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呜呼哀哉!公[注]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玡瑠,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溷浊,絜身而逝乎 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注]公:欧阳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昔有见A□B未能C言D今E见F是书G得H吾心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难道,与“赢得仓皇北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顾”意思不同,
B.“属文日数千言”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属”意思不同,
C.欲,想要,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欲”意思相同。
D.“岂厌世溷浊”与“海不厌深”((短歌行》)两句中的“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苏轼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在礼部考试时,欧阳修怀疑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写的,便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名。
C.材料二中,苏轼把欧阳修比作高山大川,称赞欧阳修德泽万物,功绩无法计算和详细周知。
D.苏轼父子都曾受到欧阳修的推荐,当听到欧阳修去世后,苏轼义无反顾前去吊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4分)
(2)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4分)
14.材料二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说明苏轼对欧阳修感情深厚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ADG[(原文标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D(“岂厌世溷浊”中的“厌”意思是“厌恶”,“海不厌深”中的“厌”意思是“满足”)
12.D(“苏轼义无反顾前去吊丧”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的信息可知)
13.(1)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得分点:“若”“许”各1分,句意2分)
(2)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得分点:“恃”“畏”各1分,句意2分)
14.①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赏识,把苏轼推荐给秘阁。②苏轼受教于欧阳修门下十六年。③欧阳修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高望重。(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苏轼)常能说出其中要害。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的见解,嘴里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司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将它评为第二名;但是苏轼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说的人刚开始都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服母丧。嘉祐五年,苏轼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考试做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材料二:哀伤啊!欧阳公生在世上,活了六十六岁。有了您,民众好像有了父母,国家有了决策的贤臣,古文得以流传推广,求学的人有了老师,君子有了依靠而不会惊恐,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如同大川高山,见不到它在运动,可是它给予万物的利益,是无法计算和详细周知的。如今您去世了,忠心的人没了荫庇,朝廷也没了释疑决断的贤臣,儒家文化成为异端学说,以致读书人学夷奉佛。君子认为清静无为才好;小人纷纷庆贺,认为有了作恶的时机。以前,没起用您时,天下都感到很遗憾;到了任用您时,又认为起用得太迟了;等到您解职离京,人们无不希望朝廷能再起用您;等到您告老还乡,人们无不惆怅失望;可是还怀着一线恳切的希望,期待您能健康长寿。谁能料到您无意留在世上,突然离去,使我不能再追随您。难道您是厌恶当世的混浊,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逝世么 还是民众没有福气,上天也不愿留您在世上吗 以前我的父亲,胸怀经纶,隐居在世上,不是得到您的推荐就不能发挥他的才能。我是个不肖的人,能有机会出入您的门下,受教于您,到现在已有十六年了。我听到噩耗,原则上应当尽力前往吊唁,可是由于官职的牵累,不能前往,真叫我愧对古人,惭愧啊!只好在千里之外寄一封祭文,用来寓托我的哀思而已。上为天下失去贤人而悲恸,下为失去恩师而痛哭。哀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