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的蔬菜是我现场拍的,这是我孙子的太太种的蔬菜,有苦菊、芫荽、白菜秧、南瓜,刚从菜园里采摘的,鲜嫩,现摘现洗,中午就吃。苦菊用细盐香醋浸腌后,再放麻油凉拌。芫荽开水焯后,冷水浸淋,勒干,再切臭干丝或千张、花生米,米醋,麻油凉拌。两道凉拌菜色香味俱全,都是家乡常吃的名菜。白菜秧旺火炒或下肉汤,都绵柔可口,极富营养。
万物土中生。如今农村六十、七十、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腿脚还能动,大多还在种田,种菜园,砍柴,烧柴炉,烧土灶。他们有着深厚的乡土情节,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有求人不如求土的信念,力争自己养活自己,减轻儿孙经济负担,不轻易向儿孙伸手,宁愿自己累一点,苦一点,也不给自己的儿孙添麻烦。她们勤劳俭朴,精打细算,爱惜粮食,从不铺张浪费。多么坚强可敬的几代啊!
孙子的太太经常说:“她57年虚16岁就挑佛岭水库,和村里的人家一同把锅拎到田埂上挖洞煮饭,利用烧锅煮饭来烧薰土壤做肥料,以此来增加土地肥力,多打粮食。那时国家穷,58年大办钢铁,大办粮食,全民投资,她把银耳环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58年大跃进,遇秋旱,几十盘水车组成车水长龙,车巢湖水抗旱,她也加入车水的行列。她还和村里人挑石头修巢庐公路,打夯,用锤子砸石头填路基。59年挑进沟水库,人山人海。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水利工地上跃呼连天,挑土方的人来回都小跑着,人人鼓足干劲,个个力争上游,生怕落在别人后面。那时代的人都是从解放前走过来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是打过仗扛过枪,从战场走向劳动工地的老革命。领导和百姓同甘共苦,善良忠厚,真干实干,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后来农业学大寨,建电灌站,改岗造田,平整土地,小田改大田。七十年代挑裕溪河,挑柘皋河。”她说她什么活都做过,还得了不少奖状。她们那辈人与土地打了一生的交道,在家乡的土地上不知洒了多少汗水。
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岁的几代老人确实如太太所说的那样,现在她们老了,还是割舍不了土地,手不离锄头、大锹、铲子,田头与菜园是她们消磨时间最好的去处。种种菜,除除草,看着青穙穙鲜活的蔬菜,看着爬满山芋垅的山芋藤,看着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有一种丰收喜悦感。这几代人只要一劳动,就忘记了世俗的杂念与烦恼,思想单纯,精神愉快。所以劳动就成了他们一味长生不老的健身药。她们种的蔬菜自己吃不完,还不定时给生活在城里的儿孙们上门送菜。上辈为下辈付出忠心实意,明知一代上一代当就是痴心不改,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美德一代传一代。
是老太太种的豇豆,粒粒饱满圆润。品种有麻雀蛋,有黑珍珠,有张飞鸟脸,有红玛瑙……土品种花生,豇豆花生米煮粥,豆米花生米稀烂喷香,可谓地道的八宝粥。炕土山芋,满屋山芋香。土山芋的味道就像菱角米一样,面洋洋的,香喷喷的,比市场上买的红心山芋好吃多了,爽口多了。这菜园里野生的马齿苋晒干了,保存得好,能吃到第二年开春。腊肉烧干马齿苋,那腊肉马齿苋的浓浓的香味扑鼻,吃在嘴里绵柔清爽,越咀嚼越香。自家大粪浇的大白菜炒得稀烂,没有牙齿的老人也满口吃,真是十月的白菜赛羊肉。地道的农民,地道的农家土特产品,地道的浓浓农的耕生活品味。人勤地不懒,土地,阳光,从不亏待辛勤耕耘的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这几代老农民,太伟大了。
初冬的农村,柿树叶落光了,房前屋后一棵棵柿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柿子,衬托着青砖灰瓦的平房,色彩对比强烈,空间开阔,一视无碍,特别显眼。如今,苹果、香蕉、橘子、柚子等水果占据了水果消费的统治地位,地道的乡村柿子被边缘化了。这些红彤彤的柿子鲜有人问津,只能寂寞地挂在树上,任鸟啄,随风吹落。记得半个世纪前,肥西三河人撑着小船,背着麻口袋到散兵来收购没成熟的青柿子做柿饼,柿子成了紧俏产品,没等到柿子成熟,柿树上的青柿子就摘光卖了。如今,大老远就能看到柿树上的红柿子,像挂着的一个个小红灯笼,点缀着静寂的乡村,为乡村增添了一些活力。
我记得小时候柿子红了,就将柿子埋在米糠里焐,焐熟了的柿子软软的,将柿皮撕裂一个口子,然后撮着嘴吮吸,蕴凉的甜蜜蜜的浆糊状的柿汁吸入口中,滋润喉咙,甜到心里。秋冬干燥,吃成熟的软柿子生津润肺降火,好处多多。我一直都喜欢吃成熟的红柿子。“吃柿子挑软的捏。”这是流传我们散兵地区的口头禅。成熟焐软的柿子脱去涩味,清凉爽口,好吃。这句口头禅被引申为一些欺怂怕恶的人怕狠人喜欢欺负怂人弱者的恶性和奴性的两面人性。
这一碟南瓜籽,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吃过。剖开自家种的老南瓜,扒出南瓜瓤,剔出南瓜籽,洗净晒干储存起来。几个南瓜吃后,南瓜籽也聚集了一瓦盆。天阴下雨,孩子们嘴馋了,就炒南瓜籽吃。焦酥酥的南瓜籽连壳一起吃,嚼碎,满嘴香,解馋。孩子常吃南瓜籽还能驱蛔虫。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忙碌的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岁的老农民,是土地的守望人,是乡村的留守人。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