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党建领航促发展,风正帆扬向百年(之三: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把好办院方向关)

健康   健康   2024-09-18 22:49   广东  


按语:

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91周年。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91周年、建校100周年献礼致敬!

第七篇章:

党建领航促发展,风正帆扬向百年
1.3 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把好办院方向关

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种声音,对中医中药没信心,尤其是对中医临床研究不重视,这也是很多中医院的通病,包括我们医院也不例外。在外界眼里,“中医院西化”逐渐成为当时行业的一种趋势。

在医院发展的道路上,是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优势的方针,还是着力发展西医技术?医院领导在这个战略议题上,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最后统一了认识:广东省中医院挂的是“中医院”的牌,医院党委在选择发展战略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这既是满足广大老百姓运用中医药维护健康的需求,也是医院发展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医院党委更是自觉地把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作为医院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多种人才培训模式打造“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医院坚持推行一系列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政策和措施。1999年制定并实施《关于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意见(专病专科)》,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倡议下,将这一年定为“中医年”,2000年定为“中医提高年”,此后每年制定关于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新目标和要求。

那时的医院党委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更快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让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曾试过采用行政手段,强令医生开中药汤剂,并以中医药治疗率衡量科室业绩,但是收效并不明显。后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关键在人才,要为中医药人才成长营造一片沃土,要培养一批信中医、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有本事的“铁杆中医”。

那么,如何培养“铁杆中医”?吕玉波带着大家,走访了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颜德馨等一大批名老中医,得出结论:“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

于是,医院在组织“温书工程”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中医传统的培养模式——师带徒。但仅组织本院的名老中医带徒不能满足医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来是院内名师、老中医有限,二来是他们的流派、思路、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相类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在做好本院名医“师带徒”的同时,院领导亲自跑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长春等地,把全国最好的中医大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名家请到医院来集中带徒。

2001年,在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朱良春等名老中医的支持下,聘请全国名老中医传薪岭南,在全国首创“跨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脱产跟师”等模式,打破门户之别,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震动,探索出了一条高水平中医药临床人才的培养之路。





——2024年8月14日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中医院举行2024年度中医学术传承拜师大会。林毅、林天东、刘光珍、李盛华、熊磊、张忠德等6位教授受邀成为带教老师,12位专科骨干与老师缔结师徒情缘。


截至2023年,医院先后邀请了包括40位国医大师在内的110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来院带徒,建立了106个名医工作室,通过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中医师承项目、脱产跟师项目等,全院共有1050人次参加跟师,“师带徒”为广东省中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级名中医为带头人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的人才根基,旗帜鲜明地走出了一条中医院发展之路,成为了业内公认的“育人的沃土”“人才汇聚的洼地”,被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誉为“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成为全国中医特色疗法“活的博物馆”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之所以没有像其他文明成果一样进入历史博物馆,正是因为它深受广大老百姓认可的疗效,以及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东省中医院人一直怀有这样一个中医梦,就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发展中医药宝库,要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如2005年医院党委决定在芳村医院成立全国首个传统疗法中心,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亲自为该中心题字,继而在其他四个院区也先后设立传统疗法中心,很快就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汇集了全国名老中医、各派名家和民间的多种传统外治疗法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具有独特临床疗效和中医特色的诊疗中心,成为中医特色疗法的集散地,在全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2005年,芳村医院传统疗法中心。


200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视察广东省中医院时说:来广东之前非常担心我国几千年优秀的中医药到我们这一代断掉。今天看了广东省中医院,我觉得非常受鼓舞。很多原来在我想象应该做的事情,今天都看到了,包括中医师带徒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传统疗法的运用。”

一直以来,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历代文献中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中医药精华,主要发掘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院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安全、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杏林寻宝”就是其中一个品牌活动。

从2009年至今,医院已经坚持开展了15年的杏林寻宝活动,已累计梳理中医药特色技术490项,实地走访270项,126项上台展示,57项疗法在医院落地,在临床医疗和护理中大放光彩。





——2023年12月20日,第十五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刚开展杏林寻宝活动时,作为牵头人的杨志敏副院长还记得周围一片质疑声:这些来自民间的“土医生”,怎能登正规医院的“大雅之堂”?“雕虫小技”怎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他们中间有些人连执业医师资格都没有,怎能为病人治疗……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民间特色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疗效,各种非议不攻自破。针对有的“献宝”老师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能在医院为患者服务,医院巧妙地采取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无证的老师全部请过来,带着有证的徒弟为群众服务,通过跟师的方式,让特色疗法在医院落地生根,并加以研究提高,为临床科室开展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撑,而医院俨然已成为全国中医特色疗法“活的博物馆”。

建设全国首个“中医经典病房” 

社会上一直存在“中医之长在调理,对急症危症无可作为”的论调,深深刺痛着老一辈中医人。中医到底是不是慢郎中?能不能解决急危重症问题?西医药进入中国才200多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就是靠中医药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其中也包括急、危、重和复杂疑难疾病,把这些伟大宝库的宝藏挖掘出来,补西医之疑,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

医院党委又开始着眼于如何打破中医是“慢郎中”的观念,认为中医经典凝聚着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包括治疗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中医药几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的源头,用好中医经典,对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于是决定选择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疾病的思路和疗效作为探索方向。

2010年3月,在一批国医大师如邓铁涛、路志正、朱良春、张琪,以及名医李可等著名中医药学家的支持下,全国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在广东省中医院开科,并将其与急诊、ICU联动形成“金三角”,主攻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杂症。

