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无煤化取暖示范县的政策契机下,礼村家庭完成了民用散煤治理的清洁技术改造工程。其中,礼村积极推广热风机和天然气壁挂炉作为“电代煤”和“气代煤”工程的代表性清洁技术设备,分别占了礼村改造份额的27.7%和64.6%。政府在向村民推广清洁技术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根据阿克瑞奇(Akrich,1992:205)对“设计/脚本”一词的描述,技术物在设计之初就被铭写了设计者对世界的看法,预设了技术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过程明确设计初衷,并为对比政府和用户眼中技术物的不同脚本提供可能。作为分布式取暖设备,热风机的安装与传统家用空调相似,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热风机与空调有两方面的不同:其一是升级了双级压缩机技术、变频技术和新的系统设计,可运行的最低环境温度降至-30℃;其二是热风机的室内机安装在房间墙壁下端靠近地面的位置,使热空气靠近地面流动,从而对用户所处活动区域的空气加热,实验证明,它的加热速率比传统的地板采暖或散热器更快。与其他“煤改电”项目中热水热泵和其他电加热技术相比,热风机对配电容量需求较低,可以降低电网升级改造的成本,独立且未设水系统的供暖机组也可以避免冬季管道冻结等问题。设计者对热风机的设计脚本可以概括为:在房间独立安装,独立控制,间歇操作,期待用户能够主动参与供暖需求侧调节,享受清洁干净舒适的暖风,从而发挥“煤改电”的节能潜力(Ma, et al.,2020)。但在村民眼中,人们购买热风机很少是出于对它原有设计脚本的兴趣,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家庭经济情况认识新技术并购买。我们发现,礼村三位小学教师的家庭都主动购买了热风机,这一方面是因为体制内的教师贯彻国家意志的能力较强,他们意识到清洁取暖是国家行动,支持国家行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像我们这个(当老师的),你像汪建森,你像俺们,都是你让我安我绝对就安,你让我出钱我也出钱,绝对不向国家提啥要求。咱都知道,国家政策是惠民的,你没有国家这些,农民你享受得了这些吗?(2022022101-02,汪令让)
另一方面,在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意识到了把握政策时局所带来的好处,购买热风机虽然需要花费1900元,但在随之而来的取暖季就能够获得1200元的现金补贴,立即购买体现了教师对政策的高度敏感:
俺们都是第一批就安上了。一开始宣传的时候吧,一般老百姓他现在不认国家的政策,都不知道这是啥营头。他说要让自己往外掏钱不值当的,他就没寻思这么好呢,第一年交上个1900块钱,第二年补贴1200(块)就基本找补回来了,他算不了这个账。(2022022101-02,汪令让)
一些村民购买热风机是因为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村民孟学升长期在外地安装中央空调,对热风机的发热原理、制热性能都能娓娓道来,他认为选择热风机不会被骗,因为这属于他干了一辈子的专业领域。当遇到上门推销散热产品的人员时,他也能辨明真伪:
俺们在外头也是懂点儿,那天还来一波小年轻上俺村里推销小暖风的,180块钱,我跟他打价,他说不能打价。他说俺这能制冷也能制热,我说怎么制冷制热,热风机它里头有制冷剂,有氟利昂的,他回答不上来。我回来就给汪令杰(引者注:村支书)打电话,我说不能推销这个,是骗人的!他就是下来挣咱老百姓的钱的。(2022011802-01,孟学升)
