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半年台历 寄六十载友情(作者:钱平雷)

旅行   2024-11-17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寄给邵洁人、仇淑梅同学的新书和台历




作者按语:



2024年9月18日,按照原来的计划,将举行“上海市第58中学1964届高中毕业60周年同学聚会”,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最终被取消了。早在去年,我和当年年级中唯一留校当老师的孙行琦同学看到校刊中报道,母校的新校区将在2024年竣工。我们想如果我们年级能在新校区举行毕业60周年活动该有多么理想啊!但由于随后得到的消息,新校区的建设一度处于停工状态,校友会的负责人也告诉我们,2024年是不可能完工的。所以我对举行60周年年级聚会的兴趣骤减,但孙行琦则觉得,他作为唯一留校的同学,应该为大家多做一些事情,他在征求四个班级的召集人意见,获得他们支持后,并各自邀请几位同学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组成一个微信群。我也因此被孙行琦邀请“入阁”,因为他记得年级毕业50周年的活动搞得很成功,当时我帮助过他。但这次我有言在先,我虽然长期担任各种团体的秘书长,对组织各种活动,比较在行,但鉴于我当年在年级里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生,没有号召力,与曾经当过校、班干部的同学是不能比拟的。像(3)班的许利利同学曾当过学生会干部,当时筹备50周年活动时,我曾建议(3)班召集人王成把许利利同学也作为(3)班代表请了出来,果然她的能量很大,(3)班以后的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所以,这次我除了帮助搞会务,其他有关组织的事情,我就不介入了。


原计划活动舞台大屏幕


聚会的会务搞得比较顺利,从预想开始,到物色价格适中,交通方便,有舞台屏幕的饭店。从撰写策划书,到正式颁发通知。从准备签到表夹,再到制作大屏幕PPT,还有交定金预定菜谱,运送赠书,邀请校友会领导、组织同学代表发言等一系列事宜都基本筹备就绪了。但没想到在如何联络和邀请同学参加的环节上,孙行琦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各位召集人认识不太一致,四个班级组织情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搞得孙行琦同学身心疲惫不堪,最后由于13号台风的消息,成了该次活动被取消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具体操办者的我自然五味杂陈,尤其是那些从各地甚至国外赶来上海的同学,更是感到惋惜。后来据说各班都在准备以班为单位的各自活动了,那也只能是“安慰赛”了。我在前些日子,写了一篇《过期半年台历 寄六十载友情》,尚未公开发表过,说明能够保持同学60年的友情是何等的不易和宝贵啊!放在今天本来要举行毕业60周年聚会活动的日子,请同学们分享,作为纪念。


迎接同学上楼的引导标志

各班同学签到表夹

校友会胡小明会长发言背景

同学代表发言背景

聚餐环节背景

准备赠送的书之一

准备赠书之二

为已经拿到过上述两本书的同学,准备的赠书。

期待到新校舍竣工再聚会的屏幕背景

我们(2)班在9月19日以班级为单位聚会了一次。


过期半年台历

寄六十载友情


钱平雷

小时候听到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卖油的小贩,有一位非常贤惠的妻子。她见到小贩生意不好,钱很少,家里过不好年,于是就生了一个心眼,就是每天晚上等小贩睡下后,到堂屋小贩摆放第二天外出卖油的油篓里,舀出一勺油,放到平时家人都不注意的瓦缸里。那一勺油的量对于一篓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贩自然也没有在意。这样日复一日,到了大年三十,当小贩又在为过年没有钱发愁时,她妻子搬出满满的一缸油来,让小贩喜出望外,于是全家过了一个高高兴兴的大年。小贩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一个卖皇历的朋友,那个朋友回家就以此埋怨他的老婆,说人家小贩的妻子多么聪明贤惠,你怎么就想不到呢?他老婆当时很不服气,她嘴上没有多说,心想这事情谁不会干呢?于是她也每天从她丈夫要背出去卖的皇历梱中抽出一本藏到了床底下。到了这年大年三十,她自豪地把300多本当年的皇历搬了出来,告诉她老公,我也为你攒了一笔财富。卖皇历的小贩见状啼笑皆非。那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子,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日积月累地存放的,有些东西是有时效性的,过期是要作废的。如今我也到了年逾古稀近耄耋的岁月,偏偏遇到了一件要将已经过了半年的台历,是否还可以送给一对中学同学夫妇的趣事。