以纯中医理念探索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这是医院坚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办院方向的又一重要举措,立即在行业内外引起热议,有赞赏的、有观望的、也有怀疑的。

医院党委坚持“不破不立、先立后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先后聘请国医大师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朱良春、张学文以及全国名中医黄煌、著名老中医李可等作为中医经典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全院选拔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仅三十多岁的年轻团队,在科主任颜芳的带领下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药在急危重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由于中医经典科专攻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被誉为“中医ICU”,以中医主导治疗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允许中药剂量适度放宽, 大胆探索“毒性”中药的灵活运用,很多不敢逾越的藩篱由此被破除。

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为了探索这个特殊的单元,医院当时下了极大的决心,甚至为科室准备了一笔资金,用于防控各种风险,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打造一个运用中医主导理念和手段为主的治疗危急重症、兼顾疑难杂症患者的中医特色示范科室。但是医院和科室至今都不需要动用这笔钱。





——2010年3月26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时任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视察芳村医院中医经典科。


2014年,广东遭遇严峻的登革热疫情,40例登革热重症感染者被收入中医经典科。首次集中应对大量急性传染病患者,医护人员心里也没把握。师从名中医李可的科室主任颜芳提议“用经方纯中医治疗”,科室运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用经方应对急性传染病,顺利控制病情,所有患者痊愈出院。

2019年《中国中医药报》发文介绍广东省中医院创新性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六经辨证思路治疗登革热的经验,认为我院总结形成的“辨六经病位,析正邪水火,察胃气胃津,遵病传病解”的临床诊疗路径,指导临床,疗效确切,缩短病程,具有推广价值。

中医经典科经过10多年的探索,梳理出了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灵活运用经方及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立足医院实际,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在急危重病人治疗中,中医参与率100%,纯中医治疗率86.5%。至今共收治病人13,000多人次,覆盖72个病种,实践经验已经推广到全院乃至全国。科室建立了70多个患者微信群,吸引了“经粉”4万多人共同学习和传播中医经典文化。

2017年11月22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司主办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启动暨培训班组织了全国近200名中医医院的院长到芳村医院中医经典病科参观。该工程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00亿,在全国推广广东省中医院的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各中医院的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其中一个核心要求就是要探索性建设中医经典病房。2020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牵头起草的首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正式印发,成为行业公认的标准。

中医经典病房是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诠释,它的成功探索为行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是培养具备中医思维的中医人才的摇篮。目前全国已超过120家医院开设了中医经典病房,10多年前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医护人员对中医越来越有信心,在患者心中已慢慢摘去“慢郎中”的帽子。

“中医组合拳”防控疫情给出最佳诊疗方案

中医有着几千年与瘟疫作斗争的悠久历史,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是2003年抗击“非典”,还是2020年以来的抗击新冠疫情,广东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急症、危重症方面的特长,为中医正名。

2020年1月24日至3月29日,广东省中医院临危受命,共派出9批医疗队共88名队员驰援湖北,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重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区,接管床位70张,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30例,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症状改善比例达91.5%;在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接管床位48张,累计收治病人99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症状改善比例达95.9%。在湖北武汉,从3个病区到5个病区、到开辟汉口的4个院区、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到整个武汉的重症巡查,广东中医的足迹遍布湖北武汉疫情最重的病区,对重症患者治疗提供广东中医医疗队的经验,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提供中医药治疗经验,病人从“不愿意用中药”到“追着要喝中药”。

2021年5月底,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再次肆虐全球。仅短短数日,广州市荔湾南片区就调整为封闭或封控管理区域。位于封控区域的芳村医院成为收治荔湾区南片区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医院之一,24小时之内将中医经典病房改造为发热病人排查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尤其是在快速缓解症候、阻断病势、降低重症和危重症等方面效果明显。在近50天内成功救治了德尔塔病毒导致的新冠肺炎患者167例,其中重症危重症17例,60岁以上53例(31.9%),80岁以上10人(6.02%),创造了首次直面德尔塔病毒但死亡率为零的良好抗疫成绩,被新华社等媒体喻为“穿梭在生死时速间”守护一片“生命的绿洲”。

2022年11月9日至12月12日,我院受命组建医疗队接管D19舱以来,医院先后派出366人(其中党员139名)参加方舱各项工作,34天累计收治患者6195人,平均住院日8天。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的仅9个月。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院以张忠德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中医药专家骨干,以其高尚医德与精湛技艺,在探索运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专家智囊以及主力救治的作用,有力证明了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疗效,促进了新冠肺炎全国诊疗方案中融入中医智慧。这让吕玉波等老一辈省中医院人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医院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战略目标已开花结果,在重大疫情防控战场树立了中医标杆,充分展现出面对大疫大考时看得见、立得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






——图1:2021年6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同志做了介绍。广州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为了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及时作出反应,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适时创新医疗服务模式。芳村医院坚守荔湾南片封控区。


图2:由羊城晚报记者拍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急诊医护人员深入到疫情封闭管理区救治重症患者。

【精彩预告】
下期更精彩!详见第七篇章:党建领航促发展,风正帆扬向百年(之四:发挥医院党委“管大局”的作用,创新医院发展机制敬请关注!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指导专家:吕玉波 

编写:杨沛莲 胡延滨 卢悦明 黄慧玲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广东省中医院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