热风机作为清洁取暖设备,在不同的购买情境下能发挥不同的文化和社交属性。在刚刚推平土屋、建起砖房的汪祥泽家中,热风机作为“盖屋添置的大件儿”被安在客厅电视旁最显眼的位置(2022011302-03,汪祥泽)。而在村民汪建奎看来,他们家土暖气烧得很热,购买热风机完全是看的村支书汪令杰的面子,他们都是村里的大姓汪姓的一支,帮着同家族的人搞定销售指标,热风机成为巩固和维系亲缘关系的纽带(2022030101-03,汪建奎)。可以看到,分析村民购买热风机的原因时,贯彻国家意志、契合自身工作和认知经历,以及发挥技术物的文化社交属性都出乎设计者当初所想。虽然这一阶段我们还没探究村民在使用中对热风机技术柔性的进一步认识,但购买动机显示了村民的初步决策就已经与设计脚本拉开距离。但是,村民对热风机的第一印象并没那么好。在2018年热风机技术进入礼村之前,乡镇政府还推广过另一款电代煤技术设备——“电热锅炉”。这种炉具虽然考虑到了与传统煤炉在名称上的亲和性(都有“炉”字),在实际使用中却遇到了耗电量过大、烧热后向外喷射热水等问题,最终推广失败。由于名称上与后一种热风机技术极为相似,前者的失败直接影响了后续热风机的引入,村民不再信任名字中带“电”字的技术推广。邻村的村支书周书记抱怨道:“安这个(电)热炉子,用起来不好用,老百姓都怕了。一个月电要1000多块钱,一个小时六七度电。后来我们推热风机,这名字和电热锅炉很像。人一听说又是‘电炉子’,那头都大了,都是叫那个给闹的!”(2021121401-03,周兴旺)村民的话语和信任体系都根植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煤炉使用的薪柴和煤炭都是传统生活中最熟悉的燃料,也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与磨合,村民用起来十分踏实。而新技术进入农村,既要让村民理解这种陌生的表达方式背后的实际意涵,又要抵制新技术失败带来的“连坐”效应,这是热风机设计的初始脚本所无法考虑到的。河北省的《农村气代煤工程技术规程》(DB13(J)/T 256-2018,2019年版)的条文内容对农村地区室内外燃气工程设计,材料设备的装卸、运输和存放,燃气工程施工验收以及运营维护都在地方和行业层面提供了标准。相较于热风机的安装,天然气壁挂炉对房间、管材、燃气表、居民生活用燃具、排烟装置、燃气监测报警器和家用取暖系统都有明确的安装要求。设计者对用户使用天然气进行取暖的设计脚本是:作为清洁取暖工程项目,在用途上,气代煤被设计和引入的功能应该是“取暖为主,烹饪为辅”,烹饪只是取暖功能之外附带的功能。在厨房打开燃气管道开关,点燃天然气壁挂炉,设置合适的燃烧温度和送水水压,实现室内水暖管与空气的热量交换。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天然气壁挂炉要求必须安装在村民家独立的通风厨房里,房间中不能有土灶等明火装置。连接到天然气壁挂炉上的两片80厘米长的铜铝复合暖气片要分别安装在两间独立的房间,以增大房屋的热辐射面积。
与热风机需要村民主动花钱购买的方式不同,天然气壁挂炉是政府为所有没有购买热风机的家庭免费安装的,因此我们无法考量村民在天然气壁挂炉上的安装动机,但在安装伊始仍然可以看到村民的初步印象。村民对天然气的感情是复杂的,技术本身的陌生和使用方式的繁琐会让村民产生恐惧心理。40岁的刘婶子有初中文化水平,与村里的老人相比,她算是有学识的,但在使用天然气时都需要家里的兄弟给予帮助,她害怕自己盲目操作会使燃气泄漏:
他(引者注:刘婶子的兄弟)给我说怎么用,怎么上水,还必须得打到那个压力。你打不到那个压力吧,它上面有个发动机,它就不启动。你说咱不知道怎么操作,还得亏让那谁给看看呢,要不这玩意儿烧坏了,害怕有危险。(20211208-01,刘婶子)
村支书84岁的母亲跟放假回来的博士孙女也抱怨道:
可别提了,装了这天然气之后呢,你爸爸在家也不会弄,上了水也没法烧,我说你别弄那玩意儿,弄坏了回头有危险似的。后来就叫桩子来了,弄好了。弄好了烧热烧得可热乎了,你得老烧着啊,你不能今天烧了明天不烧,他那屋子就不暖和。那你这火还不能死了。我说这玩意儿不行,我着急死了,咱还是咱原来那屋烧炉子吧!原来那屋里我呆着舒坦。(2022011305-03,汪令杰母亲)
