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两幢老楼续篇(作者:耿勇)

旅行   2024-11-13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五角场两幢老楼
续篇


耿 勇

五角场的故事说不完,也写不完。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张历史照片,是远远的拍摄当年刚建好的恒产株式会社大楼,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机关大楼。照片下面有一段文字解释,大意是说道路的建设拓宽,是围绕该大楼展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五角场5条马路建成时,恐怕还没有这幢大楼。

先有路,后有楼。黄兴路是民国15年,即1926年建成;四平路是民国19年,即1930年建成;邯郸路、翔殷路和淞沪路都是民国11年,即1922年建成的。而此大楼以及大楼南面几十幢小洋楼,是日本鬼子入侵后建造的。图片上这段文字解释,我理解,围绕大楼开展建设的路,应当是大楼朝南的方向,或说朝里的方向建设的小路,也就是后来空政院内部的一些道路。

五角场这5条马路的建设,其成因不外乎与民国期间“大上海计划”有关,与复旦江湾校园建成有关。
上海面积这么大,为何“大上海计划”选择其东北角,江湾五角场呢。恐怕首先是有其战略意义上的考量,就江湾的地理位置而言,它地处吴淞和上海之间,既连接了内陆与海洋的交通要道,又东临拟新建的“东方大港”。一旦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守不住,还可撤。战争年代,建设发展大都要从军事这个角度考虑。像黄兴路和四平路的建成,一条走陆地再可走水陆两路,直抵市中心。一条走陆地通达市区最近。部队从此处进攻撤退都很便捷。
其次,选择江湾五角场,也不排除看过风水,此处是风水宝地。对这块沃土的早期发现,我曾有过猜测性的美好描述:说先人见此处是虬江曲折形成水湾,湾处江滩边有小溪,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秋水蒹葭,灌木成林,便成就了一方生息福泽之地,居住繁衍,商贾辐辏,遂以江湾为名。
这是我的想象。不过,说此处是风水宝地,还是有现实范例的。曾有过一段时间,五角场作为商业圈,开发建设有难度,便被放弃。将规划与资金去开发建设其它商业街,结果走了弯路。再掉过头来,集中精力,“啃硬骨头”,开发建设五角场,结果一举成功。杨浦区的建设发展,有许多点睛之笔,江湾五角场,肯定是重中之重,精彩处的精彩,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
江湾五角场,这“场”是真正有广场之意,它远不是现在所指或所分割成的合生汇广场、万达广场和悠迈广场等。而是由5条马路辐射出起码5公里,甚至更远的范围。远不能狭隘的理解成,围着大转盘周边的五只角才是五角场。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规划一条旅游线路,倘如五角场不包括复旦大学,不包括“大上海计划”中建设而成的那些民国建筑的话,五角场便没了厚度与底蕴,变得黯然失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写江湾五角场,大都围绕着大转盘周边,特别是空军政院,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线索而展开,那是受我工作生活经历的约束,眼界有限所致。不过话又说回来,写五角场,是离不开,绕不过五只角的。如果写当年的五只角,是离不开空政院的。当初空政院,号称五只角占了三个半角。这半个是指该院干休所,后来的大西洋大楼农业银行后面。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不说三个半角,说空政院占五角场半壁江山,还是不为过,有所保留的。
解放以后,五角场大转盘周边,除了那两幢老楼以外(详见我的文章《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到处是农田和荒地,有几处白墙黑瓦的低矮平房,恐怕也是零散,不成片的。毕竟刚刚经历过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处处断壁残垣。
在空政院校史馆橱窗里,有一张珍贵的历史文件,当年空军成立空军政治学院上报请示件上,画圈同意旁,有“毛”、“刘”两个字。后来有人形象地说它是空政院的“出生证”。
当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划出这块地,建学院既有对部队建设发展的支持,也有希望部队能把这块荒地建设好。批给土地是有文献,即所谓地契,在政院里有存档。不过,建设发展五角场,空政院原先是以院落建设为主,临街的均是红砖围墙。破墙开店,增加商业网点,方便群众生活,也增加自身收入,弥补经费不足,这是20多年以后,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

空政院创业初期是艰苦的。一次,我在干休所采访一位老同志,他是政院开拓者,第一批“空政人”。他向我描述,当年开学时,学员入学后,搭棚居住,院内到处是荒草臭水沟,到处是垃圾和零散的碎砖瓦。他们填土植树,清理道路,也开辟菜园,养鸡养猪,自给自足。像如今金岛大厦北边,就建有比较大的猪圈。学员们虽在校读书时间还没有劳动时间多,可走出硝烟弥漫战火的他们,不畏艰难,付出辛勤的汗水,为学院的发展打下的基础。


