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爱因斯坦
上海黄浦见闻录
(上)
景智宇
黄浦是上海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现代城市的起点。1843年,这里开辟了中国第一个租界,上海向世界打开了门户。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了兼容并蓄、引领时代潮流的海派文化。租界摩登繁荣,五光十色,号称“东方巴黎”;华界贫穷破落,发展滞缓,但保留了原生质朴的面貌。这些正是外国访客喜闻乐见的。
1922年,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应《改造》杂志社邀请赴日本讲学途经上海,其主要活动轨迹就在黄浦境内。在这块土地上,爱因斯坦目睹了华界与租界天壤之别的反差,近距离观察了劳苦大众凄惨生活的状况,不由五味杂陈感慨万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品尝中餐偶遇送葬队伍
1922年11月13日上午,爱因斯坦和夫人爱尔莎(Elsa Einstein)搭乘的日本北野丸邮轮停泊上海汇山码头。中午12时30分,爱因斯坦夫妇登岸。《大阪每日新闻》特派员村田孜郎做东请客,改造社代表稻垣守克夫妇和《中华新报》记者曹谷冰陪同,他们一起前往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对面的一品香旅社用午餐。村田、曹谷冰乘一辆车引导,爱因斯坦夫妇和稻垣夫妇乘另一辆车跟随。汽车从南京路驶过,以便让爱因斯坦观看十里洋场的繁华市容。
左:1918年一品香番菜馆 右:1920年代一品香旅社,爱因斯坦等人曾在此用午餐
一品香是上海早期著名的西餐馆,1879年初创于福州路,主要经营改良西菜(俗称“番菜”),另设中菜部。1914年,一品香迁至西藏路、汉口路转角处(今和平影都位置),兼营旅馆业。1919年在南侧(今来福士广场位置)兴建三层楼房,以旅馆业为主,旧楼里的中、西菜部随之迁入新楼。一品香新楼装饰豪华,设施齐全,与大东、东亚、远东三大旅社齐名,号称“三东一品”。众多中外名流、政要曾慕名在此聚会、用餐、住宿。
一品香原址今貌(陈子羽摄)
在一品香门前,爱因斯坦仔细端详了这幢三层欧式建筑。随后他们进入餐厅,围坐在圆桌旁。虽然一品香以西餐闻名,但他们吃的是中餐。
由于通货膨胀和政治谋害,爱因斯坦夫妇在德国过了一段节衣缩食的生活,爱尔莎还经常为爱因斯坦补袜子。因为食品稀缺,不管做什么菜,爱尔莎都会放一些水芹填充,以致爱因斯坦逢人便抱怨:“我妻子净让我吃水芹了。”对他们而言,品尝美食是难得的享受,在上海他们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
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桌上放了许多小碗,大家用筷子不停地从共用的小碗里夹菜。”爱尔莎兴奋地说:“这里不像德国,吃的东西真丰富啊!阿尔伯特,你来看,鸡肉多好啊,竹笋真好吃啊!”爱因斯坦回答:“不过,也许有很多人吃不上饭。”爱因斯坦患有慢性肠胃病,爱尔莎严格管制着他的饮食,不时叮嘱道:“那个菜太油腻了,你注意一点。”精致的菜肴源源不断端上桌,爱因斯坦夫妇对每一道菜都会仔细察看,称赞一番。
一品香大菜单
爱因斯坦感叹道:“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饮食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地方,吃饭则是像往火炉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路里。”
爱因斯坦第一次见到筷子,在稻垣指导下马上掌握了技巧,熟练地使用起来。爱尔莎尝试了一下筷子,觉得很别扭,便改用刀叉。爱因斯坦一再鼓动爱尔莎使用筷子:“你再试试,一点都不难呀。”爱尔莎无动于衷。爱因斯坦无奈笑道:“女人总是具有叛逆精神,真没有办法。”这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爱因斯坦等人正在用餐,忽然一支吹吹打打、色彩斑斓的送葬队伍从外面经过,爱因斯坦觉得滑稽而不近人情。稻垣则对这一情节作了不同记述:外面传来了嘈杂的音乐声,我们一起走到阳台上。最前面是一支锵锵哐哐的乐队,后面一支伴随着嘟嘟咚咚声音的西洋乐队过来了。我们都猜不透究竟是送葬还是迎亲的队伍,驻中国的记者一时也难以判断,后来看到了棺材才确定是送葬的。爱因斯坦夫妇为了音乐争论起来。爱尔莎认为这么欢快的曲子与办丧事不协调。爱因斯坦反驳道:“这可不一定,欧洲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吗?”