在我们走访的65户家庭中,被访者的平均年龄是60岁,说明礼村大部分有取暖需求的都属于老龄化家庭,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快速学习掌握的能力。当预见到天然气为烧水做饭提供便捷时,村民们很快就能主动替换掉罐装液化气,发展出与设计脚本相反的“烹饪为主,取暖为辅”的使用模式:
以前那大灶烟熏的墙上都是黝黑黝黑得根本没法看,现在这干净多了!这是个好事啊,现在做个饭啥的方便多了!(2022011702-01,孟学合媳妇)
在村民汪玉明心目中,清洁技术的方便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先进,取暖效果有多好,在保护环境上增益有多大,而是它能整合烹饪和取暖两项功能:
不管你是热风机也好,热锅炉也好,还有那太阳板的,始终都不如那个暖气,暖气它连烧火做饭,它起码得方便,否则你热风机光热不做饭,就不方便。(2022011801-05,汪玉明)
为了证明天然气烧火做饭又方便又干净,村民刘桂英点着火,说:“你来看!天然气它不大有烟儿,咱那个液化气开开之后,它的烟厉害,煤气有烟,有呛味儿。天然气我感觉不大有烟。充的那个煤气是红火,天然气烧出来是蓝火,蓝火就干净。”(2022012001-03,刘桂英)可见,是替代液化气的烹饪功能让天然气壁挂炉在村民家中立了足。在一波又一波的气代煤工程施工队进入礼村时,村民们也意识到,相较于热风机,气代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方面,这种系统性体现在整个礼村层面,表现为“一家修气,全村停气”。汪建国从天然气停气联想到以前村里通电线:
那个时候用电,你睡觉的时候它来电了,你需要用电的时候它没电,老百姓就给起个名字叫“照光腚”,我看现在这天然气也是个“照光腚”,好几回正赶上饭点儿,它就没气儿了。不过咱也理解,这气儿它不像电啊,下边哪块哪一家出事,它就得把总闸给关了,来不及通知,他也得去抢修啊!(2022012101-02,汪建国)
另一方面,每户家庭的用气策略也受系统性影响,体现在“总量有限,权衡使用”。汪玉明解释了什么叫“权衡使用”:
说你一年就给人家840块钱,人家就是烧火也好取暖也好,人家那个户说俺不取暖俺烧火,你还不让人嘛?你总共不就是给人家840块钱嘛!(2022011801-02,汪玉明)
天然气的清洁取暖补贴发放形式与热风机不同,属于“先补后用”型,总量840元的燃气费固定且有限,大部分村民在不继续往账户充钱的情况下,准备统筹一年的烹饪和取暖需求,形成这种“烹饪为主,取暖为辅”的使用模式。礼村村民认识到天然气的引入给自家烧火做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天然气的陌生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让他们意识到,在总量有限的有补贴的天然气里,应该节约其在取暖功能上的使用,供给全年的烹饪使用。这偏离了设计者和政府引入的初衷,是用户对设计脚本创造性的改变。当清洁技术设备以政府推介的形式进入村民家时,村民以用户适应试验的方式探索如何将新技术安置到日常使用习惯以及与现有取暖技术的关系中,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村民自发的关于清洁技术的适应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多次测价试验或村民口耳相传的知识,了解新技术用于取暖的成本;其次,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现新技术与传统取暖习惯不相适配的地方,并面对这种不适配结合不同程度的技术柔性,发展出多种自适应选择;最后,一些村民还会对技术柔性较好的装置主动改造,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取暖的个性化需求。