邵群涛(洁人)是我高中时代最要好的同学之一,他的老伴仇淑梅也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他俩又都是我初中的同级同学,仇淑梅还是我小学的同级同学。1964年高中毕业,邵群涛考入了清华大学的自动控制系,我则进了同济大学学习桥隧。仇淑梅品学兼优,早在高考前就被国家选送到海外留学,学习葡萄牙语。经过40多年的人生历练,邵群涛成为南京的一所大学的教授,是我国数控机床的著名专家。尽管他们夫妇在上海也有住房,但是处于还没有安装电梯7层的多层建筑的一套住宅。

由于年龄缘故,他们基本居住在由南京当地政府为大学搬迁到郊区为他们建造的教职工的小区里。因为邵群涛是正教授,分配到的是一幢双拼别墅靠着一个池塘的边套。既然是别墅,除了小区的公共绿化,还有了近4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为了消遣,这位邵教授居然把花园的部分土地和三楼内阳台的部分面积,开辟成了果园菜地。他研究了种植蔬菜瓜果的园艺科技知识,对什么品种,何时锄地下种,何时搭架攀藤,何时浇水施肥,何时剪枝收割等一系列的农耕步骤,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他们家的农产品,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品质优良。硕大的冬瓜、南瓜,五颜六色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乃至枇杷等四季不断地收获,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他们自己享用不完,还经常赠送给住在周围的老同事们。我和老伴也曾经在他们家住过几天,品尝了邵教授种植的蔬菜,果然名不虚传,真是原汁原味久违了的有机蔬菜。开始仇淑梅看到邵群涛抡锄破地,提水浇灌的辛劳,很是心疼,让我这位老友劝阻他别干了。邵教授反唇相讥:“我喜欢园艺,就如同你喜欢文学写作,这是我们安度晚年好的兴趣所在,让你停止写作,你愿意吗?”。我被他驳得无话可说,看来我是忘了我这个工程技术人员怎么会变成作家的由头了。邵教授还以他拥有的自动控制的专业知识,为其布置了遥控式的浇水装置。即使他不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按时浇水。邵教授以此完成了从理工科教授成为农艺师的华丽转身。

我在退休后,曾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经理,负责企业管理和科技。几年后,我不再坐班,也不拿工资,只是挂着名,每月去2-3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出出点子而已。员工们都对我很尊重,他们每年制作给员工和客户的挂历和台历,也总有我的一份。也问我是否需要多领几份,送给亲朋好友或工作伙伴。我也厚着脸皮毫不客气地会多要几份,其中就有一份寄送给邵教授夫妇。听仇淑梅客气地说,挂历尺寸大,快递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寄了。平时邵教授把种植动态,逐日记载在我赠送给他的台历上,成为当年园艺的“台账”。要是明年再寄,光寄台历就行了。公司制作的台历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月一页的,另一种是一个星期一页的。邵教授需要的是后一种,该页面上本周7天每一天都有一行空格,可以供他留言。从此我就在每年的11-12月之间给他们寄台历。

