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文学宗旨:打造最纯净的文学平台、营造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钱亚芳散文|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作者简介:钱亚芳,曾用名褚亚芳,新埭镇原文化站长、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嘉兴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成员。曾获全国“十佳青年”创业方案设计大奖、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类),曾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嘉兴市“十佳文化站长”。著有《泖水风情》《大蜡烛庙会》《陌上之花》《农家女》(合)《泖水非遗拾零》《疫情中的婚礼》(合)《汉水依依》(合)等著作,曾荣获全国、省级文学类奖项四十多个。主编《新埭文化》《泖水文化研究会刊》15年。
赓续百年路,永远跟党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书籍的阅读,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洗礼和升华。1968年12月,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年仅15岁的习近平,作为北京八一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于1969年1月13日,和同校的20多名同学背起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习近平插队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那里满目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山大沟深,穷山僻壤,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降雨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老百姓连喝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习近平却在那里一干就是7年,为他的人生系好了第一粒扣子。当时在所有的知青中,习近平是年纪最小的其中之一,15岁这个年纪在家其实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家人照顾的未成年人,就开始步入社会,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要养活自己。刚开始时,习近平和知青们要经过四个关的考验。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跳蚤关。刚到生产队时,知青们身上莫名其妙地起了又红又肿的脓包,奇痒无比。习近平身上的包挠破了,血和感染的脓渗出,看起来挺吓人。开始知青们以为是水土不服,就喝用本地黄土煮过的水。后来知道是跳蚤的原因,他们就买了“六六六”药粉,撒在炕席下以驱赶跳蚤;在窑洞内外经常洒水打扫地面,以减少跳蚤的出现;为了避免跳蚤上身,他们经常挽起裤管,蹲在凳子上聊天看书。过了一段时间,知青们也不怕虱子了,他们像当地人一样对虱子的毒素产生了免疫力。饮食关。习近平和知青们都是从北京大城市出来的,对于当地吃粗粮,糠团子、玉米团子、酸菜的饮食习惯很不适应。但即使是酸菜有时也吃不上,鱼肉荤腥更是难上加难。1974年的春节,其他的知青都走了,只有习近平和雷平生还留在陕北,他俩每人拿到了200元国家对知青的补贴,这年他们可过了一个肥年。他俩买了许多猪肉,因肉质很好,在他俩眼里看起来像玉雕一样整齐漂亮。他们就突发奇想,国外有一种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削成薄片生吃,这冻得微微发硬的瘦肉大概也可以削成薄片吃,于是他们你一片,我一片,居然把这块生猪肉的瘦肉部分,蘸着酱油吃完了。这实在是他们太饿了,肚子里的油水太少,何况又是长身体的时期。劳动关。习近平和知青们下乡到陕北,对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都面对着一个个难关。首先烧饭要解决柴火,要到山上去砍柴,那里的黄土地很平瘠,山上没有什么树可砍,只能把一些草弄回来当柴烧。粮食是根本没有大米,只有麦子、玉米、小米、高粱等一些半成品粮,还要自己加工,用辗子碾,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其次生产劳动,既强度大,消耗体力,又要有一定的技巧。知青们一开始什么也不会,春天夜长,六点多钟,天还没有亮就出工,挑粪上山,不但山高路远,而且还要走那种“之”字形的羊肠小道,山路又窄又陡,知青们不想落在后面,在路上就使出全力,尽量走快些,结果力气很快就用完了。挑麦子更累,不但路途遥远,中间还不能停顿,一礅麦粒就会脱落,损失很大。知青们在老乡的指导下,要慢悠悠的稳步健行,才能走得远,慢慢的学会了。习近平也成了一个争10分工的正劳力。 思想关。和习近平一起插队到陕北的知青大多是干部子弟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弟,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受迫害之前是国务院副总理,级别是最高的。可想而知,他插队下乡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会有多么大的落差,更何况被戴上“黑帮弟子”的帽子,心理上受到多么巨大的压力。一两年间和他一起来插队的知青,有的迁回到老家插队,有的当兵走了,有的因受不了苦,只待了几个月,就想尽各种办法离开了,后来有的又上学走了。但习近平仍坚持劳动,在劳动中磨练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他来陕北时带了两大箱书,只要有空就坚持学习。晚上在窑洞里的煤油灯前读书,以致鼻孔常常都被熏黑了;即使在山上劳动时,他只要有空闲时间,也要拿出书本来学习。他还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学习,借书给大家,给大家讲北京大城市的趣事见闻,讲从书本上看来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知识。