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外前二十大主动型管理机构为观测样本,从美国13F报告视角出发,剖析二季度海外头部资管机构对于中资股的调仓动向:1)总量,二季度头部资管机构减仓中资股,超(低)配比例回落至2018年以来20%的历史低位。2)分行业,金融/日常消费是A、港股共同的加仓方向,但内部或略有分化。A股,家庭与个人用品/食饮/保险是主要加仓方向,减仓零售/消费者服务/制药;港股,哑铃型加仓高股息(运输/保险)及成长品种(消费者服务/媒体),减仓汽车与汽车零部件/零售业。向前看,联储降息周期有望开启,外资或回流,把握四条高胜率线索:①AH溢价收敛;②红利“平替”的A50;③景气有持续性的消费电子/船舶等;④降息强受益的医药、港股互联网。
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对中资股的低配程度上行
以海外前二十大主动型管理机构为观测样本,从美国13F报告视角出发,探讨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国权益市场的持仓情况及调仓动向:1)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持仓比例从23Q1即开始下滑,24Q2降至1.27%,为2018年以来最低水准;超(低)配比例在今年二季度降至-1.95%,回落至2018年以来20%的历史低位。2)中资股内部,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对于A股的配置比例下降、对于港股及ADR的配置比例有所上行。其中港股仓位升至近一年来最高值(45%),或主因今年四月底以来,空头资金回补+全球资金再平衡推动下的港股阶段性反攻行情。
A股:加仓家庭与个人用品、食饮、保险,减仓零售、消费者服务
A股内部看海外头部资管机构的行业调仓:1)加仓方面,二季度日常消费、金融、信息技术的配置系数环比提升幅度居前,其中金融板块的配置系数上升至2018年以来的96%分位;家庭与个人用品、食饮、保险、技术硬件与设备或是主要加仓方向,且四大行业的配置系数均升至2018年以来的相对高位(65%分位以上)。2)减仓方面,地产、医疗、可选消费的配置系数环比下降幅度居前,且配置系数来到2018年以来的历史较低位,零售、消费者服务、制药或是头部资管机构的主要减仓方向。3)能源、材料等周期类板块的配置系数基本持平。
港股:维持高股息+成长性的哑铃型加仓结构
港股内部看海外头部资管机构的行业调仓:1)加仓方面,二季度海外头部资管机构继续呈现“哑铃型”加仓结构,一方面,加仓高股息板块,多元金融、运输、银行、保险等板块的配置系数环比提升幅度居前,其中,银行配置系数已来到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另一方面,加仓成长性品种,消费者服务、媒体、软件与服务等板块的配置系数提升幅度居前。2)减仓方面,二季度汽车与汽车零部件、零售业的配置系数下降幅度居前,但仍处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位(70%分位以上)。3)电信、材料、制药等板块的配置系数基本持平。
配置线索:AH溢价收敛、A50、景气持续性、降息强受益的医药/互联网
近期海外交易重心从衰退交易重回降息交易,美国二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劳动力市场回归平稳,海外流动性宽松周期有望开启,外资或回流新兴市场。当前海外降息、大选交易和国内中报、政策交易交织下,市场或仍有较高不确定性,建议把握四条高胜率线索:1)AH溢价收敛——增配港股;2)红利“平替”——ROE和派息稳定、估值偏低的A50;3)景气有持续性+中报业绩改善的交集——消费电子/船舶等;4)降息预期升温——降息强受益的医药、港股互联网(《降息周期复盘系列:权益篇》,2024.08.19)。
风险提示:数据测算有误,样本代表性出现偏差
外资对中国权益市场的配置仓位行至何处?
