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 四川教招《教基》刷题(文末打卡送资料)

文摘   2024-08-20 21:00   四川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每日一句



1、(判断)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析

【金标尺答案】×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将对教育目的的考查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题干中的表述属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故本题说法错误。




2、(判断)教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属于隐性课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析

【金标尺答案】√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呈现形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题干中,教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属于隐性课程。

故本题说法正确。




3、(单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个体的语言敏感期是 0-6 岁,秩序敏感期是2-4岁,细微事物敏感期是1.5-4岁。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稳定性和可变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析

【金标尺答案】B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包括:(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其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题干中,所提到的敏感期即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其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已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身心发展的速度、特征上,每个个体也各有不相同,具有可变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4、(单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庐山的云雾》的意境。”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

A.结果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析

【金标尺答案】D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课程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取向包含: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题干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描述,关注的正是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属于表现性目标。D项符合题意。

A项: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行为性目标取向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为学生设计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生成性目标取向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5、(多选)语文教师在讲授王安石的《元日》时,下列做法属于审美教育的是(  )。

A.介绍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B.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韵律

C.讲授“瞳瞳”的意思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D.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元日图 E.体验元日放炮竹、换新符、饮屠苏酒等传统习俗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析

【金标尺答案】ABCDE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措施。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直观的形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起到一个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等起到的主要是内化作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审美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材来完成的,小学语文教材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小学生置身于课文美的环境中,在渗透着美的教学过程中,净化心灵树立自己的审美观念。教师可以利用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措施,来加强学生的美育。美育渗透措施有:(一)观察引导,欣赏古诗美;其中,欣赏美包括,根据诗中描述的画面,教师可以找几幅与诗的内容相匹配的图画,引导学生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像。(二)情境创设,体验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如向学生展示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了解艺术家的风格特点、创作意图,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活动让学生体验诗句中意境;(三)语句推敲,领会文字美;(四)朗读多样,感受情感美。(五)拓展内容,联想感悟美,根据诗句当中的词句,引导学生联想诗句中画面美或者引导学生绘出诗句当中的美好画面。因此,审美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教材之中。A、B、C、D、E五项均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ABCDE。







打卡挑战

8月12日-8月31日期间,在《每日一练》文章评论区留言“打卡”累计满7天即可免费领取2021-2023年四川《教育公基》真题包+随机邮寄的纸质真题卷。

注:完成挑战后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打卡】,联系客服登记领取~



四川教师公招·期基地封闭班

🔥理论+题海+模考,科学进阶方案
📚
21天21晚提供住宿,备考超省心
🏆
8月7日成都开班,👇扫码预约


四川教师公招·暑期刷题

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啦🚀
速速加入教招21天暑期刷题营🏆
800+定制习题,连续21天直播!🎻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上分!!📈

(广告)


四川教师公招·基地封闭班

🍭四阶段教学,严选师资
🍨吃住学一体,备考高效

🎨预存100元,锁定优惠

(广告)





四川教师人才网

视频号@四川金标尺教师

备考交流群:473382864




——更多详情,点击下方图标进行了解——

↓↓↓

课程咨询

图书商城

分校地址

来源:金标尺教师团队

排版:金标尺教师-团团





四川教师人才网
专注于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提供教师公招、特岗教师、地方教师招考、教师资格证、教师在职培训等考试资讯、资料及相关培训,咨询电话:028-860383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