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拍遍”(作者:耿勇)

旅行   2024-11-15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栏杆拍遍”


耿 勇

秋天,闲暇。我常去杨浦滨江道漫步,夕阳将江面镀上一片金黄,面对滔滔江水,任秋风拂面,美景如画,尽收眼底。心情愉悦,手扶历史厚重的粗铁水管护栏,心血来潮,也仿着辛弃疾来个“栏杆拍遍”,无奈,怎么拍也拍不出“天凉好个秋”来。
相由心生。赏景观光,吟诗作赋也是如此。辛弃疾的词非花美月圆,情人缠绵,感叹光阴易逝。他的词中有情义,有痛楚,有感慨,更有志向;有刀光之影,有血泪之溅,更有无奈和不甘。初读,知其中有豪情,再读有磨难,再往下读便见血泪,见心胸,见人格,见气节。
走进辛弃疾的人生,才能感受到他的词不是用笔墨书写,而是用刀剑所凿刻;才能理解词句里那流芳百世的雄浑大气;才能懂得泪落纸背,穿透人生的“一声叹息”化作千古绝句。
辛弃疾与陆游和李清照,属于同一个时代,按年龄排序李清照最大,其次是陆游,辛弃疾最小,小到是李清照的孙辈。虽然他们年龄大小不同,性别有差异,可都曾同生活在一个天空下,呼吐着同样空气,感受着“苟安”里的窝囊憋屈,国破家亡中的颠沛流离。国仇家恨,无法释怀,将他们人生岁月裏挟,颠簸,缠绕,撕裂,直到灵魂与躯体化作缕缕青烟,袅袅不绝。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是心情抑郁的年代。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道出了南宋人的心愿和志向。
辛弃疾一生不能“跨征鞍,横战槊”,只得将志向抱负化作诗词。他的那首《破阵子》是唯一可以与岳飞《满江红》媲美的威武雄壮的乐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至今读来仍然能感到磅礴气势,凛然杀气,马蹄声声,风沙四起,势不可挡。岳飞写出《满江红》可以理解,因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有“精忠报国”。而辛弃疾没有,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手握兵权,也没机会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他的同仇敌忾,杀敌卫国的情感都在他的词句里。
辛弃疾不是文人墨客,他是铁骨铮铮,征战沙场,热血拼杀,一心报国的勇士。纵观其一生,他不是不想,不愿,也不是没有能力与勇气报国,只因朝廷当家人要“苟安”活着,不允许他按自己的愿望行事。他只能成为史上少有的以行伍出身,而最终以文为业,以词著称,载入史册的。
少时的辛弃疾,晨起习武,舞枪弄棒,武艺高强,加之长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是征战沙场的英雄好汉。他憎恨金人入侵蹂躏家国,22岁时他就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横戈跃马,出生入死,历经磨难,率万人南下归宋。希望自己能受命于身,为朝廷效力,杀贼寇,收失地,稳江山,冲锋陷阵,马革裹尸,万死不辞。
杜甫曾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诸葛亮毕竟是曾六出祁山,只是壮志未酬。杜甫不知后人中还有辛弃疾的遭遇,连“出师”的机会都不曾有过。他做了四十来年南宋官员,有快一半时间靠边闲置,还有一半时间被应付性任用一下,一生三仕三罢。“苟安”的朝廷担心他“惹事”,让他刚上任,屁股还没焐热,便调往它处。二十多年被频繁调动37次之多。他不能付诸行动的一腔报国热情只有化作“栏杆拍遍”的孤愤;只有无处施展的雄才大略煎熬出了揾不尽的“英雄泪”;只有在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细究,也不全怪皇上和朝中官员“多心多事”,辛弃疾无论何时担任何职,甚至赋闲,他也不停地上书,一有机会就来真的,招兵,操练,筹款,整饬政务,一心就想率军冲上前线,战金寇,雪国耻。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地方行政长官,他上任后却组建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每日操练,杀声阵阵。辛弃疾血管里流淌是男子汉的热血,是勇士的豪情,没有一点点文人的酸腐之气,更不会见风使舵,投朝廷“苟安”所好。傲骨嶙嶙,浩气长存,不能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就在词作中抒发豪情壮志和宣泄无可奈何的情绪。
南京,约650年前,大明王朝的陪都。这座“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太多人文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厚重的历史沉淀,值得后人思考、借鉴和凭吊。
有一段时间,我家居沪上,独自一人在南京工作,工作单位在萨家湾,南京政治学院,其办公楼曾是解放前国民党行政院。楼前窗外,古柏成行,苍枝屈虬,绿松如盖,古朴苍劲。院围墙外,中山路两旁的梧桐树,躯干挺拔,叶茂遮日。出院大门去小桃园散步,步行不远,便见挹江门和城墙。
每每黄昏临近,那翘动的飞檐,顽强书写着岁月抹不去的风霜,无语沧桑,独立斜阳。秋风佛来,树叶飘落,暮蔼渐合,远远望去,飞檐渐渐在晃动的树影映衬下,成为剪影。
南京的秋天很美,紫金山南麓等地落叶飘零,金黄一片,那番秋景美的令人心旷神怡,让人陶醉。或许山河美景,让辛弃疾触景生情,秋风秋雨秋景让他心碎。南京是他排遣胸中块垒的地方,他登上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我知道,辛弃疾拍遍栏杆时,还没有明城墙和谯楼,不过,望见它,总觉得与一心要拍刀催马,弛骋沙场的辛弃疾近了许多。
赏心亭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里,新建的赏心亭有一副楹联:上联“岁月回眸问英雄安在”下联“栏杆拍遍看我辈重来”全新的赏心亭,毗邻秦淮河畔,显眼夺目,气势不凡,虽缺乏历史的符号信息,也让人不禁睹物思人,产生悠悠思古情结。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秦淮河水、长江水从古自今,滚滚向前,绵绵不断。它见证了在岸边愁肠满结,徘徊不安的辛弃疾;它录下了昂首向天吟咏词句的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如今,我站在城墙上,望着缓缓流淌的秦淮河;站在江边,望着悠悠江水,大声咏颂着辛弃疾的词作,便是最好的凭吊缅怀。
秋风秋雨中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一生不能挥师杀敌,报效国家,其心境与陆游一样,“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壮志未酬,死不瞑目,临死之前,他没有交代家事,而是望着中原的方向,大声呼喊了几声“杀贼”!
辛弃疾与岳飞一样,终身未能实现雪洗靖康之耻,可他们一生所为,用行动,用词篇激励无数后人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舍身忘我,浴血奋战,勇往直前。