历史与现实是相通的。回溯历史,不只是简单的怀旧,许多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残酷悲壮的历史也不能忘却。如用今日眼光审视五角场那两幢老楼,在设计建造上还是很有水准的。它临街沿院边而建,标明了地界。就如同瓜皮与瓜瓤关系一样,先建成“瓜皮”,“瓜瓤”自然归我所有。
这两幢大楼临街,却不是紧贴,而是留出较大的空间,这为后来空政院砌围墙,以及破墙开店,空间都不显得狭窄。估计当年大楼前有大门,设有门岗,有鬼子持枪站岗,大门两旁还会有三角木架,上面缠绕着铁丝网,有堆起来的沙袋,上面架有机枪等。
盖楼沿边而建,这点在后来我院建设发展中也有体现。像苏宁电器这幢楼,还有向邯郸路延伸的学员宿舍楼。再早一些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的四平路沿边,一直拐弯到国定路这边,是我院与其它单位合作盖的楼房,楼上住家,一二楼作为商铺。这一举措,对一些单位存在着因建楼不沿边,或不砌围墙,让地块归属引起争议,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是个提醒与启示。
有些老同事,看了我的《五角场曾有两幢楼》一文之后,给我发来微信,说是日本人当年在五角场修筑了大量的地下工程,这个工程主要围这两幢大楼。有位老教授相告,说是我们办公大楼的楼底下有地道,有一个洞口靠近原来财务处这边,洞口黑咕隆咚的,很深,常有冷气从下面吹上来。天热时,见过有人把西瓜香蕉等,放在洞口,让冷气给其降温。还有人说,四平路邯郸路口这幢楼有水牢,大致方向在大楼的南面,也就是朝院内的方向。还提醒我,也让我想起了办公大楼旁边,有两棵树冠很大的樱花树。我记得那时,樱花不热,无人欣赏,留在脑海中最深的印象,是花瓣飘落满地皆是。还有网友留言,说是那些成片的小洋楼,是建给日本飞行员居住的,这里离江湾机场挺近。

这些零碎的信息,是可以肯定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或许六十七十年代的政院学员,刚从战场上归来,无所畏惧,进地道、水牢看过。只可惜这些老同志都是耄耋之人,也有不少已离世,无从问起。希望能有老同志,看到短文,提供些信息。

虽无缘下地道,亲眼所见,不过,在网上我还是看到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日军占领上海后,从江苏昆山等地秘密押送大约三四千名劳工,赶到五角场地区,将工地附近农民驱赶,命劳工不分昼夜挖地下工事。地下工事城堡里有司令部、武器库、发电站、屯兵洞等。工程规模与黑龙江虎林的日军地下工事不分上下,可以开汽车,四通八达,蜿蜒数公里。”

10多年前,我院拆除了蓝天礼堂,准备开发建楼。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请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地下进行了勘探,结果发现地下有地道,还有些乱七八糟的遗物,地形复杂。五角场修建地铁时,可能早已遇到这些情况。

当年日本鬼子是刽子手,惨无人道。五角场地下工程起建于1941年,到1943年日军战局不利后就停工了。三四千名中国劳工就地被残杀。江湾五角场的故事,不仅仅只有繁华、时尚和摩登,也应当有不该忘却的血泪历史。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目暏了五角场的巨大变迁;江湾五角场也是幸运的,它历经苦难,赶上新时代,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辉煌。



鸣谢:耿勇先生赐稿分享!

孵混堂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电视广告

理发那些往事

取暖

买粮记


久违了,麻雀

窗前的水杉树

䓤油饼

丧命沪上的末代侯爷

地铁里的手机族


江湾五角场的“黄兴”情结

《繁花》让人想起那个年代

老严的“文学梦”

退休了,去打乒乓

《繁花》 唤起尘封的记忆


《繁花》年代的浦江两岸

探亲路上

过年贴春联

儿时过年

青山在,人老否


围墙下的大排档

姓名中的辈分

唉!黑头发,白头发

云雾中的浦东新高度

体检


我眼中的五角场

老北站印象

《繁花》年代的电车

《繁花》年代的公交车站

茶事


【哈哈镜】投稿的尴尬

【长焦距】明朝开国,松江才子遭殃

【长焦距】明朝谢幕,松江才子捐躯

樱花开了

养蚕


黄兴路像条河

有编号的书柜

花草缘

难忘读书上进好年代

偶遇明星


稿费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

那年高考

从主持曹可凡说开

父亲的上海情结


凡人与名人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续篇)

彼得的“法律”意识

《红楼梦》里说“扇子”

当年灭臭虫


淋浴房里飘出的歌

天热,喝凉茶的记忆

父亲的竹凉席

“叔叔,几点了?”

“本报通讯员”的往昔

   上篇  下篇


高温中,人依旧

又闻蝉鸣

纳凉

军营饭菜香

新兵连的故事


手持折扇,风流也悲催

相亲

停电

小人书摊

此“鲈鱼”非彼“鲈鱼”


李府今昔

我的小学

段家祠堂,今安在

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逍遥津里清淤泥


中秋月圆的“庚辰午门䅁”

台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家乡有条河,叫包河

合肥的上海人

国庆,外滩璀璨的灯光


苹果香

地震那些往事

江湾五角场的“圆”

“弹棉花喽”

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


住小洋楼(上篇)

住小洋楼(下篇)

台上与台下——读小说《主角》有感

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