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托举孩子成长,可谓倾尽全力。多少父母披星戴月,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业前程劳心劳力,从精心准备三餐到熬夜辅导功课,桩桩件件皆是爱的注脚。
然而,父母的爱若是缺少了换位思考的“调味剂”,即使饱含真心,也极有可能沦为家长的自我感动。读书时,父母为孩子安排课余塞满辅导班,但却从未问问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小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比例达到65%。高压下孩子苦不堪言,父母却陷入“我都是为你好”的执念中,殊不知亲子关系正被悄然拉远。报志愿时,父母基于经验盲目为孩子选择“当红专业“,却忘记问问孩子真正想学什么。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转专业的念头。长大后,父母出于本能关爱子女,天冷催穿秋裤、在亲亲家人群聊里狂发各种注意事项信息。这份关怀往往是出于父母的想法,却因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和隐私需求,让关怀沦为单方“自嗨”,更有甚者会演变成过度干涉。
真正的爱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迷惘,然后对症下药。自我感动式付出的实质是以爱之名的枷锁。这份关心的出发点无疑是爱,但缺少换位思考的付出,孩子并不买账,只剩父母自我感动,双方都会感到委屈。
付出要讲究合理的方法,若想关心行之有效,一定要精准“对焦”子女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成长让他们渴望独立。面对迫切的独立需求,父母可以给予有效的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替孩子扫清障碍,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考验才更为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孩子物质和时间,更重要的是给予理解、传授思想,用恰当的方式去助力孩子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让孩子大胆尝试独立后,父母也要学会坦然接受孩子的拒绝与失败。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并非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随着不断的成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当孩子拒绝家长的某些安排或建议时,家长没必要将其视为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或付出的否定,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成长和独立的表现。世间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可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放手也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人生本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多样性。也许有的尝试注定失败,但失败也能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进而正视自己。能让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付出是否得当。家长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拒绝,与孩子共同探索更适合彼此的相处模式和成长路径,让家庭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家长的爱与支持,应该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塔,而不是束缚他们手脚的枷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的付出是令人感动的,但这份付出也应讲究方法与技巧。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需求与感受;通过坦然接受孩子的拒绝,尊重他们的独立与个性;通过正视人生的多样与精彩,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将真情付出变成自我感动,才能让孩子拥有用幸福的童年治愈其一生的底气。
(文/李松昀 黑龙江大学 指导老师:张世光)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