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文章被删的可能,有些话我一定要说出来..

乐活   2024-10-31 12:30   北京  


姐妹们,我最近看了十三邀林小英教授这期访谈,振聋发聩、后劲实在太大了。


这期节目不得不说“尺度挺大”,好几个话题都直接击中教育的核心痛点,并且把很多教育者和家长憋了很久但不敢讲的话在公众媒体上大大方方讲出来了。



这篇文章我不打算分析更多的访谈内容,因为这个节目在腾讯视频上都可以收看,姐妹们可以找个时间从头到尾的看看,今天我想说的是我自己看完后的思考。


01

闪回


我很少伤春悲秋,也很少愿意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


这期访谈的林小英教授带着观众去到了她的老家长沙县看看当年她学习过的地方,这些似曾相识的湖南口音,和孩子们青春却又迷茫的状态,强行把我拉回我的初高中时代,看视频的时候几度落泪。


我不喜欢,甚至是讨厌当时那个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好像我们每个人只是一串学号,不配受到尊重更不能拥有自己的天性。


我当时的学校,被高高的围墙和坚固的铁门“保护”了起来,如果家长偶尔来探望,那仍留有一丝热气的饭盒,也只能从铁门的缝隙之间穿过。


我的饭盒拥有自由,而我没有。


我记得高中的最后一年,班主任对我们所有人说:


“这是你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你们必须全力以赴。”言外之意所有人都懂,如果高考失败,那这辈子基本上就完了。


所以作为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所有人,和视频里的学生一样,去食堂吃饭都是在背英语单词,生怕浪费每一分钟。



高考完的那一天,我以为班主任会召集全班同学集合,大家可以在一起说说祝福的话或者是好好道个别。


然而,当我回到教室后,班里面课桌都打乱了顺序,里面的书和资料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学校给了一句话:毕业了,回家去等成绩吧。


那一刻我被深深被扎了一下,原来学校和老师对我们是没有感情的,我们只是学校升学率里的一个数字而已。


所以当我看到林小英教授这段话时,真的有点绷不住。



学生们是鲜活的人,不是工业时代流水线上一个盖上编号的标准产品,他们是独一无二、富有创造力和情感的完整的人,他们需要被尊重和善待。


我以为现在的孩子的情况会改善很多,但没料到的是,距离我高考已经二十年了,现在的这些孩子还要重复走一遍当年我走过的路。



02



教育的问题,不是某一环的问题,是每个环节都有问题。


大家都说是教培行业在制造焦虑,但扪心自问,double减的这两年多,焦虑是否被减少?


作为家长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焦虑都是大环境的原因,不是把“补课”搞没了问题就能药到病除。


采访中,林小英对着学校书记发问:你是书记,你为什么不能把学校按照你认为正确的方式改呢?


现场一度沉默,林小英直接说出了问题的核心:因为保险起见。



管理者需要快速得到人才,最直接快速的方式就是从一大堆孩子里筛选出成绩好的学生。


如果校领导把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改成了素质教育,造成学校的考试成绩一泻千里,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再回到家长层面,如果身边所有的孩子都在卷成绩,只有自己家在搞素质教育,心里慌不慌?能坚持初心多久?


在视频里,还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讲述,大致是说:我们的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的内卷。


我们的教育就像企业一样“赢者通吃”,成绩好的孩子获得老师的关注和来自学校及社会的资源,所以大家都想要超过别人,把别人甩在身后。



“赢者通吃”虽然在一定阶段上鼓励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可怕的:


整个社会包括学校都形成了单一评价体系,赚钱多的成年人才是成功的人、考试分高的孩子才是好学生。


而正直坚毅、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善良乐观这些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优秀品质,都被排除在了这个评价体系之外。


所以,这个社会好像每个人都过得不开心:


因为如果拿钱来衡量成功,总有比自己有钱更有钱的人;

如果拿成绩来衡量好孩子,总有比孩子成绩更好,甚至还有小小年纪就拿过全国比赛名次的孩子.....



03



科技发展速度超过以往我们所有的认知,现在的AI技术可以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它可以自动生成图片、视频,甚至还可以做分析预测。


但一方面,孩子学习的还是死记硬背那些过时的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赶上这个时代?


作为十八线小城市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更好人生的我,从来都不否定应试教育的价值,它给予了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机会,它也可以磨砺一个人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


但说句心里话,以前我们这代人说直白点学习是为了改变生活,是为了追求马斯洛需求里最底层的衣食住行。


现在时代变了,孩子们早已不缺吃缺穿,他们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被看见、被肯定,以及追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生态早都变了,但我们的教育,二十多年来并没有改变。



以前我们经常听的一句广告语:科技改变生活,开始大家都深信不疑,但日子久了,不少人才惊觉:


科技不仅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还正在夺走我们孩子手中的饭碗。


现在家长的感受出奇一致,那就是:割裂感。


一方面,管理层在不停的加大力度刺激生育,未来还有可能上各种补贴;

但另一方面是新增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和已有岗位不断被AI蚕食。


我朋友的妹妹,前一段时间刚从英国回来找工作,结果找的好几家企业的首轮面试都是和AI机器人对话,连真人都见不着。


我们既知道现在这样花大量时间背知识点刷题不是正确的方向,但谁都不敢走一条“孤孤单单的独木桥”,只能在洪流的裹挟中,偶尔地吐几个泡泡,然后泡泡消失不见。


我在澳洲陪言言插班的一月里,我发现大家嘴里的“土澳”,也有它的与众不同。


整个悉尼没有新能源车、逛街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品牌可供选择,连游乐园都是上个世纪的陈旧风格,普通居民周末的生活就是简简单单去海边晒太阳冲浪,他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科技”,但是过的简单又平静。


所以科技和教育、人类社会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有人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看完这集访谈之后,我和很多观众一样在思考,我们教育问题到底有没有解药?


首先我不赞成一遇到问题就逃避,把孩子送出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用逃避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一定会产生更多新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相对不足。


从全球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大家长能拿到世界货币定价权,那么我们在对外贸易上就不再依赖生产廉价的商品,然后被发达国家赚走剪刀差;

 

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人口减少趋势明显,人口红利期过去之后,很多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我们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间会解决。但千万要记住的是,在大环境内卷的情况下,家庭不要再过度挤压孩子的空间。


我做不到影响这个社会,但我能做到的是不为难、不苛责自己的孩子。


他未来要走的路,肯定超过我的认知,我不去规划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决定。


言仔好忙
分享言言日常学习,与喜爱言言的麻麻爸爸们一起交流育儿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