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来编初中数学教材,我会怎么编?

教育   2024-09-28 06:57   河南  
对于教材的诟病其实一直都有,最近这种声音特别多,什么“反自学”啊,什么不科学、不系统啊......诸如此类的评价此起彼伏。
很多抱着这种声音的朋友,自己并没有真正使用过现行教材去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其实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中学教材的问题是有,但其实不在“螺旋”上升上,也不在什么“反自学”上,这些都属于是技术性的结构问题,甚至不算是问题。
有些孩子可能适合那种教材形式,有些孩子可能喜欢那种教材形式,作为大人,你的所有判断并不一定是客观的。
中学数学教材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一套教材要适合所有学生。

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客观讲教育水平是不均衡的,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实际差距很大。
只要孩子上过小学,家长们应该就有所认知,同一个班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简直天差地别。
这个差距其实在地域之间也有所体现,发达省份与中西部省份之间有如鸿沟。

可是初中教育毕竟义务教育,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普适性福利。
义务教育的教材编订就必须去适应绝大多数的学生,尽量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学得进去,跟得上,说白了就得就低不就高——内容不能太深,不能太多,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当下所具备的能力。
这就使得初中的数学教材难度其实不高,但这又与中考这个选拔性考试的目标矛盾了,中考就是要筛选,要淘汰啊。
你把教材内容弄得那么低,怎么去选拔、淘汰呢?

这时候就是两个后果,一是教材和考试两张皮,考试考的内容和教材学的内容严重脱离,难度严重不符;
二是命题迁就教材和学生水平,把卷子搞得特别简单,结果成绩分布变成了图钉式的,完全市区了筛选效果。
不管是哪个后果,都会令一部分群体不满意,最后把怨气投射到教材上。

教材和考试本来应该是相符的,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中考,对应的就应该是具有一定筛选意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思路,即把高中数学的部分知识下放到初中,大学数学的部分知识下放到高中,用知识的深度与难度来实现自然的学生分层,而不是通过对题目的不断深挖,对解题技巧的不断考察来筛选学生。
以我这个数学专业不肖学生的经验来看,其实这个思路是有可行性的。

现在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本身是存在着脱节的,比如前者几何含量很高,后者代数则是重点。
其实是可以融合的,比如保留主要的平几内容——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全等、相似、四边形和圆,但是降低考察难度和考察比例,去掉动点这类问题;
可以把三角的内容再多补充一点,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完整,加进一些基本的恒等变形的内容,加进解三角形的内容,使得平几更加完整;
因为三角函数的定义比较完整,那么正经的解析几何内容也可以加进来,起码直线的内容可以下放,让学生接触一下;
这样函数也就能回到自己本身的样子,而不是不伦不类,可以把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对称性)补充进来,因为本身初中学的三个函数——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反比例本身的重要性质也就是单调与对称,结合函数图像平移,这样就使得函数具备了一定深入考察的空间;
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也可以添加上,可以与方程、函数结合,增进学生对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者关系的认知。

套用大V们特别喜欢的主线式的教材模式,我们可以大致列一下(以老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为素材)
数与式
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实数
平方根
立方根
实数

整式的加减
整式
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整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
因式分解

分式
分式
分式的运算
分式方程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乘除
二次根式的加减


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

从算式到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

韦达定理与十字相乘法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函数

函数

函数

一次函数

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函数的图像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性

函数图像的变换

抽象函数与分段函数


解析几何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直线的方程

倾斜角与斜率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的方程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初步

直线、射线、线段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

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三角形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

轴对称

画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最短路径问题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圆的有关性质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正多边形和圆

弧长和扇形面积


相似

图形的相似

相似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推广

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定义

诱导公式

和差公式

解斜三角形


概率统计部分不是核心内容,就不需要多赘述。

初中增加了这些内容之后:

函数的重要性和占比会更高,题目也会回到应用的形态,会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出现,从而改变现在的中考压轴题模式,也更容易和高中对接;

解析几何的初级内容与平面几何相互对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事实上现在初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解析几何的题目和知识了,只不过没有说明罢了;

内容更加全面,可供考察的点更多,更便于出题;

下放了部分内容之后,会更好和高中数学衔接,也会给高中数学留出一部分空间,承接大学数学内容的下放。


当然也不尽然都是好处,缺点就是容量过大,抽象度上升,普通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有认知水平上的障碍,但这本身也是设计目标之一——通过知识和思维的难度区分来代替题目的难度区分


那么自然会有朋友问,高中知识下放初中,高中数学又添什么内容呢?

这本来不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话题,我其实可以再水一篇文章,不过想想就一并说了吧。

其实添加什么内容,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首先是补上极限、导数的严格定义、微积分的初步内容,比如积分其实可以涉及的,中值定理,级数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考虑。

其次是向量与矩阵的初步内容,这其中也有部分内容是不算很难,也有现实基础的。

再次是极坐标和参数方程这些删除的内容其实可以再加上,再补充点空间解析几何的部分内容。


这样的话,学生学习的内容量和深度就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甚至可以说,直接在学习时就能够把学生进行分层,都不用考虑习题的难度,就知识的难度就足够了,高考命题也就摆脱了过于强调技巧的窘境。

但是吧,这样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安排,因为难度太大了,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无法接受,不仅仅对于学生如此,对于老师要求也提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这种设想估计是无法落实的,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动的手术力度也太大了。

其实我给出的初中数学的增添内容,其实是给有余力的孩子提前学习高中数学时的一个方案,按照我列出的内容补充学习,可以起到一定的反哺初中数学的作用。

加小助理不失联

小升初计算怎么刷?——《小升初数学计算严选600题》使用指南

安然的小酒馆课程介绍

安然的数学小酒馆
学习方法,学习规划,家庭教育理念探讨,家庭教育经验记录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