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A股主流投资风格每隔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一次较为重大的变化。(1)1990-2000年,投资者更关注供需和政策。背后主要原因是,当时上交所和深交所刚成立,股市扩容是第一要务,供需政策对股市整体影响更大。而且1995年之后GDP明显偏弱,整体盈利也不是很强。(2)2002年-2011年,投资方法关注盈利,而且更关注自上而下宏观驱动的盈利。由于国内经济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GDP增速快速回升,大部分行业景气度大幅上行。政策层面股权分置改革,理顺了大小股东的利益关系,让股市定价回归到了关注盈利。(3)2012年-2021年,投资者更关注成长产业的Alpha。由于经济增长中枢下台阶,国内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消费升级和结构转型,产业投资越来越重要。而且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陆续扩容,也让成长股更容易成长起来。综上,能够看到,一旦GDP中枢发生系统性的变化、政策关注的重点出现转移,则股市投资方法、投资风格可能会出现长期的主流投资方法变化。最近两年,GDP中枢(特别是房地产)再次出现较大变化,政策上新国九条的侧重点也有很多变化。由此导致最近2年的投资风格变化可能是长期的。如果出现长期的主流投资方法变化,股市可能会出现时间更长更难熬的低迷期,2001-2005年和2011-2014年Q2是A股之前最长的两段持续低迷期,恰好也是投资方法较大变化的时期,期间新投资方法形成的时间早于熊市结束的时间。
(1)历史上,A股投资风格每隔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一次较为重大的变化。最早期1990-2000年,股市规模较少,专注投资的机构占比较少,大部分投资者刚开始接触股市,投资者对盈利研究较少,而且期间GDP增速在1995年之后有明显的下降,整体盈利也不是很强。投资者更多关注股市供需,特别是股市监管政策。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2011年,由于国内经济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GDP增速快速回升,大部分行业景气度大幅上行,投资者开始更关注盈利。同时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出现,股市进入宏观经济周期主导的时代,投资方法关注盈利,而且更关注自上而下宏观驱动的盈利。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2021年,由于经济增长中枢下台阶,国内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消费升级和结构转型,产业投资越来越重要。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经济中枢再次面临变化,全球通胀和利率环境也出现了中枢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导致2022年以来,产业赛道投资越来越难,鉴于这些变化出现在GDP(特别是房地产)增速再次变化的时候,而之前的两次长期主流投资方法变化,也都是出现在经济中枢出现较大变化的时候,我们认为,有可能这种风格的变化是比较长期的,未来很长时间现金流、股息率、稳定性可能都会是比较重要的。
(2)经济环境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政策、制度和投资者结构变化也是投资方法变化的重要因素。1990-2000年,之所以投资者更关注供需和政策,很重要的背景是,当时上交所和深交所刚成立,股市扩容是第一要务。而扩容期间又要考虑监管配套制度的建设、吸引投资者参与,所以上市公司盈利的重要性不是很强。股市体量还比较小,股票供给或吸引投资者的政策很容易让股市供需快速变化,对市场影响比盈利更大也是正常的。股市扩容后,股市存在大量流动股和非流通股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而且2001年股市估值过度虚高,和业绩不匹配,由此导致,2001-2005年股市进入持续熊市。之后的2005-2007年,政策层面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理顺了大小股东的利益关系,让股市定价回归到了关注盈利。2010年之后,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为了解决部分成长行业直接融资较难的问题,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陆续扩容,带来了成长股融资的增长,这种政策支持对成长股投资方法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2024年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政策重心的变化可能会让二级市场的投资方法更关注分红、内生盈利的质量,也会进一步强化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另一方面,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投资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2006-2007年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股市中机构占比提升,市场风格偏大盘。2008-2015年,公募占比下降,流通股增加导致产业资本影响扩大,随后私募、两融规模快速成长,让市场的风格更偏向小票。2016-2021年公募和外资等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让市场风格偏向大盘,最近1年,ETF规模逆势快速增加,也强化了红利风格。(3)之前两次较长的熊市都是出现在投资方法较大变化的阶段。几乎每一次熊市结束后,市场的领涨赛道均会出现变化,投资风格也会出现变化,但不一定是投资方法的变化。而如果出现长期的主流投资方法变化时,股市可能会出现时间更长更难熬的低迷期。2001-2005年和2011-2014年Q2是A股之前历史上较长的两段持续低迷的时间,恰好也是前文所说的经济中枢、政策制度变化导致的投资方法较大变化的时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投资方法往往在熊市的时候已经开始演绎了。2003-2004年,股市已经开始提前演绎更关注盈利的“五朵金花”行情,而牛市直到2005年下半年才开启。