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④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④传经: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汉成帝即位后又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山村的家家户户洒满了秋晨的霞光,青绿色的山拥簇着江楼——这是多么静谧安详。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逍遥的渔人泛舟水上、似曾相识的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一起。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一天又一天在船上住宿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流露出漂泊之苦,并非逍遥;清秋燕子上下翻飞,燕之辞归,好象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并非似曾相识;这两句诗人所见之景也并非美景。故选B
16.①首联“日日”江楼独坐体现出厌倦乏味,烦躁不安;②颔联,一天又一天在船上住宿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暗指诗人长期流落在外的漂泊之苦;清秋燕子上下翻飞,燕之辞归,好象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思乡之苦;③颈联借用两个典故:学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功名不就,像刘向那样授经传经也事与愿违,表达诗人多年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悒郁不平之情;④尾联“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生活;而我这样的忠君爱国之士反而飘零草野、冷落潦倒,借此表达诗人的痛心、鄙视之情,更以得意者反衬诗人的功业无成。(答对1条2分,答对3条得满分)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翻译二
有着上千户人家的山城静对着朝晖,每天都在江楼上面对山色翠微。
常来的渔翁在江里放船,清秋的燕子在空中上下翻飞。
学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功名不就,像刘向那样授徒传经也事与愿违。
而昔日的同学少年都已脱离了贫贱,他们著长安轻裘肥马享富贵。
简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诗的首联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景;颔联通过渔人与燕子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这份宁静与和谐;颈联笔锋一转,由自然景象转向历史典故与个人感慨;尾联将视角拉回到现实,“不贱”与“轻肥”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成就的认可与祝福,也隐含自己在世俗标准下的相对落寞与不甘。这首诗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