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在陕北老乡的关怀下,以及革命家庭的教育下,使习近平与农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是最后一个离开陕北农村梁家河的知青,他在那里生活了整整7年的艰苦岁月。由于表现出色,被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习近平就担当起责任,坚持为民办实事。他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池,回来自己参加沼气池的建设,为老百姓解决了烧柴、做饭、点灯、取暖等问题,一进在延川起到了轰动效应。他为社员打生活井,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打生产井,解决了生产浇地的问题。为方便社员,他在村里办起了代销店、缝纫店、铁业社和磨坊……为了多打粮食,习近平带领村民冬季打坝,一次在打坝时,里面渗水天又冷,社员们都不敢下去怕冰水冻坏脚,习近平就第一个下去挖泥挖石头。由他带领修筑的梯田,至今还在为农民增收粮食。在习近平一年多时间的带领下,使一个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全村出动乞讨的贫困村庄,一下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两个农民打架,根据规定的村规民约要扣打架人的工分,还要在大会上做检查。当事人感觉没面子不同意,习近平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说:那就扣我的工分,检查必须要做。习近平还把百姓的冷暖,总是放在自己的心上,张志林家人口多工分少,到年底交不出钱粮,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分红为他们交钱粮。习近平即使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为乞讨的老汉,送上他自己的棉大衣和身上所有的钱粮;还为七旬的老汉冯俊德拉车,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感动得冯俊德老人逢人就自豪兴奋地说:“习仲勋的儿子帮我拉过车,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习近平作为知青到社员家吃派饭,该人家做饭可挣工分,是不用付钱的。而他却给做饭人家钱和粮票,人家不肯收,他就悄悄地把钱和粮票压在碗底下。最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将自己获个人先进奖励得到的摩托车,为村里换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等农具,解决村里社员们的耕地和运输等问题。特别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当时作为赵家河村的社教干部,他自己亲手把旧的“茅厕”拆掉,重心用砖头、石头为村民们砌成了一个男女分开的公共厕所,从此让陕北农村告别了几千年来厕所男女不分,臭气冲天,难以下脚,挖个坑,周围随便用木头、秸秆、土坯一挡,上面改个草棚子,就当厕所的陋习,真正地来了一场厕所革命。不久以后,村里的社员们也纷纷效仿,把自己家的厕所也改成了砖石结构。习近平和老百姓亲如一家,即使他离开陕北,走上领导岗位后,还为农民吕侯生寄路费,安排他到福建看腿病。多年以后,吕侯生的腿病复发,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知道后,又为他支付了所有的医药费。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得知刘明升患有冠心病,身体不好,就把他和他的老伴接到杭州看病。在他回陕北后,看到灵娃一家生活艰难,就给灵娃的母亲留下500元钱,以接济他家的生活。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时,有老乡问他:“近平,你回来了,怎么不把你家里的带回来?”他说:“她这次有事误下了,下次我把她带回来。”2015年,习近平再次回梁家河时,和彭丽媛老师一起去,他用地道的陕北方言对老乡说:“她就是我的婆姨。”还真诚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百姓总是心连着心,与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习总书记待人真诚,为人实在的品格始终没有变。因为他的“根在陕西,魂在延安”。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习近平插队7年的青春岁月,是他步入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他扎扎实实干成了那么多很不容易干成的事,他的人生第一步走得是那样的扎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扣好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这也是他以后走好人生其他旅途,系好人生其他粒扣子最重要的基础。在陕北的7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是他确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最终成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是的,陕北高原那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7年的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插队7年他利用农村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坚持读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文化和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基础,他深刻的理解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责任编辑:汪垚卿
音乐总监:格格
文字排版:汪垚卿 吴敏
页面制图:小鱼
平台推广:李远鹏
联系我们:18057313693(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792033346@qq.com
微信:nhwx990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