西藏路上的送葬队伍
午餐后,爱因斯坦表示希望看看上海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和传统建筑,因为他“长久以来对东亚民族和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负责接待的稻垣调整了日程安排,先去南市参观。南市老城区历史悠久、房屋陈旧、穷人聚集,称作“下只角”,能充分展示社会底层居民区的市井风情。
爱因斯坦一行驱车至新北门障川路(1958年拆除与毗邻的障川老街之间一排房屋,合并为“丽水路”)口,因道路狭窄,汽车无法通过,他们下车步行。
1920年代南市老城区街貌
丽水路今貌(福佑路口北望,景智宇摄)
清末民初,彩票业曾风行上海,专营彩票行“多麇集新北门老北门一带”。当时政府把彩票视同赌博,一味禁止而未加引导和规范。禁令颁布时,彩票销声匿迹,不久又死灰复燃,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
爱因斯坦见沿民国路(今人民路)不少店铺关着门,疑惑不解。曹谷冰告诉他:那些都是彩票行,被勒令关闭。爱因斯坦问:是政府行为还是地方官员自作主张?曹谷冰答道:系政府命令。爱因斯坦颇为赞许。
清末开设在新北门的彩票行
障川路、福佑路上,爱因斯坦兴致盎然地左顾右盼。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幅超乎想象的图景:露天作坊和店铺里喧嚣嘈杂,但没有人争吵;喧哗的人群里,大家露出满意的笑容,即便是那些做牛做马的苦力也没有痛苦的表情。爱因斯坦的印象是,“一群温顺、漠然、几乎被遗忘的人在为生存而顽强奋斗。”
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垃圾遍地,臭气弥漫,行人、摊贩摩肩接踵,人声噪杂,还有污秽的人力车穿梭。前一天来实地察看过的稻垣在日记中写道:“那真是又脏又臭的地方啊!我甚至想不该带博士来,回去算了,但博士却说不要紧。”爱因斯坦很大度地说:“没有关系,意大利也有铺着这样石头的道路呢。”
路边店铺鳞次栉比,小商品琳琅满目。因高度近视,爱尔莎把陶瓷、象牙雕刻等工艺品放在眼前细看。她还拿着长柄眼镜观看路人,路人也像看西洋景似的盯住她。奇怪的是,爱尔莎从肮脏凌乱房屋里目光呆滞的人身上却看出了另一种状态。她对爱因斯坦说:“你看,他们的脸多饱满多愉快呀!”实在匪夷所思。
1920年代福佑路(障川路口东望,右侧楼房是小世界)
3时许,爱因斯坦一行来到豫园西北侧的小世界。1916年,振豫公司在此处建造四层西式楼房,创办劝业场,次年1月23日(春节)开幕,这是华界最大的综合性游乐场。后因经营不善难以为继,1919年由三星公司接盘改组,更名“小世界”,11月1日(重阳节)开幕。
1920年代末小世界游乐场
2007年小世界会所(福佑路234号,景智宇摄)
小世界底层设大剧场,以演出京剧为主(间或放映电影),人称“大京班”;二层以上设多个小剧场和游艺厅,上演滑稽戏、绍兴文戏(越剧)、申曲(沪剧)、淮剧、宁波滩簧(甬剧)、昆曲、新剧(早期话剧)以及曲艺、杂技、魔术等。1922年6月起苏州昆曲全福班在小世界驻演,10月23日戏班解散,留少数艺人仍以全福班名义演出,并登广告宣称“昆曲只小世界有”。爱华社、陶社在此演出新剧,观众趋之若鹜。爱华社女演员才艺品貌俱佳,报纸上形容为“花其容,玉其貌,袅娜其身,艳丽其妆,翩翩其舞,幽幽其歌”。小世界内还设有商场,销售日用百货、小商品、玩具等。
爱华社女子新剧在小世界演出海报
