与设计过程,但他们为设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例如,大学的建筑学讲师和研究人员与小学教师合作,为设计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并根据大学和小学的课程安排调整设计时间表。在团队合作中,儿童与建筑系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互动关系。建筑系学生既是设计指导者,又是活动的促进者。他们被明确要求不得直接“提供”设计想法,而是通过“鼓励”儿童表达设计想法、“倾听”他们的创意,并将儿童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建筑设计方案。本研究采用了自然主义探究法(Naturalistic Inquiry)作为研究方法,因为它是研究自然环境中人类行为的理想选择(Lincoln & Guba, 1985)。在项目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和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活动进展,同时随机采访了部分参与者,了解他们的感受与体验(采访内容被数字化录音保存)。项目结束后,研究团队对收集到的定性数据(包括照片、视频、现场笔记和日记)进行了分析,使用了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和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方法(Rubin & Rubin, 1995;Ryan & Bernard, 2003)。最终提炼出与儿童创造力相关的主题内容,这些主题将在第4节“讨论”中呈现。2011年8月,澳大利亚吉朗的Roslyn Road小学两名教师联系了迪肯大学建筑与建筑学院,提议联合开展一个教育项目,让学生们在学校操场上设计一些创意作品。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外活动重新吸引5年级和6年级中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的学生。迪肯大学的教职人员将此项目视为试点“儿童参与设计”(Kids in Design)项目的良好机会。经过几轮讨论,双方初步拟定了一份项目时间表。迪肯大学随后通过内部招募公告邀请建筑系学生自愿报名,许多学生踊跃参与。经过筛选与组织,项目最终制定了为期八周的活动计划,期间每周四进行一个为时两小时的工作坊。项目的实施获得了迪肯大学以及维多利亚州教育与幼儿发展部的伦理审批。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迪肯大学的建筑学团队来到Roslyn Road小学,正式启动了项目。为激发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并传授基础知识,第一期工作坊以“建筑真的很有趣!”为主题展开。活动伊始,迪肯大学的一位建筑学讲师用15分钟的PowerPoint演示展示了世界著名地标建筑(例如悉尼歌剧院、伦敦大桥、马来西亚双子塔等),并向学生们讲解了建筑学与几何学的基本原理。随后,学生被分为八个小组,每组六人,由一名建筑系学生负责指导。每个小组分配到一个标志性建筑的任务,要求用报纸在不使用胶水的情况下制作该建筑的模型。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创意。例如,一名学生将报纸条扭成类似钢丝的形状,模拟伦敦大桥的缆索;另一名学生则将报纸折叠成贝壳形状,以展现悉尼歌剧院独特的外墙弧线。在工作坊结束时,各小组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了设计创意和制作过程。这一工作坊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建筑学的兴趣,也帮助他们了解了建筑学的基本概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协作和展示,学生们在表达自己创意时变得更加自信,同时也与迪肯大学的学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图1:建筑学入门及报纸模型制作活动
在创造力培养中,想象力常常扮演关键角色。因此,本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主题为“龙与它的住所”。活动内容包括实地考察、绘画、故事创作和模型制作。在第2周的活动中,首先由迪肯大学的一位建筑学讲师进行了一场15分钟的讲解。他展示了包括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内的经典建筑草图和照片,向孩子们介绍了如何通过草图和绘画来表达建筑设计的构思。接着,每组学生在建筑系学生的带领下进行了校园实地考察(即“场地分析”)。孩子们在校园中观察,并通过快速绘画记录他们看到的事物以及希望看到的设计构想。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理解设计“选址”的重要性。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常常出人意料,比如当被问到如何改造学校入口时,有学生回答说:“可以让哈利·波特出现,然后瞬间消失!”随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开始绘制心中的“龙”。每个人对“龙”的定义各不相同,有些作品十分天马行空。例如,有学生画了一只多眼多刺的“蜈蚣龙”,另有学生画了一个拥有12只眼睛的“12眼怪”。接着,每位学生为自己的“龙”设计住所,有人设计了火山中的家,也有人设计了专为一只蓝色“魔法生物”打造的宇宙飞船。这些生物与住所的设想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图2:实地考察与孩子们的幻想生物
建筑系学生帮助孩子们用描图纸重绘了龙和住所。描图纸的透明特性让孩子们可以将龙与住所叠加在一起,检查两者的比例是否协调。在活动最后,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讲述了他们为龙构想的故事。这些活动为后续的模型制作打下了基础。图3:龙的住所
第3周和第4周的重点是制作龙住所的模型。学生们在讨论中整合了想法,并最终设计出一座可在校园建造的龙住所或雕塑。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系学生向孩子们介绍了“尺度”“选址”和“形态”等重要的建筑概念,同时借助航拍地图、橡皮泥、冰棍棒等材料协助学生进行创作。通过一系列问题(如“它看起来像什么?”“放在哪里?”“多大?”)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了热情。建筑系学生还帮助孩子们测量身体尺寸和教室家具的大小,帮助他们理解比例的概念。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精彩的创意。例如,有人设计了一座“生态穹顶”,内部是一个学习中心,外部种植了草以降低夏季温度,并用一个叫“Reney”(以学生命名)的单位计算尺寸;另有人设计了一座“地下房屋”,配备太阳能板、超大屏幕电视、X-Box游戏机和游泳池,入口是通过户外蹦床潜入泳池。还有些小组的模型与第2周的绘画作品紧密相关。例如,一个小组制作了一个像乌龟一样的房子,内部是供孩子们爬行的隧道,乌龟外形和他们最初的“龙住所”设计如出一辙。另一个小组制作了一个“龙笼”,用橡皮泥还原了所有孩子画过的龙,并将这些模型放入笼中展示。