在礼村走访的65户家庭中,汪宝学、汪温泽和孟学虎三户家庭拿出了记录天然气使用情况的账本。69岁的汪温泽的账本上不仅记录着天然气查表金额,电话费、养老保险费和水电费也都记录在册。他说:“这个东西吧,我记下来,人家一说你着多长时间了,你说不上来也记不清,一看这个你就知道着多长时间从啥时候着的,就清楚了。我夜来(引者注:昨天)查了,还剩500多块钱啊,还没来得及往上记。”(2022012102-02,汪温泽)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汪温泽仅记录正式用天然气取暖的时间,之后的使用情况也是隔三差五抄表登记,并不是每天记录,他记账的目的是想在国家补贴的有限天然气总量内合理安排,持续使用,以防天然气用完后影响日常生活。与汪温泽不同,50岁左右的汪宝学和孟学虎的记账方式更具有试验性质,他们通过计算前后两天抄表数据的差值,大致估出天然气取暖一天的使用成本,称为“测价”,从而在温度调节、暖气片供给调节等实践中形成家庭日常的使用模式。汪宝学的媳妇讲述了她通过试验记账,测算出新增加的暖气片一天多耗费五六块钱的故事:
你看这个一开始从600块到582块,这是你一开始没接暖气片的时候。这不后来又接了一片,从哪天开始俺忘了,反正一开始着了十来多天,就又接了一片。没接这一片的时候,反正一天一宿连取暖带做饭大概是15块钱,再有接上这一片之后吧,我看就有20多块钱的了。(2022011803-01,汪宝学媳妇)
孟学虎详细说明了他记账的心路历程:
孟学虎:我头一年安,觉着新鲜啊,我就天天都去看看表去!一开始我试试,开在60度上,后面看太伤了,也开到50度。等到过年,来客来人了,就把温度开大点儿。反正我知道,咱温度开得高点儿,就着得多点儿!咱这弄着吧,你可别笑话我啊!个人心里有个数反正。
问:一般打在多少度合适呢?
孟学虎:一般的,天气冷的时候打到60度,等到暖和一点,40度、50度就行。反正咱这是每天着,从早着到晚,我也每天记,做做“试验”。
个人着气儿也能着得起的,你着炭的话,就那种小煤炉,一天也得20斤炭,现在这炭1块钱1斤,也得20多块钱。再说了,着炭你心里没数,你这个天天能看着用多少度气儿。着这个气儿,一开始,三四十块,四五十块,咱也疼得慌啊!但至少咱能改造改造,计划计划,后面调调温,这样的话老百姓能享受上,也能适应了。(2022030304-02,孟学虎)
由于走访样本有限,选择购买热风机的村民并没有说他们有没有记账等测价习惯,对于该技术使用成本的考量大多是基于村民口耳相传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能够告诉村民,使用天然气和热风机取暖一天的费用都在20元左右,但每个家庭的供暖面积、使用时长和调节温度不同,这些信息仍然缺少个性化的解读,无法反映某些家庭的取暖实际情况。通过测价试验,汪宝学和孟学虎论证了自己家加装天然气暖气片的合理性,一方面说明了用户试验帮助村民了解技术成本和熟悉技术既定的设计脚本,另一方面,它显示出用户适应试验中测价、调整和改造等阶段并不存在递进关系,村民改造新技术后仍会进一步计算使用成本并调整使用习惯。在玛尔斯和斯塔克(Marres and Stark,2020)看来,对测试的社会学研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验室内部的科学技术学研究,测试之于技术相当于实验之于科学,它能够让本来不可见的知识和技能变得可以观察(Latour,1993;Mody and Lynch,2010),甚至能够将社会行动者卷入创新变革,改变社会技术的基本形态(Callon,1984;Pinch,1993)。另一种测试研究源于“芝加哥学派”的实用主义倾向,它将农村、城市、邻里等社会环境看作实验室,企图利用日常生活行动者的群体实验来观察社会,剖析个人行为、政府运作和民主运动的社会机理(Dewey,1998;Gross,2009)。前者在测试中发现社会,后者在社会中发现测试(Marres and Stark,2020)。然而,这两种类型的分野使得专家主导的测试和社会实验相互孤立,用户在技术测试中发挥的作用(Pinch,1993)没有被很好地挖掘。礼村村民的测价试验既是对从实验室走向乡野的清洁技术的测试,也是对清洁取暖社会实验本身的测试,为我们研究技术与社会的互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二)调整