关于爱因斯坦游览小世界,曾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讹传。《民国日报》报道:爱因斯坦“至小世界聆昆剧”。实际上《民国日报》并没有记者去现场采访,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但人们都信以为真,从而误导了科学界和史学界近百年。有人说,小世界上演的昆曲,爱因斯坦虽然听不懂唱词,但是华丽的服装和优美的舞姿令他大开眼界。也有人为了弄清爱因斯坦看的是哪出昆曲,查遍当时各类海报,结果一无所获。
1922年11月14日《民国日报》报道:爱因斯坦“至小世界聆昆剧。”
1922年11月14日《中华新报》关于爱因斯坦参观上海老城区、游览小世界的报道。明确指出:爱因斯坦等人“欲观昆剧,适未开演,乃观新剧片刻”。
真相究竟如何呢?根据爱因斯坦、稻垣和曹谷冰的记述:游乐场每一楼层都有一个小丑扮相的滑稽演员在招徕游客,引发一阵阵喝彩和哄笑。他们原打算欣赏昆曲,但当时未上演,便转而看了片刻新剧。爱因斯坦表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剧场中蓦然出现了几个外国人,观众好奇地看着他们。爱因斯坦忍俊不禁地说:“我们也成了一台戏。”爱因斯坦又来到商场,伫立在玩具铺旁听人演奏大正琴(一种日本流行的乐器),足足有三四分钟。小世界四层以上辟为屋顶花园,有框架柱式楼台和巴洛克式凉亭,是老城区北部的制高点。爱因斯坦俯瞰了豫园的假山庭院,对中国古建筑的形态尤为关注。
小世界楼顶曾经是老城区北部的制高点,爱因斯坦在此俯瞰观赏了豫园风光。(景智宇2007年摄)
从小世界出来,爱因斯坦在脏兮兮的人群中吃力地挤来挤去,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一种“新奇的、不同寻常”的感受。时而遇到乞丐纠缠,稻垣就掏出一枚铜钱予以打发。几个日本游客认出了爱因斯坦,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阵狂拍。
不知是旅途中的腹泻未痊愈,还是一品香的菜油腻过重,爱因斯坦整个下午肚子不舒服,但并没有太多影响他对老城区的探访。
离开老城区时,爱因斯坦陷入了沉思。稻垣问他,是不是觉得“人们一种悲哀的心情”?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回答,“从脸上倒看不出悲哀表情,只是一种不自觉罢了。”
参考文献:
①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The Far East,Palestine & Spain 1922–1923(Edited by Ze’ev Rosenkranz,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②稻垣守克《アインシュタイン博士を迎へて》(日本《女性改造》杂志1922年第12期)
③《爱恩斯坦博士过沪记》(《中华新报》1922年11月14日)
④景智宇《拨开爱因斯坦访问上海的迷雾》(《上海滩》杂志2009年第12期)
(原载“黄浦记事”公众号,作者此次作了修改)
鸣谢:景智宇先生赐稿分享!
景智宇先生热文
➤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
➤两张忽悠上海人几十年的老照片
➤《假凤虚凰》:一部轰动一时又几近失传喜剧片
➤老上海的同声翻译:译意风的故事
➤捍卫中国人尊严的一场抗争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