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PCV论坛主席专访丨陈有信教授:光影艺术的薪火相传,探索PCV的无限可能

健康   健康   2024-11-02 20:11   北京  
点上方蓝字国际眼科时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编者按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影响视力的严重眼底病,其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PCV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在2024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第十二届PCV论坛暨黄斑病年会上,众多眼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PCV等黄斑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进行专访。陈有信教授深入解读了此次论坛主题,分享了此次论坛的创新之处,特别是首次推出的“光影传承”PCV电影节,为参会者提供了更直观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介绍一下本次PCV大会的主题及其意义?





陈有信教授:转瞬之间,PCV论坛暨黄斑病年会已经迎来了第十二届。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从生肖纪年的角度来看,十二年正是一个轮回。本届大会以“重回80年代”为主题,对于在80年代步入大学殿堂的一代人而言,这一主题承载着尤为厚重而深刻的记忆。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兴起,正是一个自由、热情、奔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们原本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回望那个年代,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如爆炸头、喇叭裤,以及提着录音机招摇过市的情景。尽管当时社会物资相对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释放。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文学创作,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突破。例如,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舒婷、北岛等人的作品,也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因此,对于亲历者来说,80年代无疑是一个充满热情、孕育创新的时代。我们将今年的主题聚焦于“重回80年代”,旨在唤起那份珍贵而难忘的时代记忆。当然,这仅仅是会议氛围的营造,学术内容的呈现依然秉承着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分享一下本次PCV论坛的创新之处和独特亮点?





陈有信教授:本次PCV论坛一如既往地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眼科专家、学者,他们济济一堂,共同展示了PCV及黄斑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在诊疗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今年PCV论坛的会场有所增加,从原来的一个会场增设至两个会场,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学术交流的重视与热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PCV论坛新增设了一个电影节环节。此电影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放映,它专注于展示手术与影像诊疗的录像。作为一次开创性的尝试,旨在借助这一独特的形式,将宝贵的经验、存在的疑惑乃至深刻的教训直观呈现给眼科同仁,以期共同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次PCV论坛的另一个亮点是,特别开设了视网膜外科与视网膜内科两个分会场。内科侧重于非侵入性或微创的诊疗方法,如影像学检查、激光治疗等,其中激光治疗是眼底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外科则侧重于手术技术,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等黄斑疾病的手术治疗,以及视网膜移植、基因治疗、视网膜下注射等前沿技术。因此,今年的会议不仅涵盖了广泛的学术内容,还更加注重了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国际眼科时讯》:请您谈谈目前PCV影像学领域有哪些影响重大的变革?





陈有信教授: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PCV的诊断水平亦随之显著提升。PCV的传统诊断主要依赖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等技术,但如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PCV诊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国产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技术在分辨率、照射角度、扫描广度、成像深度以及图像的清晰度、成像速度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对于PCV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团队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通过横截面扫描以及OCTA影像的精准捕捉与分析,能够对PCV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外,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结合,能够辅助眼科医师进行无创诊断、疗效预测以及病情监测等工作,为PCV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总体来说,影像技术正朝着更高清晰度、更快成像速度以及更深扫描深度的方向发展。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PCV的诊疗研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无疑是PCV诊疗领域的一大福音。




《国际眼科时讯》:在PCV领域,您认为未来有哪些研究方向或课题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探索?





陈有信教授:PCV研究之所以进行了12年仍未停止,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疾病。PCV患者展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患者中既有脉络膜增厚者,也不乏未增厚者;发病年龄跨度大,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均有涉及。这些差异是否预示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依然是深化对PCV的病理学研究。这一研究的核心在于获取高质量、典型的病例标本,尽管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但它是揭示PCV本质、理解其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一重要研究方向是动物模型研究。基于现有的临床观察和知识积累,我们可以提出假说,据此构建动物模型,并在动物模型上开展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PCV的基础研究仍显薄弱,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努力来推动其发展。同时,在临床研究领域,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PCV大出血的预测和预防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我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以期在这一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疾病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国际眼科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眼科时讯最新学术进展,为眼科临床、科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及时介绍眼科领域在科研及临床领域中的国际最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