1. 适应热风机:装置性能、单位成本和安置空间
在遭遇了电热锅炉推广失败的“连坐”效应后,大部分村民没有选择主动购买热风机,仅有18户村民是村支书将热风机送上门,这种被动使用让村民感受到它与传统以煤炉为主的取暖方式存在的差异。其一,装置发热原理和制热性能与村民睡觉、喝水等日常生活实践不适配。传统的煤炉取暖匀火慢热,没有直接吹出来的干燥热风,而刘蜜三叔觉得“热风机开着干燥,老吹”(20211201-02,刘蜜三叔);汪俭泽认为“吹这个热风机受不了,黑瞎(引者注:晚上)睡不着觉,喝水要成大壶地喝,热风也吹得呼呼的,根本睡不着。一辈子俺没睡过床,睡热炕睡习惯了”(20220114-01 汪俭泽);在李宝华家串门的王大姐也说,“热风机开时间长了,有一股塑料烧焦的味道,就不敢点了”(2022012103-02,王大姐)。其二,热风机单位面积的取暖费用较高,辐射面积较小,常被村民诟病。能源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实验室环境下,热风机的设计脚本可以保证,在建筑面积为185平方米的农户住宅中,维持室内温度12℃,日均耗电量仅需10.3千瓦时。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村民表示农宅的高墙薄壁不聚热,热风机只有直吹才能感受到温度,汪祥泽的儿媳表示:“我说这个热风机,一个大屋里得装上俩,着一个你就感觉不到热。你得对着吹才行。你说一个冬天才补840块钱,怎么够用呢!”(2022011302-02,汪祥泽)其三,热风机的安置空间较为固定,一经安装就无法随意改变,而礼村农宅的建筑设计大多将厕所和厨房安置在正屋之外,这与村民在多间农宅中穿梭活动的习惯产生冲突。面对技术柔性较差的热风机技术,村民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作出自适应调整。针对热风加速水分流失的问题,村民孟博德会在热风机旁放一盆水作为“加湿器”,防止过度干燥(2022012104-01,孟博德)。在选择热风机的18户家庭中,有14户家庭直面了热风机单位面积取暖成本较高的问题,他们在持续发放的清洁取暖补贴支持下,选择继续使用热风机以换取来年的补贴,但这种使用均未完全取代散煤取暖的传统方式,热风机仅作为煤炉取暖之外的辅助工具。针对热风机安置空间固定的问题,村民孟学哲为了照顾正在准备高考的孩子的取暖需求,就在正屋客厅中围绕热风机的位置摆放孩子的书桌和床铺,为其营造一个干净且不需要通过添炭打断学习节奏的温暖氛围,自己则在偏屋点小煤炉取暖。
通过分析热风机的技术柔性,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装置自身的性能影响睡眠,还是单位取暖成本过高带来的不适配,或是使用模式的固定,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热风机的适应灵活性较差。即便用户接受了装置和成本属性,也只能通过摆放凉水、挪动床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技术装置上进一步改造则难以实现。当然,用户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仍不容忽视。在与技术物发生具体互动时,村民会结合自身的不同特性,诱导出装置超越设计脚本的其他功能,这是用户适应试验作为技术驯化要素最有力的佐证。村民汪令让的弟弟先天失明,他认为“热风机方便,因为(无论是)天然气还是点炉子我都看不见,热风机遥控器一摇很方便”(2022022101-01,汪令让)。这种直接又安全的取暖方式照顾到了老人和残障人士的需求。村民汪江玉则是将热风机用于发面,比传统炉子发面醒面更快,在女儿、女婿回家时就可以用热风机发面蒸包子(2022011601-05,汪江玉)。天然气的设计脚本要求村民提供独立的能通风的厨房,并出于安装安全性和系统性的考虑,村民必须要处理掉原先厨房里的土灶和燃料,以装潢全新的场景来迎接新技术的安置。