以A股、香港中资股、美国中资ADR合计作为观察对象,三者在外资全球权益组合中的仓位约2.8%(最新可得数据截至2024Q1末),已下滑至3Q14-4Q14水准,即沪港通正式启用时期对应水平(2014.11)。对应的,近年来外资对美日欧等市场则进行了仓位权重的提升,外资权益组合中美股和日股的权重,自2022Q3以来有不同比例的上升,其中,美股仓位处于近10年顶部区域。
高频数据方面,我们观察EPFR口径统计的配置型外资近一年对于中国权益市场的净流向。去年8月以来,在美国通胀反复、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国内基本面修复预期折返跑等因素的交织共振下,配置型外资长期净流出中国A股及港股市场。今年4月底,随着国内政策预期上升、海外流动性减压及全球资金的再平衡,配置型外资明显加仓中资股;5月底-7月底,海外流动性“钟摆式回归”,叠加外资的获利了结动力,配置型外资再度净流出中国权益市场;8月以来,市场博弈点从“何时降息”转向“降息斜率及路径”上来,海外流动性宽松可见度提高,配置型外资净流出规模收敛。结构上有所分化,配置型外资对于A股及港股呈现长期的净流出态势,而对于海外中资股则连续加仓,或主因后者(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和香港二次上市公司)所受海外映射更为明显。
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持仓结构几何?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整体外资对于中国权益市场的配置仓位,并高频观察了EPFR口径下配置型外资近一年来的净流向情况。上述观测口径的局限性在于:1)可得数据存在滞后性,外资全球权益组合仓位的最新可得数据仅截止为2024Q1;2)数据颗粒度较大,无法提供更细致的、分结构的持仓表现。考虑到投资者对于外资整体动向、尤其是头部机构的详细调仓行为更为关注,为此,我们梳理出2018年以来全球主要外资管理机构的季度持仓报告(13F),以进一步观察外资对于中国权益市场的最新调仓动向。具体来看:
观测样本:外资管理机构的头部效应显著,因此,我们按照资产管理规模(AUM),筛选出全球前二十大主动型管理机构(向上穿透至母公司,图表4),以此为样本观测海外头部基金的调仓行为。
总体: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低配程度上升
整体来看,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持有中资股881.7亿美元,占其全部持股规模的1.27%,环比今年一季度的944.9亿美元、1.35%占比有所下滑,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持股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仓位则从2023Q1即开始下滑。超(低)配比例来看海外头部基金的调仓情况,我们以MSCI ACWI中中资股(A股+港股+中资ADR)的权重作为中国权益市场的标配权重,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持股市值比例(仓位)减去前者即为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超(低)配比例。今年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对于中资股的低配程度有所上行,或意味着头部基金减仓中资股,且超(低)配比例来到2018年以来20%的历史低位。
中资股内部分结构来看,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对于A股的配置比例下降、对于港股及ADR的配置比例有所上行。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对于A股、港股及中资ADR的持股规模分别为268、397、217亿美元,配置比例分别为30.4%、45.1%、24.6%。环比24Q1,头部基金对A股的持股比例明显下滑(357亿美元→268亿美元、37.7%→30.4%)、港股(40.5%→45.1%)及中资ADR(21.8%→24.6%)的配置比例则有所上行。其中港股的配置比例上升至近一年来最高值,或主因今年四月底以来,随地缘政治局势的缓解、联储降息预期基本调整到位、国内地产/内需/香港流动性等政策利好不断,在空头资金回补+全球资金再平衡的推动下,港股/ADR开启一轮阶段性的反攻行情
分结构:加仓交运/金融/消费者服务等,减仓商业和专业服务等
分结构来看,二季度海外头部基金加仓运输、金融、消费者服务板块,减仓商业和专业服务、公用事业等。横向视角出发,自2018年以来,海外头部基金在中资股内部中更偏向信息技术、大金融及可选消费板块,且2020年以来对于可选消费的偏好程度提升明显。纵向视角来看,24Q2头部基金明显加仓哑铃两端——①高股息,运输、保险、银行等板块的配置系数提升幅度居前;②偏成长,消费者服务、家庭与个人用品等板块的配置系数提升幅度居前。
下沉至个股:偏好高ROE/高股息率/或全球稀缺性
进一步地,我们下沉至个股,以探究海外头部基金的持仓偏好。统计2018Q1以来海外头部基金持仓规模排名在前二十的中资股,我们发现如下特征:
3)为进一步探讨海外头部基金的持仓偏好,我们梳理出2018年以来被海外头部基金重仓最为频繁的前20只个股,并分析其ROE、ROE波动率及股息率表现。海外头部基金或更偏好三类个股:①底仓——高股息率且ROE稳定的个股;②加配——高ROE、股息率适中的个股;③进取——中等ROE、全球稀缺性、新经济龙头个股。
风险提示
1)数据测算有误。我们采用美国13F报告所披露的成分股自下而上计算分行业的持仓构成,若计算有误,可能导致全球头部资管机构的持仓分析发生偏差。
2)样本代表性出现偏差。我们采用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二十的资管机构作为观测样本,若样本代表性失效,则可能导致对全球资管机构的行为分析发生误差。
相关研报
关注我们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