2023年的11月邵教授夫妇因疫情4年后,去美国探亲了。所以我就无法给他们寄台历了。他们预期在美国待半年,次年的4月回到上海。我和他们通视频时,约定把台历留着,等他们回国后,交给他们。邵教授伉俪也很感动,说我心里很记得他们。但是由于我和老伴十分思念疫情期间出生的外孙女,在2024年3月下旬又飞去了悉尼,预定6月下旬返沪。当邵、仇同学回到上海,他们向我招呼视频约见,得知我却不在上海了,他们不久就要回南京的,于是我们就失之交臂了。等到我6月27日回沪到家中,看到那本台历时,心里就有了嘀咕,就这么继续摆着,到了年底就是一叠废纸,太可惜了。况且,那本台历的印刷质量和内容都是不错的。如果立即快递给他们,尽管已经过期了半年,或许还有点用处,至少邵教授夫妇会理解我的心思的。我托人快递后,给邵群涛发了微信:“有快递给你,请注意查收。”“好的,谢谢!什么宝贝?”他答道。“礼很簿,但里面包含着我对你这位老友牵挂的持续性。”我卖了关子。随后代我寄的同志让我告诉邵教授,快件需要他自己去代收点领取。邵教授在收到东西后,给我发来了微信:“《诗情画意》已收到,很精致,谢谢!”。

我在想,邵群涛在收到那本名为《诗情画意》的台历时,心情是“悲欣交集”的。可悲的是一本已经过期半年的台历,不知有何用处?它原来可做台账的用途,恐怕已经被其它台历替代了。可以欣慰的是这本迟到半年的台历,那正是我们60多年友情的载体和写照啊!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涛声依旧》的其中一句歌词:“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你的客船?”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穿越"时空隧道"的婚礼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忆母校
他们也是哥哥的“同学”
上海冬天的记忆
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浓浓同济路桥缘
厉害了!我的楼?
我的上海交大缘
“里程碑式人物”趣谈
上海市区“路名文化”杂议

触及老上海人灵魂的并区
歌唱“幸福”的老人们
难忘的上海赏菊盛宴
多彩的人生
一份励志的活教材——来自朋友胡定伦先生的联想

“面熟陌生”的外滩
我心目中的 “上海之春”
请给上海留一点 “城市烟火地”
过把作家瘾
20世纪50-60年代同济大学及上海高校体育往事

羊年春节亲情日记
最美不过夕阳红
公交13路见证的上海岁月沧桑
吾师一一忆张龙
“西曲也能东奏”啦!

用茶缸替代毕业证书的故事
从11号线眺望 “最美钉子户”谈起
用民乐演奏《天方夜谭》不是天方夜谭
上海一家人
有生命力的“智慧楼宇”正在上海成型

谁是滑稽戏的主流?
“新上海人”的滑稽戏浮想(上)
“新上海人”的滑稽戏浮想(下)
《上海老底子》带来的幸福
搞大了!首发式变成了精品党课

难以忘怀的(同济)大学时代
全面解决医养合一问题的遐想
生活就是美
远远近近话钱姓
感情丰收的季节

在上海迎接“房地产4.0”时代的到来
新年俗补课记——上海真如寺春节巡礼
细品海派文化趣谈——从《爱情神话》发生的地域说起

【上海随想曲】
我只能写写有关上海的随笔文章
沿江两岸开发是上海发展的脉络
新老上海人如何细分
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理念的今昔
上海人的职员心态探讨

对上海指挥家陈燮阳先生的再认识
我想当一名抗疫的文化志愿者
咱们小区就是抗疫的命运共同体
喜闻母校联姻遐想记

非虚构小说:居家养老解困记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幸福就在当下
 (一)  (二) (三)

穿越“时空隧道”回同济
作家头衔两次升级记
为上海籍指挥家汤沐海“西曲东奏”喝彩
为中山公园拆除围墙唱首赞歌
给李炳淑老师点赞引起的记忆

“窗下公园”申园秋游记
瑞虹新城发展和一对师生成功的故事
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 | 他曾与我们一起在市科协的“平台”上

古稀老翁赶考记

经济舱里睡“卧铺”的奇遇


从桃李芬芳到社会栋梁

中国式养老的上海新贡献

我“造”了两个英文新词汇

中西文化元素交融的婚礼

北外滩 “故乡”行


《繁花》的文化溢出效应趣谈

“老年认知障碍者”的福音

文明对话 人皆可为

三进“上海书展”话春秋

▶“科普文学”也可以谈论文艺界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