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加强肺功能检查应用,提高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程管理能力

健康   2024-11-20 16:21   北京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陈亚红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本文刊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网络预发表

DOI: 10.3760/cma.j.cn114798-20240618-00554

本文编辑:白雪佳  刘岚

摘要  

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管理的普及,肺功能检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旨在向基层医务人员普及肺功能的基本操作和质量控制,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对常规肺功能检查使用方法的掌握。与《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比较,2024年指南增加了脉冲振荡法检查技术、肺功能质控分级标准、人工智能自动质控分级、肺功能动态监测及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管理中的应用,并更新了肺功能报告解读流程图。

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相对薄弱,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查率为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查率为5.9%,患病知晓率不足1%[1‑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最广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承担着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首诊、筛查、治疗和转诊任务,负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和长期管理。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普遍不足,缺乏肺功能检查评估的硬件条件,基层医务人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能力缺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联动机制未建立,尚不能满足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规范预防和诊治需求。

肺功能检查是了解呼吸功能最直接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它是呼吸系统通气和换气等功能的总称,可运用特定的手段和仪器对受试者的呼吸功能进行检测和评价。临床常用技术包括:肺通气功能检查(肺量计检查)、肺弥散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气道阻力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等,其中以肺通气功能检查最为常用。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诊断病变部位,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患者的监护等方面,肺功能检查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肺功能检查操作过程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干扰,从而会影响其准确性。凡是能影响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和气体流速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影响肺通气功能,而这些因素有可能来源于仪器设备、受试者或操作技术人员。肺功能的操作需要严格质控、规范流程、互相配合。

随着我国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视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的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有必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水平。为切实提升基层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高危人群干预、患者管理等能力,2020年抗疫国债支持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中设立“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评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能力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开展肺功能检查评估的能力,并逐步提升基层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干预、健康管理、疾病监测等能力。

2018年,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组织制定了《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并刊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4。鉴于近几年常规肺功能检查的进展,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组织下,来自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等的专家开展了指南更新修订工作,形成《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简称“2024基层指南”)5,较2018基层指南具有一些新的内容和特点。

一、增加脉冲振荡法检查技术

脉冲振荡技术检查的优势之一在于操作简便,受检者也较易配合,因此特别适合无法配合完成肺量计等传统肺功能检查项目的受检者,且其提供的参数包括呼吸阻力、顺应性及惯性等多维度力学指标,较肺量计的流量和容积变化更为丰富。脉冲振荡法检查技术有助于了解患者气道通畅性和呼吸力学变化,如哮喘、慢阻肺病、气管和支气管肿瘤或异物等;评价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改变和支气管舒张剂作用;检查气道反应性;评价小气道功能等。目前已有便携式脉冲振荡仪器的研发和应用,有助于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应用6‑8

二、增加肺功能质控分级标准和人工智能自动质控分级

肺功能操作质控有较多技术指标,包括开始的定标(环境参数定标、容积定标和气体定标)等,便携式肺功能仪器的操作本质上与大肺功能仪器一样,并不因为是简易的/便携式的就会简化质控要求,因此,肺功能操作的质控是较为复杂和专业的;另外,肺功能的操作需要患者和肺功能技师配合,肺功能检查操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肺功能操作需要在质控指导下检测,严格按照ATS/ERS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要求操作人员掌握基本理论、技术熟练,能正确指导患者按要求配合好测试工作,患者必须端正坐位接受检查,接上咬口,加上鼻夹,密闭不能漏气,用口通过咬口呼吸。每一次肺功能检查完成后均应对检查质量进行评级,并将评级在结果中标注。在标准化报告中使用检查质量评估分级可提高对检查质控的关注,也是肺功能检查规范化的重要工作之一9

采取智能化技术内置定标和质控标准可降低肺功能操作的复杂程度,使得基层医务人员能较快掌肺功能操作的要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便携式肺功能仪,可实时上传数据及进行远程质控,适合于基层肺功能筛查和慢性病诊断及分级诊疗、偏远地区患者肺功能随访等临床应用。智能化技术可协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肺功能报告的主索引,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肺功能数据互通,同时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传的肺功能报告实时给予质控反馈和辅助报告判读提示,并对不合格的质控给出提示和建议,有利于基层肺功能诊治能力的综合提升10

三、更新了肺功能报告解读流程图

2024年基层指南中更新了肺功能报告解读流程图,按照流程图,肺功能报告解读需要遵循的流程包括:检查流量容积曲线,判断质控。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百分比(FEV1/FVC)比值是否降低,是否存在阻塞。评估FVC,如果正常,则为单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果降低,则为单纯限制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在此情况下,建议测定(total lung capacityTLC)。评估TLC评估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DLCO)。临床医生可参考肺功能报告解读流程图,根据危险因素、临床症状,选择恰当的肺功能检查方法,综合做出疾病诊断,给予个体化治疗11

四、增加肺功能动态监测及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管理中的应用

临床上不能仅根据一次肺功能检查诊断或排除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动态监测肺功能可有效助力了解慢性气流阻塞性疾病的动态,监测与随访患者的肺功能可以评估患者病情是否稳定,同时也是指导药物调整的依据。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一般人群中肺量计筛查对慢阻肺病的诊断作用存在争议,而在有症状或危险因素的个体中,慢阻肺的诊断率相对较高,应将肺量计检查视为发现早期病例的方法。在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中开展肺量计检查,具有识别肺发育不良、生命晚期有进展为慢阻肺病和其他慢性疾病风险的个体的潜力。

肺功能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标准,可辅助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决策。在慢阻肺病稳定期管理期间,应至少每年重复进行肺功能测定,以识别FEV1快速下降。如果患者已经接受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则不应中断用药进行肺功能测定。在慢阻肺病患者的肺康复中,肺量计检查可确定患者是否适合纳入基线状态评估,后续可通过运动心肺试验以及多种生理变量值来评估运动耐量。肺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可变性气流受限、哮喘严重程度分级,辅助哮喘慢阻肺重叠诊断12
总之,加强基层全程管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工作,全面推广并强化肺功能检查的实施是重要环节。这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提升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需配备先进的肺功能检测设备,并培训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准确操作这些设备,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定期监测和跟踪,实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管理和控制。20241120日是世界慢阻肺病日,其宣传口号“知道你的肺功能”也强调了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程管理中加强肺功能检查的必要性。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为全科医师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