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洋泾浜上紧靠外洋泾桥的是二洋泾桥,位于现在的延安东路四川路口。
二洋泾桥的建造时间早于外洋泾桥。据《近代上海大事记》记载1873年11月4日有报告请修四川路之洋泾桥,称“木质年久损坏,急需重修,计银一千三百二十两”。
这是重修后的二洋泾桥,平跨,桥很宽,有漂亮的栏杆。
重修后的二洋泾桥,平跨,桥很宽,有漂亮的栏杆。
二洋泾桥横跨四川中路和四川南路(孟斗班路、天主堂街),是法租界和英租界的主要通道,当时法租界不设常驻军队,有一段时间是靠对岸英国军队来保卫,所以这是一条很重要的通道。
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1854年底,法国军舰“贞德号”和“高尔拜号”协助清军镇压小刀会,向北城炮击,把城墙炸出一个大缺口。战后,上海道台组织上海城垣善后局集资修复城墙。1860年,李秀成率太平军逼近上海。清政府同租界当局联合抵御太平军,英、法军队进驻县城。为便于驻军进出,在北城缺口处辟城门“障川门”,俗称“新北门”。
北城缺口处辟城门“障川门”,俗称“新北门”。
新北门连通法租界,通过二洋泾桥可以直达英租界。法国人称“孟斗班门”。孟斗班,即Charles Cousin-Montauban ( 夏尔·库赞·蒙托邦1796年 - 1878年),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任法国远征军司令。
孟斗班
孟斗班
法国人把从新北门向北的主道“天主堂街”,称作“孟斗班街”(Rue Montauban),中国百姓仍称新北门和天主堂街。
法国人把从新北门向北的主道天主堂街,称作“孟斗班街”(Rue Montauban),中国百姓仍称新北门和天主堂街
增开新北门后,上海城里居民到洋泾浜天主堂方便多了,于是许多人就到洋泾浜天主堂做礼拜。
洋泾浜天主堂于1860年4月15日奠基,孟斗班将军担任教堂的教父,法国公使的妻子,布尔布隆夫人担任教母。1861年6月29日洋泾浜天主堂落成。洋泾浜天主堂正式名称叫“圣若瑟天主堂”(St.Joseph’s Church)
洋泾浜天主堂
洋泾浜天主堂为砖木石混合结构,总高50米。开埠之初洋泾浜天主堂四周没有太高的建筑,租界内外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洋泾浜教堂黑色的尖顶。
法租界当局出席教堂举行的宗教活动
《洋泾浜史话》回读:
来源:今日头条“樗栎qxl”号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