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多元参与、凝聚合力,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并完善多领域、多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合力,是关键所在。在这一进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构成了一个共生的协同生态系统,它们的协同作用深刻影响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成效。
社会组织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力量,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贴近社区的优势。它们往往以社区为舞台,深入街道巷弄,倾听居民的声音,尤其是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这些组织不仅是倡导者,更是执行者,通过一系列社区活动和支持项目,将“儿童友好”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缩短了政策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社会组织通过共创社区花园,鼓励儿童和家长直接参与设计和建设。这种共创方式既尊重了儿童的表达权,也增强了社区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社会组织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对儿童友好环境的认知和支持,并通过儿童观察团和居委会,推动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建共治,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日常治理。社会组织还积极推动满足弱势儿童群体的需求,通过定制化服务为这些儿童提供特殊的支持。
社会组织不仅推动社区内的直接行动,还扮演着连接政府和社会企业的桥梁角色。例如,在政府制定儿童相关政策时,社会组织通过其深耕社区的经验,提供关键性的基层反馈,确保政策制定符合实际需求。在与社会企业合作中,社会组织协助推广和试点儿童友好产品和服务,使社会企业的创新成果能够更精准地服务于社区中的儿童。此外,社会组织还善于调动志愿者资源,组织社区内的志愿行动,通过志愿者网络弥补政府和企业资源的不足,使社区对儿童的支持更加多样化和持续化。
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中,社会组织还通过开展家长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儿童家庭对儿童友好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亲子工作坊,社会组织向家长传授如何创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提升育儿技巧。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使社会组织成为儿童友好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者,不仅在社区内发挥作用,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社会企业是儿童友好城市协同生态中的重要创新推动者。与传统企业不同,社会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收益,更注重社会效益,其目标是通过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投入到儿童友好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从儿童食品的安全升级到寓教于乐的公共设施创新,都为儿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成长环境。
社会企业整合资源,与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协同,形成创新模式。这样不仅集创意、资金和执行力于一体,还扩大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影响力。社会企业通过商业化的社会价值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激发更多社会创新,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社会企业还通过引入影响力投资和社会资本,扩大儿童友好项目的覆盖范围,推动具有长期效益的项目落地。
在商业创新中,社会企业不断探索儿童友好理念的多样化应用。此外,社会企业还与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合作,共同推广儿童友好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儿童友好理念,使社会企业成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积极推动者。
社会企业还通过优化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实践,积极营造对儿童友好、对家庭友好、对生育友好的企业环境。通过在工作场所设置育儿支持设施、提供家庭友好的员工福利政策,并鼓励员工参与儿童友好活动,社会企业不仅在外部市场提供儿童友好产品和服务,也在内部组织文化中践行儿童友好理念。这样的内外协同实践,使社会企业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综合力量,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儿童友好发展。
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协同生态中,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护航者,更是连接各方并推动协同的核心力量。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标准建立,确保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行动有方向、有支撑,且能够有效协同。
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制定目标和框架,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并为创新项目提供支持。此外,政府在跨部门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卫生、文旅、商业、城市规划等职能部门的协作,推动儿童友好理念的实际落实。政府还通过建立公开的资源和信息平台,帮助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更好地了解并回应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
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和评估机制,设立儿童友好企业、儿童友好社会服务项目等奖项,对表现优异的项目给予认可和推广,鼓励更多企业和组织加入儿童友好事业,增强积极性,确保整个协同生态系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通过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政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土壤和动力,使整个生态系统能够持续运转并不断优化。
此外,政府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提供监管和监督功能,确保各项政策和项目的透明性与有效性。通过设立定期的审查和反馈机制,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儿童友好建设的进展,识别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监管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执行质量,还能够加强社会公众对儿童友好项目的信任,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
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三者的互动与共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社会组织的需求洞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实践依据;社会企业的创新力量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行动提供稳定的基础。这种多方协同的生态,形成了一个从基层到市场,再到制度的完整链条,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者的互动不仅是各自行动的叠加,更是协同产生的更大社会影响。社会组织在倾听和发现一线需求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向政府和社会企业传递基层声音,而社会企业的创新成果则可以在社会组织的实践中得到试点和反馈。政府通过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确保不同主体聚焦于共同的目标——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这种协同生态的共生性在于每个主体依赖彼此的优势,共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组织的优势在于贴近社区、快速响应和灵活执行;社会企业擅长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够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各项举措的有效实施。社会组织依赖政府的资源支持和企业的创新工具;社会企业借助社会组织的社区网络和政府的激励措施扩大影响;政府通过社会组织的反馈和企业的创新,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只有在这种相互依存、密切互动的关系中,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才能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实现真正的儿童友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多方在各自领域中发挥作用,并通过无缝协同和持续动态互动,共同设计项目、联合开展行动、分享成功经验,最终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童联萌正致力于发挥链接作用,助力推动多方共建儿童友好生态系统,使政策落地更为有效,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从而真正实现“儿童友好,让城市更美好”的愿景。文 / 史路引(儿童友好城市顾问 童联萌儿童友好发展中心主任)
题图:Buddy Photo on Unsplash
编辑:丛丛|审校:Tratra Du
终审:史路引
投稿邮箱:ccfu@ccf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