实际上,在选择气代煤技术的42户家庭中,有将近一半的家庭重新装修了厨房,要么粉刷白灰使其干净整洁适应白色的壁挂炉,要么在购买燃气灶台和抽油烟机等附加产品的同时,通过拆大灶、贴瓷砖、买橱柜等行为营造了更加现代化的烹饪环境。村民认为,重新装修的厨房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通上天然气也正好提供了调整和装修的机会,调整后新的空间也适应了天然气技术装置的使用需要。在天津上班的大学生李宇滨主导了家里的厨房改造工作,他说:
安天然气的时候(引者注:2020年),那时候不正赶上让安壁挂炉嘛,我就把那厨房重新装修了,装修把这个东西(引者注:大灶)给拆了。拆了吧,反正一些好的东西咱用,一些不实用的,用不上的,咱也不像老一辈,该扔(就)扔啊!(2022030401-03,李宇滨)
村民孟学合常年在非洲刚果(金)打工,他媳妇通过视频和他商议后,决定在天然气进家门前整修厨房:
镇上说下来安天然气,说你这大灶啥的都不让用了。我一寻思就把这大灶风箱全给拆了,煤气罐也都撤了,重新装上这个扣板,打一组柜子。以前那大灶烟熏的墙上都是黝黑黝黑的根本没法看,现在这干净多了!这是个好事啊,现在用天然气做个饭啥的方便多了!(2022011702-01,孟学合)
村民汪沪玉说他家的厨房太小,安装不下壁挂炉,他和施工队之间就壁挂炉的安置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开始俺想在卧房安的,他们说不让在屋里安,怕煤气中毒。我就让他们给安在这后屋了。一开始他们还是不同意,我说我这厨房安不开,他说那你安这(里)也行。他说这个你后屋上面可得罩起来,我说这不罩起来了嘛!他说你这罩不行啊,不安全啊,我说不行你也别管了,我自己来弄。我又在这壁挂炉外头垒了砖,加了个门,这样它才安下了。(2022012002-03,汪沪玉)
可以看到,施工队的安装要求是标准化的,但当村民家中的空间布局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时,天然气壁挂炉良好的技术柔性就发挥出来了。从使用模式上看,壁挂炉并不是通过自身热辐射传导到房屋中实现供暖的,而是通过燃烧天然气加热水,热水再通过暖气片循环实现热量交换。壁挂炉的安置空间没有影响村民的供热空间,它能够依据用户的需要安装在家中合适的位置。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大部分的村民利用天然气壁挂炉良好的技术柔性进行装潢和调整燃气路线的实践,是因为与传统的罐装液化气的充气不便、操作复杂相比,天然气烧水、做饭更便捷。在他们主动替换罐装液化气的同时,发展出了与天然气壁挂炉设计脚本相反的“烹饪为主,取暖为辅”的使用模式,这说明想用清洁能源整合炊事和取暖两项功能的社会技术想象还任重道远。对于一小部分想要完全用天然气替代传统能源的村民来说,天然气壁挂炉良好的技术柔性体现在它包容用户对其附属装置的进一步改造。根据安装标准,为了增大房屋的热辐射面积,室内两片暖气片被要求分别安装在两个独立的房间中,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供热舒适度。礼村家庭的农宅厨房都离正屋有一定距离,施工队为了节约水暖管耗材,经常把两片暖气片分别安装在正屋门后和侧屋门旁,汪家学就曾抱怨:
