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甄别,别反对了有利于自己的改革

文化   2024-09-08 22:29   北京  
这周看到一篇文章,是一篇《住院记》,作者说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然后在求医过程中,使用了国产的阿奇霉素但一直高烧不退,第三天找到了进口的阿奇霉素才终于降温。(注意:由于不可能有对照试验,所以无法求证,如果第三天继续使用国产药,会不会也能降温)
这篇文章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但明明问题关键是进口原研药和集采仿制药之间的疗效的差距,但攻击的矛头却顺理成章的指向了集采,认为是集采严格控价,药企赚不到钱,导致患者买不到药效更好的进口原研药。
这波舆论颇为蹊跷。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提到的阿奇霉素是辉瑞的原研药,在专利保护期内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定价奇高,过了保护期之后仍收高价,这几年国产仿制药质量明显上升,于是集采降低了国产仿制药价格,导致不肯降价的辉瑞阿奇霉素干混悬液因价格超高被撤网,于2024年4月退出中国市场。
几个月后出现了这篇文章,而且还上了全国热搜,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有什么关联?

对于不差钱的人来说,进口原研药当然效果更好,但问题是贵啊,中国多数还是生活在工业时代初期乃至农业时代,很多刚刚脱离极度贫困状态,仿制药的疗效没有舆论说的那么夸张的差,但价格只有进口原研药的零头,只有把价格压下来,才能缓解中国老百姓的医药压力。

而且之所以搞集采制度,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倒逼进口原研药降价。早在2019年11月的国常会上,就明确提出优先把两类药纳入集中采购,一个是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较大的品种,另一个是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药物,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带量采购促进药价实质性降低。

而且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网络上总是关注负面的少数案例,但与更普遍更利好的视而不见。比如一些利益受损的药企,以断供进行抗争,甚至威胁要退出中国市场,然而留下的、降价的原研药更多,只不过这种降价的事,药企不愿意声张,而媒体也不太愿意宣传政府的政绩,于是明明利远大于弊,但如果只看网络舆论,只会觉得集采不行。更何况还可以花钱买水军,带节奏。

而2019年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也是因为国外药企太乱来了,根本不遵守基本的国际药价定价标准,硬是按发达国家标准套中国,而且国外药企带来了非常坏的毛病,那就是通过私下公关不断抬价,导致中国国内药价远超正常国际定价经验。

经过几年的博弈,集采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比如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开展的9批药品国家集采,纳入了1600多个产品,国产仿制药占96%,而仿制药的价格持续压低,也倒逼进口原研药出现“量价双降”,于是部分坚持不降价、超专利保护期的进口原研药因价格过高被撤网,辉瑞的阿奇霉素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现在国内药价开始回归国际一般经验,这就是这些年博弈的最关键的战果,只有先让国际药企承认现实,之后才能以更加合理的价格进口原研药。这就跟中国跟欧美争论中国到底是不是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因为按照国际药价定价原则,越是发达国家,药价就越贵,比如美国的药价其实是最贵的,甚至有人说是美国人为全人类健康承担高昂医疗成本。

当然,也不用太感谢美国人民,本质是美国医药利益集团太强大。

所以,当前正是博弈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口原研药受挫,抵抗比较激烈的时候,中国国内仿制药质量相仍在爬坡的时候,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熬过去就好了。

一定要搞清楚问题的关键。

就像开头文章提到的,问题的症结是国产仿制药疗效比进口原研药差,应该质问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差异,而不是把矛头指向集采,这显然是项庄舞剑。

有很多人说因为集采,所以国内药企赚不到钱,就开始降低国产仿制药的疗效,这纯属胡说八道。事实上,以前国产仿制药的疗效更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国产药品全是仿制药,而且仿制标准很低,只要达到药典的检验标准就行,完全不能替代已经过了专利期的进口原研药。

正是因为国产仿制药太不能打,所以哪怕过了专利期,国外药企的进口原研药的价格仍然远比仿制药高得多。辉瑞的阿奇霉素还是不肯降价的典型。

直到毕井泉上任后,大幅提高了国产仿制药的标准,要求所有仿制药申请都需要与原研药做等效性实验,以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也要开展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这个标准可比过去的药典高得多,药典检验可以造假,但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看的就是疗效。(下图来自百度搜索)

正是因为国产仿制药质量大幅提升了,所以国家才紧接着配套进行了针对国产仿制药的集中采购,用更低价格的仿制药,逼进口原研药降价。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国产仿制药还是像以前那样烂,进口原研药怎么可能同意大幅降价?国际大药企会主动降价?

