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其可持续发展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包括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
我国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形势十分严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人数接近1亿[1, 2, 3],诊断率仅为23.6%~30.0%,仅7.9%接受常规药物治疗[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20岁以上者达到4 570万,控制率仅28.7%[5, 6]。研究报道,我国慢性咳嗽患病率为2.0%~28.3%,以30~40岁年龄段最多[7]。基层医生作为人民健康的第一道守护防线,其防治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呼吸疾病整体防诊治水平,必须通过“人的培养”“能力提升(设备、药品)”“慢病管理”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诊、早治、早干预、早管理,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检测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了由全科医学专家、呼吸病学专家、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基层医务工作者等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编写了《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防治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8]。该标准是在前期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现况与能力提升需求,进一步拓展及推进,依据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防治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评估标准,对基层咳喘防治中心进行评价,开展系统的咳喘防治能力提升培训及竞赛活动,搭建项目专属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基层咳喘防治科研网络,逐步提升基层呼吸疾病防诊治综合能力,并希冀可持续发展和推进。
标准将前期项目中仅针对慢阻肺、哮喘的防治能力建设,拓展为以咳嗽、呼吸困难、慢阻肺、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道传染病、烟草依赖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目标人群,通过以基层咳喘防治中心为载体的标准化、同质化、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对广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全方位照护。从诊疗区域及设施设备、呼吸疾病相关检查设备、药品配置、人员配备及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联合体专病专科联动建设、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教育、运行效果评估等9个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防治能力进行评估。本标准将长期可持续发展评估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对相关防治数据每半年进行1次动态监测及评估,对能力数据每年进行1次可持续发展监测及评估,以期长期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防治能力。
实现基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202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标准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防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贯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构建专科医疗联合体有关文件精神,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咳喘规范化防治能力,不断满足日益严峻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需求,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