他这个必须哪里近他安哪里,他们管子要钱啊,拍完照发上去就算完事儿了!关键吧,他给我安别的墙上也行啊,安在门后面不大行,你看看这洞,它出水口正挡在这了,他安到这我这大门都没法朝里开。再说这在门口也不实用,没法用啊!(2022022803-03,汪家学)
特别的是,有两户家庭的两片暖气片被安装在同一个房间,一户是和施工队打了招呼的村长汪刚玉家,另一户则是“不好说话”的汪忠学家。汪忠学的媳妇说:
安装的人碰着的啊,有些好说话的,有些不好说话的。他上我家了,想上后头屋给我安咧,他到这屋我给一开门,我说你们想上后屋里安行,这屋里除了家居全是些废铜烂铁的,我家里人都不在家了,我一个人我弄不了,你们都得给我搬出来再放回去的。他们没法儿,看我家后头屋实在不行,你再叫工人给你搬东西,他还得给人出工钱咧!他个人也想多挣钱啊,有的人家你使他管子太长,他都管你要钱呢!我不听他胡咧咧(引者注:胡说)!(2022022501-02,汪忠学媳妇)
对暖气片的改造有两种,一种是将分布在两间屋的暖气片安在一间屋,集中供热,另一种则是在原有两片暖气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暖气片,增大供暖面积。老党员孟师传平时喜欢研究“俏皮事儿”,他说把两个暖气片合并到一起很好办,虽说是享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但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在改造了施工队原有的安置布局后,孟师传完全放弃了烧散煤取暖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关注俄乌战争及其对天然气能源安全的影响(2022011304-01,孟师传)。像孟师传一样声称用天然气取暖完全替代散煤取暖的家庭有8户,其中仅1户选择了热风机(这一户的户主是盘炕老手艺人,家庭主要取暖方式是烧炕),其他7户都选择了天然气壁挂炉,并均对暖气片进行了改造(其中,5户选择挪动方案,2户选择新增方案)。在完全实现清洁取暖的家庭中,59岁的汪沪玉可谓是礼村供暖技术的“爆改达人”,他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经过改造组装后仍能长期使用的供暖装置。他年轻时曾在村里帮忙盖房子,出村跟着包工队做土建,又有安装空调的经验,掌握了基本的水电工、泥瓦工技能,在技术改造上有自己的心得。2017年,村里第一批“电代煤”推广的电热锅炉技术很不成熟,装置加热时沸腾的水会从进水口向外涌出,单位面积供暖成本更是高得离谱。汪沪玉家当时没有立柜式空调,他将中央空调的出风口连接到电热锅炉的发热电机上,形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改造作品。他自豪地介绍说:
当时这个(引者注:电热锅炉)送下来的时候,电机连着一个暖气片,这个风机是我后来自己安上的,整个礼村也就我家的是这样的。我这个直接把它原来带的暖气片给拆了,我早前在外面干空调的,带了个机子(引者注:空调出风口)回来直接给安到上头了。我重新组装之后吧,接着就给它单独安个电表,我算了,1个小时五度八的电,我是(按)点了10个小时58度电算的。1度电6毛多,1个小时就得4块钱吧!着不起你也得着啊,那个时候我没买大空调,浪费电。(2022012002-02,汪沪玉)
他的第二件“作品”就是把电热锅炉上换下来的暖气片连接到家里的小煤炉上,虽然在天然气被引入后煤炉已经完全被取代,但挂在墙上的暖气片仍作为室内晾晒衣袜的重要工具。他自主设计砖瓦热炕床,给天然气壁挂炉打造后院专属空间,将“土暖气”的暖气片增添到天然气壁挂炉的取暖系统里……汪沪玉的取暖实践充分证明了用户是富有创造力的,通过适应试验对技术柔性较好的装置进行主动改造,村民生产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知识和产品,完成外来技术向家庭内部进行驯化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