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离不开会长、村长之类,他们手中掌握了较大的资源,他们有号召力……但要与时俱进,用老办法去“收人头费”遭多数人感冒,让有财力的少数人去主办也不很现实,修谱本身缺乏磁性,知道按传统是“一抄 一加”了之,无非是“人多势众、财大的,争个族中谱头(记载排第一)”。
家谱的前部序言照抄,多数族人没兴趣、不关心,认为“没用、与我无关……”;只会关心自己的近几代世系是否录入进去。若去伪存真,更难,缺“标准”,关乎虚荣心,更可能触动“长子”类的利益与名声(不少同族的就是涉及当时的利益、名声等等,近在村旁,同姓不共谱)……难汇合集中成共识。
多数青年人,对古地名、古官职、古朝代年号年份等等的不熟悉,难接受,更不用谈古谱中记载的不符合现实的“婚、丧等礼制、家族地界、财产”等等,如果做不到古为今用,在守正中没有创新,没有动力吸引他们,就算我们完成修谱,他们接过双手一扔,绝大多数不会翻看,有文化的年青人都在外发展,有些人在填表格上的籍贯时候,搞不懂,还打电话问:“爸爸,我们家籍贯填什么?”这都可说明实际。
修谱时候后加的内容,如果要高效完成,只能发动熟练用计算机的青年人参与,这个有必要且最好,他们“分分钟”可收集整理小家庭的资料,各家按支脉、辈份汇合也快,没有必要参修人员按古代方法用毛笔先去搜寻记录新内容,费时费力费资金,他们参与了,才有意义与传承,他们了解了对家族做出贡献的人详细记载,会用他们观念去,客观去分析寻找出家族某个时代兴与衰的因素,得出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启示,到了这里,他们才会有“动力”……
对于以上说法,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文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