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血管机制:持续高血糖环境可使血-视网膜屏障在早期即受到损害,通透性增加,微血管渗漏,晚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最终视网膜微血管细胞结构完全丧失并出现毛细血管的无细胞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可能与DR严重程度相关。
神经机制:视网膜神经病变是DR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视网膜神经感觉功能的缺陷发生在微血管病变之前。糖尿病可导致几乎所有类型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图1. DR的发病机制
二、若无远虑,必有近忧:DR患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表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证据
图2. 荟萃分析显示DR显著增加DM相关并发症风险
三、防患于未然: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01
糖尿病患者DR早期筛查策略
A.青春期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青春期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的T1DM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一次DR筛查(图3),T1DM患者开始筛查DR后建议至少每年复查一次[11];
图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转诊流程图
B.无DR者以后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有DR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图4);中度NPDR每3~6个月筛查一次,重度NPDR及PDR应每3个月筛查一次;中度及重度NPDR应由眼科医师进行进一步分级诊治[11];
图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随访流程图
C.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在诊断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眼科检查,且首次全面眼部检查在眼科进行(图5)[11];
图5. 糖尿病患者首次全面的眼部检查
D.目前,DR常见DE评估工具主要有眼底镜&裂隙灯显微镜、免散瞳眼底照相、散瞳眼底照相、ETDRS分级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和超声等,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生物标记物也在DR筛查和分级诊断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进而根据筛查后根据结果可建议患者转诊(表2)[11]。
表2. 转诊指征及推荐时间节点
02
糖尿病患者DR早期预防策略
图6. 大庆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
D.降压治疗:降压治疗也可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较年轻和病程短的患者,建议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11];
E.降脂治疗:RCT研究显示,调脂治疗可减缓DR进展、减少激光治疗需求[17,18],因此对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轻度NPDR患者,建议降脂治疗[20,21]。
F.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17]。
四、补牢于亡羊:D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01
DR患者的分级与诊断
表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2019年版)
表4.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2019年版)
02
DR患者的治疗策略
结语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DR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部分患者早期并无症状故而难以察觉,这类患者更易进展为DR。对于已诊断DR的患者,研究发现,进行相应治疗可有效保留部分视力。基于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在疾病早期就展开定期的筛查,并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疗和科学管理,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DR筛查和分级诊疗模式,尽早诊断并治疗,帮助患者实现糖尿病眼病的“早筛、早防、早诊、早治”,有效地降低患者失明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会场花絮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