鸣谢:耿勇先生赐稿分享!

孵混堂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电视广告

理发那些往事

取暖

买粮记


久违了,麻雀

窗前的水杉树

䓤油饼

丧命沪上的末代侯爷

地铁里的手机族


江湾五角场的“黄兴”情结

《繁花》让人想起那个年代

老严的“文学梦”

退休了,去打乒乓

《繁花》 唤起尘封的记忆


《繁花》年代的浦江两岸

探亲路上

过年贴春联

儿时过年

青山在,人老否


围墙下的大排档

姓名中的辈分

唉!黑头发,白头发

云雾中的浦东新高度

体检


我眼中的五角场

老北站印象

《繁花》年代的电车

《繁花》年代的公交车站

茶事


【哈哈镜】投稿的尴尬

【长焦距】明朝开国,松江才子遭殃

【长焦距】明朝谢幕,松江才子捐躯

樱花开了

养蚕


黄兴路像条河

有编号的书柜

花草缘

难忘读书上进好年代

偶遇明星


稿费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

那年高考

从主持曹可凡说开

父亲的上海情结


凡人与名人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续篇)

彼得的“法律”意识

《红楼梦》里说“扇子”

当年灭臭虫


淋浴房里飘出的歌

天热,喝凉茶的记忆

父亲的竹凉席

“叔叔,几点了?”

“本报通讯员”的往昔

   上篇  下篇


高温中,人依旧

又闻蝉鸣

纳凉

军营饭菜香

新兵连的故事


手持折扇,风流也悲催

相亲

停电

小人书摊

此“鲈鱼”非彼“鲈鱼”


李府今昔

我的小学

段家祠堂,今安在

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逍遥津里清淤泥


中秋月圆的“庚辰午门䅁”

台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家乡有条河,叫包河

合肥的上海人

国庆,外滩璀璨的灯光


苹果香

地震那些往事

江湾五角场的“圆”

“弹棉花喽”

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


住小洋楼(上篇)

住小洋楼(下篇)

台上与台下——读小说《主角》有感

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五角场两幢老楼续篇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