第五周,Roslyn Road小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展示学生们在前四周中创作的设计作品。这场展览吸引了另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前来参观。所有参与项目的孩子都有机会分享他们在校园里最喜欢的地方,以及他们为这些地方设计的创意方案。参观者对孩子们的作品赞不绝口,尤其是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希望类似的项目能在他们的学校中开展。图4:展览中展示的孩子们的创意设计展览期间,所有孩子投票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最佳设计作品。“龙茧”(Dragon’s Pod)成为最终的赢家,这一设计因其创意十足而备受青睐。“龙茧”被定义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可以用来行动、思考、感受与存在。设计小组还为“龙茧”构建了一个精彩的背景故事:“有一天,一只来自遥远星球的龙降落在校园,因为它受了重伤。孩子们悉心照顾了这只龙,慢慢地它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当它完全康复后,决定飞回自己的星球与父母团聚。临走时,龙为了感谢孩子们,把自己的皮留在了校园里,龙皮变成了一座游乐设施,供孩子们玩耍和怀念它。”由于“龙茧”在展览中得票最高,它被选为学校操场最终建造的设计方案。项目最后三周的工作集中于为“龙茧”制作详细的设计文档。每个学生小组负责“龙茧”的一个部分,比如尾巴、身体或头部。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孩子们学习了建筑学中“比例”和“透视”的基本概念。在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从至少三个不同的角度绘制他们负责部分的设计图,例如从俯视图观察,或者从南侧和北侧的立面进行描绘。所有图纸都需要按照比例绘制。有些孩子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概念。例如,建筑系学生建议孩子们用1:10的比例绘图,这样便于计算尺寸。然而,有些孩子主动选择了1:20的比例,因为这样可以在A3大小的纸上呈现更多的细节。有些孩子甚至绘制了剖面图,以展示“龙茧”内部结构的样子。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比例”和“透视”时遇到了困难。对此,建筑系学生进行了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完成了设计文档的制作。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孩子们的建筑学技能,也进一步将他们的创意具体化,为后续建造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项目在孩子们和建筑系学生中都得到了热烈反响。所有参与的孩子都积极投入到绘画、实地考察和模型制作等设计活动中,并表示这些活动“非常有趣”,整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愉快。许多孩子还特意制作了“感谢卡”送给迪肯大学团队,上面写满了感激之词。对于建筑系学生来说,这个项目不仅是一次有趣的教学体验,更是提升沟通、团队协作和领导力能力的宝贵机会。与以往的儿童设计项目相比,“儿童参与设计”最大的特点是让孩子们真正主导设计过程,而不是仅仅提供意见。例如,在新西兰的生态教室项目中,尽管孩子们的想法被收集用于设计,但最终实现的程度有限(Wake, 2011)。类似地,日本的下山小学项目(Yanagisawa, 2007)和英国的“我想要的学校”竞赛(Burke & Grosenor, 2003)也只是采纳了部分儿童的意见,整个设计过程仍然由成年人主导。相比之下,“儿童参与设计”项目通过精心的团队管理,确保了建筑系学生与孩子们之间的权力平衡。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健康的合作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同时通过建筑系学生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实际设计,尽可能减少偏见的干扰。创造性一直是难以界定的概念,但“新颖性”被广泛认为是创造性设计的重要特征(Haller, Courvoisier, & Cropley, 2011)。因此,本项目主要用“新颖性”来衡量设计成果的创造性。通过观察设计成果的形状、颜色和材料,可以看出本项目的成果展示了高度的创新性(见图5)。与新西兰 Hukanui 学校的生态教室设计相比(见图6),本项目的设计更具新颖性,因此也更具创造性。这表明,尊重儿童的设计愿望,并尽量减少偏见对设计过程的干扰,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创造性成果。此外,本项目的成果也验证了相关研究的观点: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并且比成年人更能清晰地观察和理解世界(Glăveanu, 2011)。
图5:设计成果展示了新颖的颜色、形状和材料
图6:新西兰 Hukanui 学校生态教室项目的设计成果。来源:(Hukanui School, n.d.)尽管项目整体进展顺利,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孩子由于理解快且性格外向,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其他孩子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建筑系学生的介入,这些不自信的孩子逐渐被鼓励发声,最终在讨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一个挑战出现在第6周的设计文档阶段。虽然“龙茧”在投票中胜出,但部分孩子对这个设计缺乏兴趣,因为它不是他们最初参与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龙茧”拆分为多个部分分配给不同小组,让每组重新找到自己的任务。例如,负责龙尾的小组重新构想了它在校园中的用途,并决定将其设计为一个滑梯。这种分工方式再次证明,赋予孩子设计的“主人翁感”非常重要。当他们能够掌控设计内容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并展现出更强的创造力。
“儿童参与设计”(Kids in Design)项目成功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并产出了极具创意的学校设计方案。这一成果不仅受到了参与学校的高度评价,也吸引了吉朗地区其他学校的关注,许多学校表示希望在自己的校园中复制这一项目。目前,团队正在筹备于2012年开展新一轮“儿童参与设计”项目,并且已经获得了来自外部资金来源的支持。这一系列工作将进一步验证儿童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力的潜力,同时推动更多学校环境设计的创新探索。题图: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翻译:东西童译 |编辑:丛丛
审校:Tratra Du|终审:史路引
投稿邮箱:ccfu@ccf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