一定要搞清楚这两个基本逻辑,才能发现目前舆论奇怪之处。

还是小镇经常说的话:改革的获益者,往往是改革最大的反对者,因为改革利益受损者一定会想办法抹黑改革,抓住改革必然出现的问题,利用信息差和人性去带节奏,让改革的获益者出头反对改革。

当然,小镇绝不是说现在的集采、医改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在这起案例中,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就是患者的自主用药权。也就是并不太在意价格的患者,能不能自行选择使用进口原研药,哪怕这个药并不在集采、医保范围内,尤其是涉及到儿童用药。

以中产为主的网络,这个呼声是最强烈的,广大没什么钱的反而不会被网络关注。

但问题是,这类用药,尤其是涉及儿童的,用药往往是在医院内,尤其是开头文章提到的阿奇霉素这类注射药物,肯定是在医院由医生开方使用,绝大多数药店不可能售卖,也不敢帮着注射。

所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进入集采、没有进入医保的药物,当患者提出想要使用,而且这个药物使用也确实符合医学标准的时候,医院能不能直接提供给患者。
倘若患者只能自己去想办法,这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太难了,而且很容易上当受骗。

有没有可能建立一套医保、集采以外的辅助体系,把一些常见的不在范围内的药物储备一些,最起码有一个名单目录,需要的时候可以代患者采购,在收费中也明确是患者自愿的,相信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但是这就碰到了另一个制度卡点,那就是药品挂网采购的价格管控制度。现在如上海、四川等推行的“红黄绿”三色线价格管控,绿线指最低采购价,黄线表示价格偏高,红线是采购的价格上限,如果一个药品超过红线,系统就会自动锁死,禁止进行交易。

已经超过专利保护期,赚够了钱的,仍然坚持不肯降价,难道要怪国家限定价格上限?
这显然是代表国家的药品采购系统与坚持高药价的药企之间的博弈。注意这种博弈涉及到的药品,一定是超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否则就不可能有国产仿制药,也就不可能通过集采、医保去压进口药降价,那么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按理说早就收回了投资,还获得了大量利润,为什么还不肯降价呢?哪怕降低到红线以下就行。

大家可以试想下,如果在舆论裹挟下,国家被迫提高红线价格上限,对坚持高价的药企让步,那么以后药企在谈价格的时候,会更加主动让价,还是坚持更高定价?有一就有二三四,一次退让,那就会有更多退让,那对患者真的就是好事吗?

一定要明白,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想上全国热搜难度很大,这篇《住院记》真的就很有流量价值吗?为什么能够突然引爆,这背后有没有流量操盘呢?

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住院记》暴露的问题是原研药与仿制药在疗效上的差异,导致患者对仿制药不信任,那么应该做的是继续加强对仿制药的要求,严格抓仿制药对标原研药的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查一查里面是不是存在问题,为什么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疗效仍然有这么大的差距?

如果是标准太低,那就提高标准。仿制药的成本并不高,不要担心企业没钱可赚,事实上,推行药品集采,斩断过去种种利益勾连,实际上大大减少了药企的公关销售支出,集采药物降价更多就来自于斩断灰色、黑色利益。

当然,也自然会遭到利益受损者的反扑,药企本身肯定也不乐意接受如此严格的仿制药评价标准。

搞清楚一个政策到底是不是利好自己,搞清楚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这对于改革非常重要。

别攻击错了对象。
其他文章推荐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发展思路的博弈结束,未来五年改革主线已定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人死为大,还是客观公正?

■  高歌猛进的背后,危机正在萌发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