2013年全年,TMT已经进入牛股频出的牛市,但上证指数依然还在震荡,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进入牛市。(4)短期A股策略观点:8月底开始,可能会有反弹,能否反转观察铜价和二手房销售。从2021年Q3上市公司盈利进入下行周期以来,几乎每一个季报披露期,股市都是偏弱的,但随着季报披露完成,反而比较容易出现反弹。2023年一季报和中报后反弹最弱,随后一个月市场只是进入的横盘震荡。2022年一季报和三季报后反弹较强,均出现了季度上涨。2021年三季报、2023年三季报和2024年一季报后,均出现了月度的反弹,而且反弹大多都是从季报披露末期开始。能否反转?观察铜价和二手房销售。(1)每年Q2,经济预期通常都会有季节性下降。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从4月下旬开始走弱,和历年走弱的时间类似,后续观察库存周期的支撑能否让经济下滑稳住。(2)年初铜、PPI、制造业库存、全球PMI、出口等指标已经在改善了,近期有所反复。历史上经济下降到后期,经济指标大多会出现反复,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局部经济指标改善后,股市先见底,但债市和汇率市场依然偏弱的情况。如果后续出口数据和铜价能稳住,则意味着经济局部开始逐渐复苏,股市也会开启反转。年度建议配置顺序:上游周期>传媒互联网、消费电子>出海(汽车汽零、家电)>金融地产>AI、医药&半导体&新能源>消费。大部分板块都处在库存周期的底部,传统周期股的库存周期和成长的库存周期(半导体库存周期)历史上大多是同步的,所以我们认为库存不是行业排序的核心。核心是有比库存周期更强的Alpha,或至少没有负Alpha。上游周期产能格局的Alpha会让商品价格下跌幅度可控,出海板块海外需求强的Alpha有望对冲基于特朗普政策预期产生的担心,同时考虑到估值的变化和持续3年成长股的估值收缩,部分成长股可以开始配置。本周A股主要指数绝大部分下跌,仅上证50(0.44%)小幅上涨,沪深300(-0.55%)、上证综指(-0.87%)跌幅较小。申万一级行业绝大部分下跌,其中家用电器(2.94%)、银行(2.86%)上涨,有色金属(-0.39%)跌幅较小,农林牧渔(-7.16%)、医药生物(-4.99%)、传媒(-4.73%)领跌。概念股中,华为海思概念股(13.26%)、无人机(13.22%)、远程办公(10.81%)领涨,新冠特效药(-8.35%)、猪肉(-8.22%)、养鸡(-8.22%)领跌。本报告完整版请参考信达策略团队发表的研报全文。
本文源自报告:《主流投资风格可能发生重要变化》
报告发布时间:2024年8月25日
发布报告机构: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
报告作者:樊继拓 S1500521060001 ;李畅 S1500523070001
特别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仅供《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专业投资者使用;非专业投资者擅自使用本公众号信息进行投资,本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分析师声明
负责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每一位分析师在此申明,本人具有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分析师,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所表述的所有观点准确反映了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薪酬的任何组成部分不曾与,不与,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分析意见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
免责声明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由信达证券制作并发布。
本报告是针对与信达证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信达证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客户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电话、短信、邮件提示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是基于信达证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编制,但信达证券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最初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涉及证券或投资标的的历史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保证。在不同时期,或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致使信达证券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对此信达证券可不发出特别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若有必要应寻求专家意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仅供参考,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信达证券或其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会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
本报告版权仅为信达证券所有。未经信达证券书面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布、转发或引用本报告的任何部分。若信达证券以外的机构向其客户发放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信达证券对此等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同时不构成信达证券向发送本报告的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如未经信达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信达证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