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抽空,我和老赵一起带着言言,第一次参观了很多小朋友们心中无比向往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来了才发现,清华附小的孩子可以免预约流程,所以这次参观我们没费什么周折。
这次带言言来清华主要是受邀参加北京脑科学研究所关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方面研究的一个项目,比如专注力、记忆力等等。
期间又是做题又是测试:
忙活好几个小时,结束时言言收获了一个小证书。
(四舍五入也算是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研究了😂)
北京脑科学研究所正规团队做科研,纯公益,还能参观清华,和学霸们聊天,言言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一天。
我正在和团队沟通,看看能不能帮姐妹们也申请一些免费的名额,等到事情落定我和大家说。😊
话说回来,今天的主题不是儿童行为研究,而是参观清华过程中老赵和言言的对话,引发了我的一些关于儿童压力和心理健康的感想。
01
得知要参观清华大学,言言很兴奋,还特意穿上了自己的校服。
做完测试,走在学霸浓度极高的校园中,言言忍不住东张西望,并且强烈要求去清华大学的食堂吃上一顿。
我问言言:“你对清华的印象怎么样?” “这里好大啊。”言言补充说,“这里不仅都是学霸,而且哥哥姐姐们颜值也很高。”
好家伙,小朋友的关注点就是出人意料😂
老赵突然接了一句:
“言言,清华大学这么好,我们以后就考清华好不好?”
还没等言言回答,我心里咯噔一下,童年的回忆突然浮现,小时候被亲戚、朋友支配的压力再次来袭。
我连忙说:
“言言,你想考什么大学都行,只要你喜欢。”
我知道老赵初衷是好的,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考北大还是考清华?多少小朋友打小就被这么问…
想当初家里人总说这样的话,于是叛逆如我,拿着明明可以考北京的分数,死活去了湖南一所重本。
虽然造化弄人,最后还是来到北京生活,不过当时的我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劲儿:你们都说去北京,我偏不要考北京的大学。
因为家长的梦想可能只是瞎想,但潜移默化真的会变成孩子的压力。
02
这当然不是我多想。
如今的孩子,真挺“脆皮”,特别是心理状态。
2023年10月,《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正式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其中,高中生为40%,初中生30%,小学生10%。
原本我们以为最应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小学生,也和抑郁搭上了边。
初高中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有关。
一方面,学业压力实在太大了
前几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张图,说是小学生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每天连轴转学习,甚至只能借洗澡的机会睡一会儿。
先不说事情真伪,我相信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真实案例,我的身边每天睡眠不超过8小时的小学生就有好几例。
时间是公平的,在学校、家长的双重挤压下,牺牲的只能是孩子的睡眠。
另一方面,当压力不由分说来袭,孩子没有发泄的出口
都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心理弹性极差,其实这并非孩子们的错,而是社会环境改变的必然。
我们的童年,压力少不说,就算被老师批评,父母训斥,出门找小伙伴玩一圈,烦恼转头就忘。
在湘西长大的我,外婆家的院子和家门前的山山水水,就是最好的精神良药,没有烦心事什么是自然治不好的。
如今的孩子,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从学校到家庭,再到各种学习班,仿佛一直在圈中打转,枯燥乏味。
所有情绪没有流动的渠道,更有甚者只能依赖于电子游戏做发泄。
左手是情绪崩盘,右手是电子产品成瘾,这届老母亲和娃,怎样都不好过。
03
前几天听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说的是身为家长,我们既不能做“管道式父母”,将所有压统统不加筛选倒给孩子;也不能做“高压锅式父母”,把压力压缩膨胀后再加码给孩子。
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做一个“阀门”,有松有紧,具备调节功能。
当外界压力大时,我们作为“阀门”要发挥功能,筛选过后再传达给孩子。
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尝试平衡,在严格要求和适当放手之间反复“横跳”,甚至自省的时间要多过教育。
A.时常复盘
姐妹们都知道,我一直把言言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视并尊重他的意见,所以我阶段性的就会和言言聊:
“学校的压力大么?”
“妈妈会让你感受到压力么?”
“你喜欢学习么?”
言言每次都给出积极正面的回答:
“我觉得ok,我很喜欢学习。”
说实话,即使他给出否定的答案我也有所准备,我可以并且愿意做他压力的调节阀,去帮助他调节压力,释放心情。
母子关系,高于一切。
B.接纳,把孩子当孩子
我有一个娃上初三的朋友,非常有智慧。
她和我说,刚上初一时,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厌学。经常上午还在学校上课,下午便让老师联系她,说身体不舒服要请假。
凭借母亲的直觉,朋友认为孩子并不是主动撒谎,而是压力太大导致躯体化反应,也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生理失调。
于是二话不说,妈妈决定让孩子回家休整。
孩子请假,落课的压力,都由她和父亲承担。
我还记得朋友说:
“他只是个孩子,我允许他有孩子的情绪和偶尔的迷失。”
没有一丝抱怨,只有无条件的关心和等待,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包容后,大约一个月后开始恢复了规律的上课。
其实谁也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也许朝着积极的方向走,也许一不小心满盘皆输,这场赌局的背后是母亲对于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有时候,我觉得陪娃很难,需要很多耐心和技巧,并不能完全随性;
有时候,我又觉得带娃很简单,底层逻辑无非是尊重他,引导他,特别是6岁之后,一定要把孩子真正当做独立的个体去理解。
没有谁能真正主宰他人的人生,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和娃,都会更轻松。
以上,共勉!
一个彩蛋:
姐妹们,今天我们来揭晓【小小优趣】和【OD】家纺的中奖名单,大家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名字呀!
小小优趣中奖名单👇
OD留言中奖名单👇
没中奖的姐妹别气馁,我会继续给大家挑选好团品,好资源,下次也许就会有你的名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